英语教学中的守正创新
文/张丽芳

近日,非常喜欢一句话,老子《道德经》上讲,“知其雄,守其雌,作天下溪。”是讲要动,要有阳的一面,同时也要保持静,具有阴的一面,才能达到阴阳平衡,作天下溪,要保持低的状态,不排斥他者,方可包容万物。借物指物,三句话不离本行(其实,这是一种病),英语教学亦如是。过去,我们过分强调语言知识为本,不能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过分强调听、说、读、写技能,忽略了英语作为语言的本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个软件就能搞定四项基本技能;过分强调了综合语言的运用,课堂上学生能当堂运用所学,作些浅显的语言的模仿运用,不能以理解为先,难以形成深层次的解读;现在,我又有一个新的困惑,如果过分强调大观念教学,强调知识的迁移,强调学生能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那么英语教学又如何突显其作为“语言”的教学呢?伴随着这些不断冒出的肥皂泡,似乎有了点儿意思,那就是英语教学要固本清源,守正创新。何以能做到如此呢?
先聊聊英语吧。
英语首先是一门语言,有它独有的语言架构体系和历史发展进程。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思维。未来要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够处理国际争端和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人,我想,只有了解了英语语言的本质和英语语言艺术,才能形成中外跨文化意识和思辨能力,承担起未来的使命担当。从这一点上来说,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如果不能找到这个本,就很难走出“钟摆式”的怪圈。如何找到这个本,可以从文本解读上下功夫。比如,围绕主题,遵循“what-why-how”三问题法先厘清文章的脉络,再从语用语言学和修辞学的角度,诠释词语和句子的运用,从鉴赏的角度深度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语音绕梁而三日不绝耳的境界。比如,从发音的角度,不同的发音,就能了解是哪个地区的语言。从用词的角度,用词的浅显还是深奥,则能显示出语言的水平是初中、高中、大学还是硕土、博士水平,是口语化还是学术化。再比如,可以从作者、读者、受众的角度分析文本的意图,如何表情达意,如何批判性地看待作者的观点,如何从时空两个维度看待文本的主题意义等,文章的历史背景是很重要的,承载着历史使命和特点,这样分析的话,我们可以辩证地看待问题,而非局限于事物的表象。文本解读,根在文,把握住语言的本质,则是教学的魂。
再聊聊学生。
聊学生,就离不开聊学生的学习,学习是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研究显示,当学生参与需要他们构建和组织知识、考虑替代方案、进行详细研究、探究、写作和分析、与听众有效沟通时,会对其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纽曼、马克思和盖默兰)”。擅长思维训练的学生常常不喜欢英语,不是因为英语本身思维不够,而是英语教学没有起到激发学生高阶思维的作用。以阅读课为例,教师常常最后设计写作任务,根据文本缩写或仿写,评价的标准是能用到文本中的句子,便是达到综合语言运用。这其实仍是以事实性知识复现的写作,没有激发出学生探究的欲望,不能产生理解与创造,不能体现学生个体的思想,价值观难以确立,自然也就不能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如果设计出需要学生深度探究、数据收集、分析、评判等的写作任务,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挑战就会激发学生的创作内驱力,要想提炼出清新、锐利的观点,就需要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个性化的输出。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不断创造理论的过程。知识只有“有知有识”,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知其所以然,有了深度的理解和创造,有了自己的识,知识才会成为活性知识、有效知识。知识不能被创造,“有知无识”的知识是惰性知识,无效知识,不能迁移,就没有新识,自然没有新知。何以知其所以然,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如何理解以学生为中心,需要对其内涵进行阐释与创造,避免形而上学。“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让学生像评估员一样去思考”,怎么做到这些,需要教师去思考。“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教与学,两不分离。关注英语本身,关注学生学习,把英语和学生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英语教学,要做到固本清源、守正创新,需要用英语学科观念解读文本、并用英语学科观念创造新作品。本立而道生,则恒久远矣。
2022年3月15日于市教科院


作者简介:
张丽芳,岱岳教育科研中心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优秀园丁奖获得者;山东省教学能手;泰安市优秀教研员;岱岳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岱岳区优秀教师。主持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省规划课题多项;泰安市教学教研专家;岱岳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