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志兴
《西安市“含光路”宜改回原名“陵园路”》一文引起了热烈反响,相当多的读友赞成我的意见,也有不少读友与我意见相左。当然这都十分正常,本来就是一家之言嘛。
意见相左的读友中有人指出,含光路在唐代就存在,现在只是改回唐代的名字。本人才疏学浅,写作时的确疏漏了这一点。经查考,唐代确实有含光路,而且就在现在的位置——现含光门所在地挖出了唐含光门遗址。但是即便这样,并不影响笔者将“含光路”改回“陵园路”的意见,因为这里面有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就是:在纪念一条古代的路名与缅怀当代的烈士之间,哪一个更重要?我觉得还是后者更为重要。
解放前的西安城不盈廓,电灯不明、马路不平、电话不灵,道路狭窄泥泞,房屋低矮破旧,有流民在城墙上挖窑洞居住,城墙外就是大片的农田。解放后,西安的发展才走上了日新月异的快车道。可以说,正是由于烈士们的牺牲奉献,才有了我们西安的今天。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的西安有了新面貌,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可千万不能忘记烈士们的丰功伟绩。
1954年为什么要将这条路命名为“陵园路”而非“含光路”,一方面当然是为了纪念烈士,而且因为这条路是解放后开辟新修的,唐代的含光路早已不复存在。当时的人们也可能并不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条含光路,毕竟1000多年了,道路连同记忆早已被淹没。当然,也许当时的人们知道历史上有过含光路,但仍然定名“陵园路”,因为他们觉得历史路名并不重要。
历史路名能不能恢复?我觉得是可以恢复的,比如朱雀大街,我并没说有什么不好。但是含光路则不同,因为纪念烈士的意义远大于纪念历史路名的意义,而且我们曾经就叫过40年的“陵园路”,也已经嵌入部分人的记忆中。
西安人最自豪的就是这里曾是周秦汉唐十三朝古都,一直谋求重振汉唐雄风,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依靠恢复几个古代的路名、地名,或重修几个古建筑就能重振雄风,那完全是一种误解。当然,做这些工作可能有利于发展旅游,并非完全没有意义,但关键在于要把西安的经济技术发展上去。否则,即使把西安改名长安,它仍然只是偏安一隅的西北城市,而不会一下子成为汉唐长安那样的国际化中心城市。
有读友建议路名可以称“英雄路”或“光荣路”,我觉得都可以讨论。但不管怎样,我觉得在我们这样一座大城市,应该至少要有一条大路的路名用来纪念烈士。
至于有读友担心改路名要花钱,我觉得这是多虑了,这些年各种地名、路名改来改去的还少吗?为了纪念英雄烈士,花这点小钱,我看还是值得的。
在最近召开的“两会”上,两高报告强调:“尊崇英烈、缅怀英烈、捍卫历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尊崇英烈、缅怀英烈,可以从恢复一条路的路名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