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兴
不知在哪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社会对每个人财富的剥夺机制,往往又是社会的动力机制——不断地剥夺,驱使人们不断努力。人就像滚笼里的小白鼠,每一个人都被绑架着前进,但一步也没有前进”。这段话大体说了这样两个意思:一是社会有一种财富剥夺机制,这是人们的动力来源;二是人们看似在前进,实际却是原地转圈。
记得看过一部电影,说的是一位农村妇女买电视机的事。这位农妇因邻居买了一台电视机,丈夫、小孩常去邻居家看电视而引发矛盾,便发誓要买一台比邻居家更大的电视机,于是便开始了她艰难的买“机”之路。买电视机最重要的问题,当然是钱。妇女想通过养猪解决。一头猪辛辛苦苦养了大半年,卖了钱,跑去商店一问,仍然不够买电视机的。妇女又去县城打工,甚至偷偷去卖血,最终攒够了钱,将大电视机搬回了家。当天晚上,妇女全家及几位村民聚在家里看电视。随着夜深,邻居们渐次离去。最后,妇女一家也都坐在凳子上睡着了。电视机依然开着,但已没有了节目。这就是电影的最后一幕。看到这里,让人不禁要想:一个看似十分重要的东西,当真正得到时,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那么,此前付出的千辛万苦、千难万险是否都有必要?
电视机就是一个剥夺者。电视机剥夺了农妇一年的劳动成果,也剥夺了农妇一年的幸福时光。曾经有多少人为了得到一台电视机,而像这位农妇那样拼搏过、忍耐过?没有电视机的时候在想,有了电视一切就都好了,但是有了电视才发现,又有了新的问题和矛盾。没有电视机是不是无法生活?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也许如此。然而,人类已经存在了上百万年,但中国大多数家庭拥有电机的时间不过几十年。在人类历史上,有电视机的年代与没有电视机的年代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人类没有电视机存在了那么长的时间,为什么没有电视机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当然今天,电视机已变得很便宜,仅此一物已难以对大多数人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但是,电视机仍然是一个剥夺者,它还在剥夺着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
今天,最大的剥夺者恐怕要算房子了。按揭买房的机制,是对人们更大、更彻底的剥夺。为了房子,你不仅要付出你已经积攒的几乎全部钱财,还要预支你此生能够挣到的差不多全部财富。当你愉快地住上新房的时候,其实只是开始了艰难的还贷之旅。一个眼前的舒适体面,要用长期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去兑换。当然,有人会说,我提前住上了大房子,所有一切都是值得的。然而,人活着仅仅是为了住大房子吗?过去上百万年人类没有这样的买房机制,也并没有住在露天。况且,今天这样钢筋水泥、叠床架屋的住宿方式,就真的符合人性吗?
有人以为,过去的生活不堪回首,真的如此吗?过去的人们食物可能不够丰富,甚至不够充足,但他们的食物可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呀。今天,还有真正的纯天然食物吗?过去的水是纯天然的水,过去的空气是洁净的空气。仅仅这些东西,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已经成了高档奢侈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稀有。我有时想,过去的生活,即便按今天的标准折合成钱,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至于过去人们之间的亲密感情,以及内心的宁静,更是无价的财富。
社会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但人们吃喝拉撒睡的基本需求没有变,生老病死的基本规律没有变。如果说人生的目标是幸福,那么什么又是幸福?幸福难道仅是肉体的安适与便利?说人类在滚笼之中前行也许过于消极,但社会的前进的确远没有我们描述的那样辉煌,而且前进之中往往隐含着局部的倒退,尤其是在人们幸福感的获得上更是如此。
人生不过百年,是否一定要按照设定的机制生活,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