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提供:才舜(赵艳弘)
仙风佛骨的大珠山
作者:邱锐
青岛沿海有两座名山,东部是崂山,西部是珠山。而珠山又分为大珠山和小珠山。

 大珠山位于青岛西海岸西南部,以“谷秀、石奇、花繁”著称,自古就是仙人高士隐居、僧尼修行和文人墨客探幽的圣地。无论从东面还是从西面远望,大珠山都是一道青峰相连的风景。它枕沧海波涛,挂高天风云;铺大地葱翠,集万千气象。
大珠山海拔486公尺,小珠山海拔720公尺。人们常说:“小珠山不小,大珠山不大”,大珠山虽然没有小珠山大,却因为出名早,名气大,先有了大珠山,后有的小珠山,才有这样的叫法。“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啊。
大珠山常常是云带飘飘,临风起舞;云朵触山怒放,山峦包云晶莹,如玉珠荟萃。
依山势而生的云,伴海雾在山间弥漫。云淡时,大珠山裹进了似有似无的蝉翼纱里,群峰渐露英姿,或如海市,或如蜃楼;云浓时,群峰或立于茫茫云海,或挂飞云流瀑,或斩滚滚云涛,好似天泼浓墨,绘就了一轴大气磅礴的画卷。 

看,大珠山那迎宾的巨石,在向我们招手。
啊,大珠山,我们来了!朋友相约,我们一起来游览大珠山了。
我们从西北侧进入大珠山,走过一段花团锦簇的山路,转过山脚,就到水边的木栈道了。这里山泉流水汇集,形成了硕大的水域,从山根向山外扩展,建成一座水库,木栈道就在山根的这一侧。
人间最美的三月天,晨雾后面的太阳就要出来了,心情格外爽朗。
蓝天白云,粼粼水域,周围是三面大山,挤在眼前的景色震惊了我们:

 西面的山坡上,是一片暮鼓晨钟的佛教建筑,想必是久闻盛名的石门寺。
南面是层层叠叠一座比一座高的山,远远地就能看见山脊上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众生天然石像。 

东面的远山上有一巨石,尤如一尊打坐的和尚,在默默地诵经。
向前走不远,来到三块巨石的对面,有一湾碧水,大大小小的可观赏的水族,在水里尽情地游来游去。
人们睁大双眼,看这队形规整,在水中游来游去的金鱼。一些游客在拍照留影;一些人惊奇这金鱼列队,大叫“从来没有看见过,鱼儿会排着队游来游去,太整齐了”!
有人回答:知道嘛,这是佛门的鱼,沾有佛性了。听的人们就哈哈大笑起来。
向前一看,在三块巨石的后面有一门,上书“石门寺”,右侧的巨石上刻有“玉泉”二字。原来那一湾碧水,是石门寺门前的玉泉,怪不得水中的金鱼有了灵性。 

有两条登山的路,我们选择了水边东侧的路,从这里看石门寺和背后的山,框在镜头里,是大珠山进山的第一座山峰,它是读懂大珠山的第一幅画儿。
这座山就像两个非常疲惫的人,背靠背地相互依靠在一起,一个向上仰视天空,一个向西眺望远方。
我们问一个僧人:“您长年看这山这水,看出什么来?”
“没有看出什么,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可是我们看到那山是两个人依靠在起,是不是?”
僧人说:“相传,有个道士讲过一个故事:那靠在一起的两个人,一个是倏,一个是忽。 

上古时候,没天没地没日月,倏和忽到混沌这儿来,混沌待他们特别的友好。可是,混沌没有七窍,只能用心感觉一切,非常不方便。于是,倏和忽就为混沌开凿七窍。
一天凿成一窍,第七天终于凿好了七窍,可是有了眼、耳、鼻、舌、口的混沌却死了。
好心办了坏事,又是伤心,又是难过,身心疲惫,悲伤至极的倏和忽相互依靠在一起,一个仰头思过,一个呆望远方。
不知过了多久,当盘古在死去的混沌中孕育成形,劈开混沌,用自己的身体造就了天地,造就了日月星晨,造就了山川湖海,倏和忽就在这大海边上形成了这座山。”
我们惊奇地听着这个神话,可是僧人却不讲了。
“那是道士讲的,您认为呢?”我们忙问。
“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万事皆空。阿弥陀佛,善哉!”僧人转身走了。
我们在茫然中,看着大珠山上的一切,一个接一个的发问,从心中涌了出来:既然这山是倏和忽,那山顶的大石佛是如来吗?那大大小小的向着大佛朝拜的造像中,有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马吗?
我们再向上登山,大珠山的奇石就展示出独特的韵味来。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神龟望月、倒坐观音这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奇峰异石,是谁的鬼斧神工?
道人说的那个开天辟地的盘古在哪儿? 

盘古就躺在那儿!他的身体已经变成了山石和树木。他仰望天上的白云,高高地抬起下额,是在愈加用力促进身体向山河转化。
再向上攀登,一路走来,回望众山:双豚戏珠、高山蛙鸣、巨鳄下山、壁虎觅食、仙人桥、老君庙、指头石从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神形。我们揣摩这些奇异怪石,感到了大自然无穷的创造力,我们向上攀登的勇气和力量就增强了。
我们终于到达了大石佛附近,大石佛也叫珠山天佛,是天然的巨石塑像,这是大珠山最主要的一个景观。 

我们奇怪,那一块巨石怎么就形成了佛,山脊上的石头怎么就化成众生之像,又都朝向石佛。不论是左边还是右边,都是一幅参拜的样子。 

我们在登山时,路过一块刻着经文的石壁,那是唐僧带众师徒从西天取回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芸芸众生最熟悉的唯一真经。
读一读:“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此时,心怎能不空旷,意怎能不净寂,体怎能不松沉。
“铛,——!”悠长的钟声在山谷中回荡。
下面的小山上,有个面向珠山天佛的平台,叫拜佛台,上面有一口大钟,上山的人到了那里,都会敲钟,在钟声中,默默许下心愿,请大佛保佑。
我们在那里,看到一处铁索上挂着好多红色的布条,锁满铜锁。到近处一看,才知道这是情侣许完愿后,用一把刻上姓名和心愿的铜锁,锁在挂满红色布条的铁索上,然后再敲响大钟,心里重复一遍许下的心愿,感知有佛祖保佑,才放心地离开。
钟声,与山下石门寺的诵经声交织在一起,在山谷中袅袅回荡,仿佛到了如来胜界,感恩佛祖,不觉之中也一心向佛了。
向西有一条路,过了在山涧上架着的铁索桥,就可以从西侧下山回到石门寺。我们没有走那条返回的路,而是向前直奔主峰大砦顶方向。
走过观音礼佛、小寨山、珠山石室、麻衣庵、脱胎山、朱朝洞、就到大砦顶了。 

再看大珠山,以大砦顶为界,以珠山天佛为中心,方圆大多以石为主,是山的骨骼,而这些奇石,又多是佛性。
而朱朝洞、麻衣庵、朝阳洞、清照索句石等,又是一派道家的仙风。想必这山,佛中有仙,仙中有佛!
此时顿悟:石门寺与其他寺庙截然不同:第一,山门向东而建,是唯一坐西向东的寺庙格局;第二,它是佛、道共栖的寺院,这里有僧人也有道士,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独特的寺院。
门朝东体现了 “紫气东来”,是道家“吉祥高照”的寓意。
在石门寺附近,有一石刻“僧道对弈”。他们在对弈?实则在讨论:
道问:佛大道大?
僧答:自性平等,无有大小。
道问:僧高道高?
僧答:直心是道,无有高低。
道问:何为儒、释、道一家?
僧答:佛与道有法理相通,佛与儒有仁孝相融,道与儒有术法相补。且佛教可融万法,众生平等,性体一家。
啊,我们终于明白了,相融相通的儒、释、道,是这样地构成了华夏文化的精髓。 

佛道相融的大珠山,仙家如风在缠绕飘逸,留下了众多道家仙人的故事,而朱仲、范蠡是我们最想了解的两个人,因为是他们成就了大珠山。
朱仲在大海里捕捞珍珠,他有很多出自东海的夜明珠,史称“东珠”驰名天下。献三寸宝珠给皇后,获赏黄金五百两。公主又私下许诺以黄金七百两,购朱仲四寸宝珠。朱仲感念公主的诚意,送四寸宝珠到宫门交给公主,一两黄金也没领就走了。后来朝廷多次招请朱仲入朝献珠,他献了几十颗三寸的珍珠,从不受赏金,后来就再也找不到他了。
有人看见朱仲乘船从海上走了,他来到一座山,就隐居那里,而这座山就是大珠山。
后来,晋朝的陈仲举、元朝的张清源、明朝的赵麻衣都在山上的麻衣庵修炼过。更早的人是道家先师范蠡,他注脚了大珠山最精彩的故事:
很早以前,大珠山东侧的小河边,搬来一户朱姓人家,男人英俊健壮,女人美若天仙。他们在小河边开了一块耕地,挖地时,发现一个硬硬的东西,怎么砸也砸不碎,费了很大的力气也挖不出来。他们面向大珠山跪下,口念《道德经》,叩了三个响头,再去挖,轻而易举地挖出了一个陶盆。
盆里放入一件东西,不久就会变得满满的一盆,放上金银也会变成满满的一盆。用这个陶盆,朱家很快成为巨富。他们周济附近的穷人,又买来树种,让人们在大珠山上种果树。朱家的女人还把南方的杜鹃花种买来,种在大珠山上的石缝、山坡上。 

人们的生活富裕起来了,看见大珠山生长着各种果树,和各色杜鹃花,满心欢喜,尊称朱家的男人叫朱公,女人叫朱娘子。
那个砸不烂,打不碎可招来无尽财富的陶盆,是举世无双的聚宝盆。被海边一股最大的强盗知道了,就准备来抢。派来的小强盗来大珠山打探,被人们发现了,马上就告诉了朱家。
为了不连累百姓,朱公与娘子商量,把钱财散给了这一带的穷人,将聚宝盆藏进大珠山的一个山洞,就搬走了。
为了阻止强盗寻找聚宝盆,和骚扰珠山百姓,朱公和娘子编造了一个故事,:
故事说:朱家财富太多,怕强盗抢劫,危及生命,决定砸碎那个聚宝盆,散尽家财后逃走。可是怎么也砸不碎,朱公夜里到放盆子的地方偷听,听见一僧一道的对话,僧说:“这陶盆真是个宝器,难道就没有破解之法吗?”道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油锅炸。”朱公知道后,就把聚宝盆放入油锅中,陶盆先是变成了软软的泥状,然后化成了一粒粒的珍珠。朱娘子将珍珠倒进小河里,顺着小河流进了大海。朱公看看大海,看看大珠山,对着山和海,各施了拜别礼,就带着家人,向南边走了。
从此,大珠山再也没有强盗来过,那些强盗都到东海里找珍珠去了。
人们想念朱公一家,听说朱公一家去了定陶,被人们称作陶朱公,三次散尽家财,救济于民。原来那个朱公仙人,就是越国相国、上将军,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的范蠡,他美貌的妻子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首的西施。从此,人们就把那条小河叫朱家河,把大珠山上的杜鹃叫西施花。
我们顺着大珠山向东而下,来到“珠山秀谷”,堪称江北第一奇观的万亩杜鹃,被人们誉为“春来飞红第一山”。 

我们看到这满眼飞花的世界,想到了佛与仙,问:是谁创造了这世界,世界创造了谁?
“无中生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法自然……”
啊,仙风佛骨的大珠山,我们还会再来!
感谢摄影师才舜女士提供的精美图片
另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邱锐 现居住青岛西海岸,祖籍山东蓬莱。简单真诚,轻松快乐。爱读书,爱传统文化,爱专研古今历史。从事对外经济贸易,业余时间写一些读书心得和游记。灵感来时,也创作电视电影。

作者照片↑


摄影师 赵燕弘 简介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摄影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网特约摄影师。2018年入选黄河金三角优秀摄影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