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丛林》一书正在征稿中,欢迎大家踊跃报名!投稿热线 :czj690430

逛东都
作者:魏海鹏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最早中国,天下之中---洛阳,从夏商周开始,曾先后有十三个朝代,一百多位帝王在此定都,指点江山......
洛阳也是中外游客最向往的旅游胜地,夏都博物馆、龙门石窟,白马寺院,牡丹花,洛阳水席,都是每一个到洛阳必看的,必尝的美食。
阳春三月,万物萌动,柳新花香,吃过晚饭在一个号称“洛阳通”朋友带领下从洛阳城东瀍河畔的“铜驼暮雨”开始逛洛阳。听朋友开始讲“铜驼暮雨”是洛阳八大景之一。瀍河东岸的中通巷,隋、唐、宋时叫“铜驼陌”,它位于隋唐城的城东北隅,当时国际贸易市场叫“丰都市”一带。它西傍瀍河,南临洛水,桃柳成行,高楼瓦屋,红绿相间,每当阳春时节,桃花点点,蝴蝶翩翩,莺鸣烟柳,燕剪碧浪,其景色之美,别有洞天。隋唐时代这里人烟稠密,每当暮色茫茫,家家炊烟袅袅上升,犹如蒙蒙烟雨,纷纷扬扬,这就是人们赞不绝口的“铜驼暮雨”的由来。
听着铜驼暮雨的传说故事,随着朋友迈步来在一座大石桥上。大石桥又名“黄公桥”、“广济桥”。它横跨于瀍河之上。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内廷大司礼太监黄锦回乡省亲,得知瀍河上通往城里木桥被洪水冲塌,家乡父老无桥过河,便当即决定捐资建桥。黄锦委托其弟锦衣千户黄子铠亲自督办,并嘱咐说:“建桥所需费用须自己筹措,不得向百姓索要分毫。尽快将桥建好,以便百姓通行。”
黄子铠受命后,亲自沿河勘查,后在东关城门外选定桥址。当年十一月,黄子铠率领工匠,开工建桥。仅用时6个月,瀍河上便落成一座中高11.20米、宽10.26米、长77.75米的5孔石桥。桥面用较规整的长方体青石横列平铺,两侧设有护栏,东西两岸加砌石块,以固堤岸。

尽管该桥耗资巨大,但黄子铠依照黄锦的嘱托,采用“募役寓赈”的方法,并未加重百姓的负担。百姓感其济涉便民的义举,特在桥头为黄氏兄弟竖碑撰记,将此桥命名为“黄公桥、广济桥”。
听罢大石桥的故事,一路向西,穿过新街进入老城东大街,青石铺路,红灯茏布美整条巷子,青砖硫瓦仿佛穿越千年,古宅故居见证了历史苍桑。
进入东大街不远,就到了鼓楼,鼓楼又叫“谯楼”,系明朝时建福王移建于东大街。
和朋友站立钟鼓楼下,听着朋友娓娓道来鼓楼的故事。钟鼓是古时用于白天报时,夜间报更。整座鼓楼基础是用大青砖砌成三丈余的高卷台,台下拱券门洞为行人通道,宽一丈五,高二丈,券台两边修有三尺台阶登楼之道。拱券门洞之上,向东面镶一石匾阴刻“就日”,西端石匾为“瞻云”,均为楷书。为金代中京留守亲书。
街道两边铜雕店铺相连,诉说着古老生活的缩影,纸扎店,书画装裱店,古玩店,丸子汤馆,酒馆,古装乐器店等店店相连。街边一个铜雕为當铺老板站在當柜前,客人手里捧着一包典品,站在柜台前仿佛和老板在谈论着当品的价格,雕塑惟妙惟肖。看着雕塑朋友讲述了一副对联,上联为:东當铺,西當铺,东西當铺當东西。下联:大赌场,小赌场,大小赌场赌大小。称为千年绝对,流传千古,朋友的讲解和博学,引来围观游人的一阵掌声。
听完对联故事再向西行就是十字街,看到了古色古香的八角楼。说起来八角楼。它建成于1979年,由于当时老城没有太高的建筑,使其显得卓尔不群。八角楼建成后,主要以批发、零售工艺美术制品为主,由于地处繁华商业中心、楼层较高、外形较为奇特等原因,八角楼很快成为老城的标志性建筑。这里街道名称以八角楼为坐标,东边为东大街,西边为西大街,南边为南大街,北边穿过兴华街中州路再向北为大街。兴华街两边挂满红灯,街道两边排满琳琅满目的洛阳名优小吃,洛阳绿豆酸浆面条、丸子汤,烤面筋....

洛阳老城十字街自古乃是商人云集之地,建国之后这里成为洛阳市重要的商业区之一,同时这里更是洛阳小吃的汇集之地。洛阳老城十字街夜市入选全国十大美食街。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每年4月牡丹盛开时节,整个洛阳城都成了牡丹花的世界,花的海洋,四方游客云集于洛阳城,来感受牡丹带给人们的喜悦。朋友说这时才是洛阳小吃一条街,最为热闹之时。青石板铺就的道路,古香古色的门脸,高挑的红灯笼,给古城装扮上节日的气氛,来到这里的人们无不称赞道美。小吃街你可以品尝到洛阳的多种特色美食,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洛阳水席”和丸子汤、不翻汤了。
穿过十字街八角楼向西,进入西大街。西大街和东大街比较,显得更加繁华。各种旅游用品,牡丹香烟、牡丹书画、牡丹扇子、牡丹香膏、牡丹饼让每一个来洛游客忍不住将荷包掏空。西大街尽头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城门楼,这就是老城的西大门,也叫丽景门。它是一座重现古都洛阳风貌的城楼,被评为洛阳市新八大景。谈起丽景门,朋友介绍说,有句赞语叫“不到丽景门,枉来洛阳城”。丽景门最早始建于隋代,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东都皇城西面有两门,南曰丽景门,北曰宣辉门。
丽景门景区由城门楼、瓮城、箭楼、城墙和丽景桥(古时为吊桥),护城河等部分组成,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干浮云,气势磅礴,成为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古城街区的龙头。成为洛阳古城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标志之一,并且被评为洛阳八景之一。丽景门是古都洛阳唯一一家集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景区,具有“中原第一楼,古都第一门”之美誉。
丽景门是洛阳老城的西大门,与东大街的鼓楼遥相呼应,是老城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丽景门四楼景区景点有:天后宫(供奉海内外数亿人信仰的天上圣母妈祖娘娘)、九龙殿(在洛阳建都、功绩卓越的九尊帝王像)、三神殿、观音阁、城隍庙、瓮城、城墙等,特别是河洛文化长廊(展示了河洛地区的名胜古迹以及众多的河洛历史名人及其对社会进步做出的卓越贡献)、洛阳帝王史馆(在洛阳建都的104位帝王简介)备受游客推崇,有诗叹曰:“一朝步入丽景门,一日重温千年史”。
出了丽景门再向西数百米,就是周公路步行商业街,商业街西段就是周公庙后门。周公庙始建于隋末唐初618年,。被尊为儒教元圣的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洛阳周公庙因此称为儒教祖庭。
周公庙是纪念天下第一圣人——“元圣”周公姬旦的祠庙。坐北面南,其西围墙更是众所周知的“网红墙”,吸引着广大市民前来观光打卡。
周公庙亦称元圣庙,为隋将王世充所创,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曾几度兴废,历经多次重修。整个周公庙只有三进院落。依中轴线自前到后分为定鼎堂、礼乐堂(会忠祠)、先祖堂以及东西廊坊,是洛阳市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明、清建筑群之一。
周公庙西邻就是隋唐洛阳城的内城门---应天门。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上著名的“七天建筑”之一,也称“天门”,为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宫的正南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在隋代称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则天讳,改为应天门,后改称五凤楼。此后历经五代、北宋皆称五凤楼。应天门是当时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公元690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女皇武则天在此门登基,改国号为“周”。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因避武后“则天大圣皇后”尊号,改此门为应天门,取“应天顺民”之意。
从应天门进城中,正北为明堂、天堂,是隋唐洛阳城最为重要的景观,也是昔日女皇武则天理政、礼佛、生活的重要场所。
天堂、明堂西北角即为九洲池。兴建于隋,主要建筑有千步阁、瑶光殿、琉璃亭、一柱观等。唐代除保留了上述建筑及九洲池之外又增建望景台、映日台等建筑,环池还修建了花光院、山斋院、翔龙院、神居院、仙居院、仁智院并其他院落,形成了水网密布、殿台楼阁点缀其间的宫苑园林胜景,是隋唐洛阳宫城(紫微城)的重要组成部。主要是后宫娱乐休闲活动及皇子宫主读书场所。
游览了天堂明堂,顺着中州路回走向东,不远处一座一个33米高的九龙鼎花岗岩雕塑映入眼帘。九龙鼎意誉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9个朝代在这里建都。是洛阳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仰脸细看九条龙盘旋的大石柱的顶端,端放着一座兽面纹方鼎。汉白玉护栏两侧分别镶嵌着两幅《太极河图》。
九龙鼎很好的向世人展示了洛阳作为一个十三朝古都的悠久历史。龙是中国的象征,王者的象征,司母戊鼎则是青铜时代的权利象征。
鼎乃重器、立国所凭.....鼎不是烧香的香炉,是古代用来煮饭的大锅。要在此建立国家,就定鼎于此.....朋友又滔滔不绝讲述着大禹治水、白马驮经、孔子入周问礼、八王之乱、紫气东来等与洛阳有关的历史故事......

离开九龙鼎向东原来叫西华街,修建西华街将城隍庙分开为南北两段。城隍庙是祭祀道教所传守护城池之神的地方。由《周礼》“腊祭”八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来。城隍庙是按照“都、府、州、县”四个级别严格分级,代表着城市守护神的级别。
离开城隍庙沿中州路一直向东,路过老集路南就是百年老字号,被评为物质文化遗产的真不同饭店。“真不同饭店”为著名作家李凖题写。民间有“不进真不同,未到洛阳城”之说。
真不同饭店以洛阳水席为主。洛阳水席始于唐代,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保留下来最古老、最有特色、最完整的一套宴席。由于它隆重典雅、风味独特、选料广泛精细、烹制极为讲究、味道鲜美多样,口感舒适爽利,博得古今中外宾客赞誉,多年来真不同饭店广大厨师在继承传统烹饪技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潜心研制,对洛阳水席的品种和结构进行提升改造,使之更臻丰富完美。所谓水席有两层含义:一是,道道菜离不开汤水;其二是,上一道撤一道,如行云流水一般,故叫水席。
水席共有二十道菜组成,八个压桌凉菜,四荤四素,八大碗,宴红松白等,八小碗酸辣汤等组成。宴菜相传隋唐时期,洛阳东关菜地里拔出一个上青下白,长三尺,重三十六斤九两的大萝卜,百姓视为吉祥之物,献给女皇。女皇命御厨房做出了一道菜大宴群臣,厨师在做菜时候加了山珍海味,吃起来有燕窝之风味,所以宴菜也叫燕菜。周恩来陪加拿大总统多伦多访华,来洛阳龙门石窟参观,当时真不同厨师用煮熟鸡蛋切开在燕菜上摆放出一个牡丹花造型,周恩来夸奖洛阳的菜里也开出牡丹花来,这道菜从此就定为了牡丹燕菜......
顺着西华街向东过兴华街北大街口向东,就是青年宫广场。青年宫广场是在福王府基础上所建。明朝末年,神宗宠妃郑贵妃于最宠爱的儿子福王就藩洛阳营建,四周丈高围墙,建有内宫、外宫,并修建四座府门楼。相传当年修建府王福所花费黄金和白银仅次于北京的故宫。
福王府明末被破坏,清代修复后成为府衙,民国时期为河洛道驻地,抗战时河南省政府驻地,淞沪抗战时国民政府内迁,又一度成为国民政府驻地。1940年毁于日军轰炸,现在仅存王府外一对汉白玉石狮子。
离开福王府顺着东华街向东就是民主街。是洛阳这座古都的烟火气最浓的街道。民主街藏着宝藏级小吃。民主街往南走穿过东大街就是洛邑古城北门。
民主街是一条从北向南延伸的街道。它的总长度不长,但历史很长。隋唐时期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广场地区,有很多官邸,可以说是非常繁荣。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洛阳县政府就驻扎此地,民主街因此叫县前街,解放人民政府才将其改名民主街。
对于当地人来说,这是一条美食街,也就是这条短短的民主街,但是里面有很多特产。各种有洛阳特色的小吃一定会让你爱上它。

民主街整栋建筑的外墙都是用古老的灰色砖块砌成的。在此基础上配以仿古檐,配以醒目的红柱和雕花装饰栏杆,感觉非常不错。
经过古董翻新,民主街在晚上看起来更加漂亮,整条街看起来都很古董。民主街从过去一条特别低调的小吃街变成了一条有特色的古美食街,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
除了各种小吃之外,洛阳的特色小吃还有很多,街两边都有,也很受欢迎。比如这种榆园烧鸡在洛阳的口碑非常高,很多居民都是从小吃到大的。而且,这家店一直开在这里,没有任何分店。烧鸡吃起来很香,不油腻。
还有泮甡园酱肉。他家的酱肉是用老汤煮的,很有味道,把肉的味道发挥到了极致,特别是这家店的猪脚,非常好吃。
转一大圈下来,用了三个多小时,听朋友说着各种美食,此时感觉肚中咕咕叫唤,朋友领我来到民主街东北角,一家清真老字号滋补烩面馆。要了两碗烩面,不一会服务员就将饭端了上来。我用嘴贴近碗边先喝了一口汤,便觉得是汤浓味鲜。朋友介绍这家烩面馆每天大骨头熬制四五个小时以上,配上祖传秘制料包,面碗中配料有红枣,枸杞,海带,牛肉,再配上韭菜和香菜,自家秘制的辣椒,面质劲道汤营养且浓香,色香味俱全。这家面馆夜半仍是宾客如云....
和朋友一边品尝着美食滋补烩面一边听朋友讲述着洛邑古城的景色。

洛邑古城也是洛阳重要景点之一。“洛邑”是洛阳古时旧称,历经十三朝古都,这里沉淀了大量的华夏文化。当你漫步在洛邑古城内,你定会为它的历史古迹,原始风貌感慨万千,赞叹不已。老城内房檐重重叠叠,错落有致,城墙厚实,古院深幽,老树苍桑,亭台楼阁,古色古香,小桥美观,河水清澈,流水潺潺,这一切都为老城增添了神秘色彩,静謐与优美之感。独具风格的文峰塔,文庙,妥灵宫等历史遗迹,更加体现了古城洛阳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我们想到了古老的洛阳城曾几何时,是何等昌盛繁华。
吃完烩面,出了面馆再向东,就是东华大酒楼。东华大酒楼门前一棵古槐历百载逾千年不息,甚为奇观。欣赏着几包粗的华夏国槐,遥想春芽夏花秋实冬眠 ,颇具风光情调。根系深植,自善自强。根茎叶实,皆于人有益。酷夏,巨冠葳蕤,童童如车盖;寒冬,筋冒毕现,呈雄资百态。纳天地之精华,蓄人间之灵气 ,蓬盛世为天人合为一起。古槐昂昂然欲语.......
夜游老城寻古迹,东进西出一圈转。
朋友说,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沧海一粟,挂一漏万.....


作者:魏海鹏、一九七八年生于都城洛邑伊洛河畔,喜欢读书、唱歌、旅游,喜欢徜徉于文字的海洋,偶有小作散见于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