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州文化之旅(组诗)
徐启文
★文都桐城
学派主盟千古誉, (1)
江淮文化帜高擎。
桐乡书院碑记醒,(2)
村少长吟震彩棚。
文庙神明多妙景,(3)
皖江渊薮几精英。(4)
巨书雕塑城标立,
日月长传诵读声。
(1)桐城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有各种不可移动文物500多处,其中重点地面文物130多处,被誉为文都。明清之际,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清代文坛200余年。
(2)桐乡书院:在桐城市孔城镇中街。孔城,因汉属桐乡而得名。桐乡书院显名全国,现仅存朝阳楼和《桐乡书院记》碑。碑记为清翰林、通政大夫罗惇衍撰文。
(3)桐城文庙:亦称“圣庙”,地处桐城市广场北端,占地面积415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03平方米,已有近700年历史,2013年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桐城市的博物馆所在地。
(4)皖江文化,即皖江地区(安庆地区)的历史文化,是潜山为中心的古皖文化,是江淮文化的发祥地,是涵盖安徽全省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它源远流长,涌现大量文化世家,绵延数代,包含以张英、张廷玉、陈独秀为代表的政治文化;以京剧、黄梅戏徽剧为代表的戏剧文化;以李公麟、邓石如为代表的书画文化。十七世纪,“桐城派”朱书云:“吾安庆,古皖国也……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
★桐城文庙(1)
走进桐城心气盛,
棂星门启悟精英。
名儒千载泮桥过,
学派百年泮池兴。(2)
庙学合一光亮显,
人文魅力苦功成。
一朝拜圣寻诗路,
师表诲吾漫笔情。
(1)桐城文庙:亦称“圣庙”,地处桐城市广场北端,占地面积415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03平方米,已有近700年历史,2013年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桐城市的博物馆所在地。
(2)桐城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明清之际,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清代文坛200余年。
★“惜抱轩”银杏树(1)
城关何处寻姚鼐,
银杏树高参半天。
编纂等身成巨干,
围栏学子护“抱轩”。
葱葱古树看风采,
滚滚红尘敬自然。
犹见大师先觉道,
追求绿色是本原。
(1)“惜抱轩”银杏树,在桐城中学校园内东北隅,系姚鼐书屋“惜抱轩”旁之宅树。姚鼐(1732~l8l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入翰林,官至刑部郎中,桐城派代表作家,《四库全书》编纂。他长期伏案写作,久则导致脱肛,中医诊后认为:此乃中气下陷,元气虚损之故。姚鼐在一道士的指引下,常于写作之余,到自然林中散步观景,尤以两手合抱树干(含“抱元守中、爱惜身体”的意思),气沉丹田,以“肛常提”养生自疗。于是,他在钟山书院内建“惜抱轩”书屋,植此树。银杏树至今已有二百余年。至1955年划归桐城中学改建教学楼,建围栏保护,刻石纪念。
★六尺巷
步行百载名闻路,
千里寻幽两幅墙。
六尺不宽仁里巷,(1)
百米虽短懿行坊。
吃亏让与锦囊妙,
后退饶人礼道扬。
大量心正天浩烂,
共看驱霾日光芒。
(1)清代大学士、桐城人张英,居宅旁有隙地与叶氏邻,叶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张英写诗于后:“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叶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名六尺巷。
★迎江寺·振风塔
宜城传说是张船,(1)
古寺抛锚泊岸边。
宝塔振风消暮气,(2)
才人辈出震山川。
上楼近望长河接,
登塔遥看天柱联。(3)
佛道性灵如鱼水,
人生禅悟得江天。
(1)安庆,别称宜城。
(2)明代以前,安庆文风凋敝,没有出过状元,认为须建塔镇之,才不会让文采东流。安庆自建成振风塔之后,文风果然昌盛,桐城派雄踞文坛200余年。
(3)迎江寺在城之东南,它北攘天柱,南临长江,上接九华,下临匡庐,可谓得天地之灵气,占人文之辉光。
★独秀园
山树连环墓道宏,
像书相守百花丛。(1)
浮雕《惊雷》行云淡,(2)
五扇牌坊寓意浓。(3)
旷世先驱身骨傲,
凛然正气志犹龙。
巨纛冉冉回归日,(4)
历史奈何独秀峰。
(1)墓园矗立陈独秀先生雕像、《新青年》书刊雕塑。
(2)浮雕《惊雷》:以汹涌澎湃的长江波涛为主线,寓意陈独秀不平凡的一生经历都与长江分不开。
(3)五门牌坊:寓意陈独秀一生与五有缘:五次赴日本、五次被捕、当了五届党的领袖、最后于1942年5月去世。
(4)1932年陈独秀最后一次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判刑13年。1937年被提前释放,有胡适、周佛海、朱家骅等名流和中共董必武等要人为其请命要他到国府、中共党内挂名任职,均遭拒绝.。陈独秀带着少妻潘兰珍来到重庆江津隐居,期间有蒋介石等从银行汇的钱,他一一拒绝。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贫病交加去世。1947年其灵柩回安庆葬于北郊十里铺乡叶家冲独秀山上。
★神话黄山
霞客乐山我读山,(1)
黄山神话古今研。
轩辕传说(2)唐皇号,(3)
李白醉石(4)丞相源。(5)
石匠造桥飞来石,(6)
开山高僧路通天。(7)
铁锤凿壁声声伴,
一种信仰梦境牵。
(1)徐霞客两次游黄山。他用一句话回馈了黄山亘古的守望。“登黄山,天下无山”。这句话,后来被人引申出一句广为传播的美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1993年10月我笫一次组织广州一批作家赴黄山采风。
(2)传闻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在此修炼成仙。现今黄山东北部的北海景区,与夫子峰、飞龙峰毗邻,有轩辕峰。
(3)黄山原称“黟山”,因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得道。唐天宝六年(747)六月十六日改改名为“黄山”,被唐玄宗钦定为黄山的生日。
(4)黄山鸣弦泉,有一斜立巨石。旧传李白曾来这里饮酒听泉,乐而忘返,醉卧此石。故名“醉石”。
(5)黄山云谷寺在钵盂峰下的山坞中,老黄山人俗称为“丞相源”,原为南宋时期的右丞相兼枢密使程元凤年少时读书学习的地方。这里历史遗存丰富,人文传承厚实。尤以三处集中成群的古摩崖石刻,令游者驻足止步,观赏品读。
(6)相传宋代有个叫单福的石匠,一生给人家造了不少桥,心想也在自己家乡门口的江上建造一座。忽然来了个瘸子,帮手运石,这瘸子原来是八仙中的铁拐李。他站在那巨石上飞到了江边,只见底下尽是人,未敢让巨石落下。又听单福大声说:“石头够了”,他便驾起云头,飘游起来,游到黄山,见黄山风景秀丽,便将石头落下一块平坦岩石上。从此,这“飞来石”就给黄山增添了绝妙的一景。
(7)明代高僧普门法师策划并领导前无古人的开凿黄山的工程,由佛门信徒组成的一批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登顶之道。普门开出的山道,由人字瀑起步,翻越天都峰、莲花峰,直抵光明顶,创造了在陡峭的花岗岩上开路建寺的人间奇迹,此后的400年,这条游览路线,一直是黄山旅游的经典线路,普门法师被后人尊称为黄山开山大师。
★九华晚霞
攀上花台探险峦,(1)
远眺极目火烧天。
漫天金柱如箭射,
万道红霞似浪翻。
享受夕阳沉静去,
看开树顶于心安。
辉煌生命轮回转,
日薄西山不纠缠。
(1)夏秋的傍晚,登临九华山花台,于九华山最美的地方赏落日余晖,别有一番滋味。
★西递村
一弯塘水石牌坊,(1)
十里桃红隐士乡。
“园”“第”“阁”“亭”青石路,(2)
花窗黛瓦马头墙。
“东瓶西镜”中央置,(3)
“多”“少”楹联挂大堂。(4)
为学为家为贾道,
古村深处镜头广。
(1)青石牌坊又被叫做“胡文光”牌坊。它不仅外观气度俨然,连细节处也是精雕细刻,远远看着,像是整栋的徽式古屋。牌坊的东西两面分别刻着“荆藩首相”和“胶州刺史”的字样,概括了胡文光一生的辉煌历史。是皇帝恩准敕建的官员牌坊。
(2)桃李园,大夫第,凌云阁,瑞玉亭,一样的砖石结构民居,却在匠人的别出心裁下,变幻出截然不同的风格来。可以温婉,可以灵秀,可以书卷气也可以气势俨然。
(3)西递家风:“东瓶西镜”典故:旧时,住家客厅堂前的长案桌上设置讲究“东瓶西镜”,即东边放一花瓶,西边放一面镜子,中放一时鸣钟,象征:终(钟)生(声)平(瓶)静(镜)。“东瓶西镜”的典故,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主人公想要平静生活。
(4)瑞玉庭始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70年的历史。瑞玉庭的对联上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下联“便宜多自吃亏来”,被誉为“西递第一联”。其中上联的“快”字少了一横,“辛”字多了一横,下联的“多”少了一点,“亏”字多了一点,也就是这副对联上有4个“错别字”。据当地居民介绍,这叫“快乐少一点,辛苦多一点,吃一点小亏,多一点福分”,同样也体现了一种徽商坚毅不屈的“徽骆驼”精神和品质。
★宏村(1)
山前湖泊碗莲香,
四座虹桥水沼扬。
潺潺青溪流巷道,
重重民宅画乡庄。
以文家塾古书院,(2)
俗世故宫承志堂。(3)
“牛气一身”村子梦,
精英最忆胡重娘。(4)
(1)宏村是一座“牛形村落”,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雷岗是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民居为牛身躯,水圳为牛肠,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河溪上架起的四座桥梁为牛腿。
(2)古书院,在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修建了六所私塾,又称“依湖六院”。在清嘉庆十九年(1814),此六院被合并,取名“以文家塾”,又称“南湖书院”。曾任清政府内阁中书,民国时驻英、日公使,代总理大臣的汪大燮、当代著名科学家、澳星发射研制专家之一的李小鹃等学者,都是在这里启蒙的。
(3)承志堂,建于1855年前后,为清末大盐商汪定贵住宅,全屋有木柱136根,大小天井九个,七处楼层,大小60间,门60个,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木雕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且人不同面,面不同神,有较高艺术价值。距今约140余年。
(4)胡重娘:民间水利专家,主持规划建设因水而活的宏村的“牛肠子”水圳和“牛胃”月沼(半月塘)水利工程而闻名于世。胡重娘也因此摘得“史上第一女设计师”的美誉。按照中国的传统,古代女子一生只有两次出入祠堂的机会,一次是出嫁,另一次是去世。但在宏村,汪氏祠堂里供奉着一个女人,她就是胡重娘,也是徽州唯一一个被供在祠堂里的女性。
★上庄村
青山古树绿婆娑,(1)
小巷蜿蜒若牧歌。
石库迷宫藏盆地,(2)
马头屋脊好巍峨。
天开文运聚居地,(3)
望族名门耕读多。
喜得大师笔筒子,(4)
此生再学徽骆驼。(5)
(1)上庄村位于绩溪县的常溪盆地西部,西接黄山区(原太平县),北与旌德县交界,南与歙县毗邻,是一个一村邻四县的村庄。
(2)上庄村曲径通幽的深巷,阡陌交错的石道,洁白的马头墙,黝黑的屋脊瓦,深似“迷宫”,是清一色的徽派建筑村落。
(3)上庄村是胡姓聚居之地,一姓一村。上庄村除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的故里外,也是徽墨名家胡开文创始人胡天注的故乡。
(4)2004年8月广州旅游文化研究会徽州文化之旅,我参观上庄村胡适故居,购得胡适亲笔签名的笔筒。
(5)“努力做徽骆驼”,这句格言是胡适终身的追求。一位作家在他的《徽骆驼》书中的扉页中,咏诗赞美胡适骆驼精神,“徽州自古无沙漠,咄咄却有徽骆驼。天赋勤劳和勇敢,忠诚坚忍更谦和。”
作者简介:
徐启文,男,1940年11月出生,中山大学中文专业毕业。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曾任广州市文学创作研究所所长、广州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广东省作协理事、广东散文诗学会和广东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广州旅游文化研究会会长兼广州《旅游文化》报主编等职。出版诗集《情眸》《生命的超越》《宝岛行游》等9部,歌词集《心中的歌》1部,散文诗集《生命的行旅》1部,散文集《祖居的龙眼树》《登山临水》等4部,报告纪实文学集《南国之星》等2部,论文集《感悟星光》1部,小说集《天魔海怪》(合作)1部,《徐启文自选集》等文学类专著共20部。1965年11月赴北京出席全国青年业佘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