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雅,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9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湖北省作协文学院第十、十一、十二届签约作家,曾担任孝感市作协第五届副主席。有作品在《人民文学》《青年文学》《诗刊》《文艺报》《光明日报》《长江文艺》《扬子江》《文学界》《海燕》等刊物发表。现居湖北云梦。
看月亮
你在他乡,你在看月亮
你让我也看,看我们的月亮:
圆的月亮,爱的月亮
仁慈的月亮,丰富的月亮
我们仰望着它
我们更加孤独——
露水滴下来,打湿了脸庞
母亲
茄子花的紫色
不及夏天浓烈
豇豆花的淡白色
比秋天略轻
母亲在园子里为这些蔬菜除草
她的孙子在不远处
拨弄几只蚂蚁
微风吹过村庄
吹过池塘
母亲的衣衫飘动着——
时间
这样温柔地
经过了她
【倾听】
黑夜来临的时候
我喜欢竖起耳朵
聆听周围的一切
钟摆
风声
星空的密语
我痴迷于
事物更深的内部
我能感觉到
在它们之中的友谊
春天
迎春花星星点点地开了
有点迫不及待
柳枝柔软地摇摆
那模样
已不管不顾爱上了春风
阳光之下
万物疯长
这时候顺着河岸慢慢走
仿佛被喜欢
仿佛被祝福
深夜港口
海上回来的渔船停在港湾
大轮船,小木船
海水轻轻荡漾
安慰着它们的疲惫
捕的鱼去了市场
那么多空舱排列着
大海把船只还给了海港
也再一次,把人还给了人类
风比人更孤独
夜里人都睡了
风没什么可吹
就掀动每一扇窗户
躺在里面的人听着
先是拍打
后来是呜咽
风比人更孤独
在空荡荡的大地上
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苦楝树
楝树的果实真的很苦
掉在地上鸟雀也不啄食
楝树后面的那家人
日子过得也苦——
年关将近
他们出门参军的儿子还没有消息
老祖母的一只眼睛也瞎了
最小的女儿还得了一种怪病
两个中年人含着苦
推着日子一步步往前过
那一年,男主人经常坐在门前的楝树下
抽烟,望着远方
偶尔有楝树籽掉下来,砸到他
他苦笑,令周围的空气也变苦
银匠
年轻的匠人低着头,
在敲打银器。
他的双腿之间,木头台案,锤子,钳子,
跟他浑然一体。
制作成型的银器,在旁边闪闪发亮,
与劳动中的人,身上披着的光辉,
竞相闪耀。
梅花树下
红色的梅花落了之后
绿色的叶子长满枝头
季节滑向暮春
梅园已辨不出是梅园
一个老人坐在树下打盹
她的白头发睡着了
她的红外套睡着了
她臃肿的身躯,整个儿地睡着了
下午时分
树丛间漏下的光影正好
披洒在她苍老的睡眠上
绿色的叶子们在头顶浮动
潮水一样涌过老人的梦中
遇见月光
在一片空旷之地,我抬头遇见了它——
明亮,饱满,温柔的月光
它们落在我身上
——孤独落在我身上
——高贵落在我身上
你看,没有你我还有月光
我总是能和月光撞个满怀
——月光将我拥在怀里
月光给我的伤口
涂上免费的,万能的药膏
坐在宝通禅寺的台阶上
阳光在前,佛在后。
殿外台阶上的阴影,清凉。
正好可以安顿我的肉身,我这一刻,
心生的疲惫。
一朵万寿菊在旁边开得热烈。
我想,它捧出体内全部的热情只为
把这金黄献给我——
一个路人,眼底的灯盏那样弱。
僧人们在眼前走动。众生
在眼前烧香,祈祷。
这茫茫宇宙,到底谁在拯救谁?
……我这小小宿命,今天,依偎着一朵花。
【阴影中的佛】
这廊檐下的日光
我扫不走
这庙里的钟声
我扫不走
我只能扫去落叶和灰尘
我只能在人世
重复一种简单的劳动
——它们,锻造着我的心
神秘的阴影
神秘的阴影中的佛
他看着我
他不微笑,也不说什么
【山谷里的白牡丹】
山谷里的白牡丹,最美艳的时候过去了
正在落下花瓣。
山谷里的白牡丹,裸露着花蕊,将一种羞耻
展示给春风,给下午的阳光
给远道而来的每一位游客。
盛极必衰的道理都懂。
盛极必衰的心理
山谷里的白牡丹,以及赏花人
不知道能否承受。
端详之后有人转身。她搅动起一股气流
让又一片花瓣
黯然坠落。
文/范小雅
我每天下班走出办公大楼的第一件事,是抬头看天空的云彩:花坛上面的,树丛上面的,房顶上面的。看它们的形状,色彩,看它们的悠闲,恬淡。一种天马行空的自由,会瞬间占据我的内心。如果遇到雨天,我则低头看地上的水洼,看雨点落在水洼里敲打出更低的凹坑。——多么神奇,小雨滴也有自己的力量,小雨滴也在证明自己。
是的,我写诗是为了向美致敬——向来自大自然,来自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惊喜、奇迹和感动。艺术有门类,美却无界。我守护自己内心的天真,去观察它们,赞美它们,并感受它们带给我微妙的、无法言说的愉悦和安慰。
而日复一日的、琐碎的生活,在不断消耗我。还有发达的高科技、狂轰滥炸的信息,也让人的感官逐渐麻木,价值观逐渐被时代裹挟,生活经验逐渐同质化。尽管如此,我依然看到,在生活的夹缝中,有很多被磨损的人性品质在向善、向上挣扎。
是的,我写诗,也是向生活致敬——向沸腾的生活,平淡的生活,使人哭泣的生活。从黑压压的、低处的生活中抬头,仰望星空;不断省察自身,关于人性的幽暗部分,关于终极的死亡及活着的意义;向外打开视野,凝视宇宙之大、之深邃,思考蝼蚁一般的人类该如何在其中自处,又该如何与万物相处?我知道这样的叩问,永远不会有答案,但生而为人,我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也需要向生活里发出这样声音的人致敬,向人的警醒和尊严致敬。
诗歌在我心中,永远具有纯净的质地,浪漫的样子。名家说,诗是“黄金在天空舞蹈”,诗是“想象的表现”,诗是“翻腾的内心之叹息”。我说,诗是深情而节制的吟唱。写诗,让我学会真诚、朴素、谨慎地遣词造句;写诗,让我更加谦卑,也更加丰盈;写诗,让我去除浮躁,与自身、与周围的世界一次次达成和解。
从2004年开始写诗,算起来有十八个年头。是的,向美和生活致敬,我从没有停过,一直断断续续,在怀疑中前行,在前行中怀疑。一路走来,我看到自己小小的成长:从最初的热情,勤奋,渴求数量的发表,到现在的冷静,缓慢,希望真正写出有温度、有内涵、能打动人的诗歌;从最初对审美毫无经验,到现在懂得取舍、分辨和运用。我想,我在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全新的写作者。
这一组诗歌时间跨度较大,涉及到自然万物,涉及到生活种种,它们都曾经过我的生命,都曾是我内心的投射。回头来读,从语言背后,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一个诗人的语言里住着她的灵魂,想到这一点,我几乎要深情抚摸我曾经写出的这些诗歌——它们,难道不是我这样一缕灵魂在世上存在过的点点印迹?
写作于我的意义,是烛照自身,是精神救赎。想过很多次,不是诗歌需要我,而是我确确实实需要诗歌。
这世上,没有不值得过的生活,也没有绝对的对错和美丑。世界如此之大,如此之美,如此之深邃,一个诗人,只要心怀好奇之心,心怀敏感,心怀善良,心怀对人类和万物的尊重,她一定有东西可写——回忆里有无穷无尽的宝藏,眼前世界和当下火热的生活更是丰富的矿源。
埋头写吧,深情而节制地,向美致敬,向生活致敬。
徐 可
范小雅是一位低调而勤奋的青年诗人。她僻居小县城,远离诗歌圈,保持着诗歌的纯净和内心的纯净。2021年上半年,她就读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九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我们才认识。但是她在鲁院学习的三个月中,我们几乎没有说过话。直到2022年年初,她告诉我要出一本新诗集,我才有机会集中阅读了她的部分诗歌作品。一读之下,竟让我眼前一亮。
范小雅的诗,几乎都是“小诗”。她的诗歌都不长,短小精悍,短者只有几行,长者二十多行。以小诗名世的,外有泰戈尔,中有冰心、宗白华。五四以后,小诗曾经风靡一时。这类小诗,现在已不大被正统的诗人们瞧得起了,认为轻飘飘的,没有分量;如同散文中的千字文被人鄙夷一样。但范小雅始终坚持写短诗,我并不认为她是有意为之,大概还是个人的美学趣味使然。就像汪曾祺所自述的:“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汪曾祺一生连中篇小说都没写过,短篇小说也很短,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可否认。把“小诗”写好了,同样是好诗人。
范小雅的诗歌虽短,回味却绵长。范小雅的诗几乎都有“纸短情长”的特点,值得细细欣赏、慢慢回味,而不是一清到底一览无余。比如这首《看月亮》:
你在他乡,你在看月亮
你让我也看,看我们的月亮:
圆的月亮,爱的月亮
仁慈的月亮,丰富的月亮
我们仰望着它
我们更加孤独——
露水滴下来,打湿了脸庞
全诗只有寥寥七句,但容量却极大。一对恋人,相隔千里万里,只能通过月亮脉脉传情,思念之情非但没有舒缓,反而更加浓烈。打湿了脸庞的,哪是露水呀,分明是眼中的泪水。全诗没有一个“情”字,却字字含情。纯为白描,没有修饰,没有形容,没有抒情,没有哀婉,写得极为平淡、克制,却有一种撞击心扉的神奇力量。那一瞬间,我们想起了古人的很多诗句。这样的意境,只有在古人诗句中感受过。这首诗极具古典韵味,堪称精品。
范小雅的诗歌之所以感人,是因为诗中有真情。她曾经说过:“我认为好的诗歌,它首先是真诚的,然后有独特的个人发现,还有贴切的修辞手法运用其中,再加上用词精准,内涵丰富。具备这些,一首诗歌,才会有直抵人心的力量。”她的感情是真实的、真诚的、真挚的,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不是无病呻吟,再加上贴切的修辞手法,所以,她的诗虽短,语言虽平实,却都具有一股直抵人心的力量。这一特点,在她的很多诗中都有体现。比如《母亲》《姑妈》《银匠》《那年春天》等诗,都是这样的佳作。特别是《母亲》一诗,全诗没有一句正面描写母亲,却用“茄子花的紫色”“豇豆花的淡白色”“她的孙子”“蚂蚁”“微风”“村庄”“池塘”“母亲的衣衫”等意象,不动声色地渲染出一种令人伤感的气息,充分显示了诗人运用语言调动情绪的能力:
茄子花的紫色
不及夏天浓烈
豇豆花的淡白色
比秋天略轻
母亲在园子里为这些蔬菜除草
她的孙子在不远处
拨弄几只蚂蚁
微风吹过村庄
吹过池塘
母亲的衣衫飘动着——
时间
这样温柔地
经过了她
范小雅的“小诗”不小,还体现在它们的思想含量上。范小雅的诗,不但有“情”,而且有“思”。她的不少诗都带着她的思考和发现,富于哲理。这证明了范小雅是一位善于思考的诗人。比如《深夜港口》一诗:
海上回来的渔船停在港湾
大轮船,小木船
海水轻轻荡漾
安慰着它们的疲惫
捕的鱼去了市场
那么多空舱排列着
大海把船只还给了海港
也再一次,把人还给了人类
这是一首八行小诗,诗的前六句描写深夜海港情景,让人感受到渔民辛勤劳作之后的宁静和丰收的喜悦;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大海把船只还给了海港/也再一次,把人还给了人类”,揭示了大海与人类之间神秘而独特的关系,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倾听》也是一首充满想象和哲理的好诗:
黑夜来临的时候
我喜欢竖起耳朵
聆听周围的一切
钟摆
风声
星空的密语
我痴迷于
事物更深的内部
我能感觉到
在它们之中的友谊
这里,用“钟摆”“风声”“星空的密语”三种不同的声音,代表了诗人所言述的“周围的一切”,并进而探寻世间万物之间密切的关联与友谊,显示了诗人奇妙的想象和删繁就简的把控能力。
从范小雅已有的创作实绩来看,她无疑具有一位优秀诗人的品质。我相信将来她一定会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作者简介:徐可,江苏如皋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编审。作家,评论家,启功研究专家。著译有《仁者启功》《人间圣境》《背着故乡去远行》《三更有梦书当枕》《汤姆·索亚历险记》《六个恐怖的故事》等。曾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报人散文奖、丰子恺中外散文奖、百花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