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志兴
那是一个春日的中午,我从单位下班回到楼下,远远就看见了那辆熟悉的三轮车。那是一辆收废品的三轮车,带有电动助力的那种。破旧的车身上用粗糙的大字写着“收废品”等广告语,车厢里放着少量刚收来的纸箱板,还有编织袋、麻绳等物品。
走近一看,三轮车的旁边正是那个熟悉的身影——小区里收废品的女子。她正靠墙坐在水泥台阶上,手捧一本旧杂志专注地读着,脸上微微露着笑意。她的身旁是一楼业主精心打理的小花坛,里面开满了鲜花。春日的阳光洒照在她的身上,恰似一幅优美的图画。
在等待顾主的间隙里读书,是女子的惯常动作。在这个人人盯着手机的年代,她显得稍稍有些另类。我曾好奇发问,她笑称小时候没有好好读书,不得已干上了收废品这一行。如今经常会收到旧书,有时间读一点,既是休闲,也算是弥补。
走过她身边时,我说:“21楼”。她抬头看了我一眼,随即应道:“好嘞”。我提前一步上了楼。我不用向她报房号,其实楼层号也不用。她是那么的有心,打过几次交道之后,竟记住了我家的房号。
回到家里,我将近段时间积攒,已经拆成纸板的纸箱等物,一一搬到楼道里。她很快上来了,带着几个编织袋、一根麻绳和一把杆秤。她将纸板归拢用麻绳捆扎后进行称重,并用手机给我付了钱。然后,她将纸板等物装进编织袋,将楼道收拾得干干净净,拖着编织袋下了楼。
对于这个收废品的女子,我们院里的居民都不陌生。她在我们小区收废品,恐怕超过20年了。早先,她是和丈夫一起干的。十几年前在拆除一个业主家的旧吊顶时,她丈夫不小心闪了腰,从此不能干重活,来收废品的就剩下她一人。她和丈夫都来自河南省。闲聊中得知,他们有一儿一女,两口子就靠收废品养活一家老小。她丈夫有着河南人特有的爽朗与热情,与院子里的人都熟络。她的性格稍显安静,但待人也十分热情,总是不笑不说话。
本来,她是固定在院子里收废品的,几乎每天都能看见她忙出忙进。在这个院子里,她就如同自己的邻居甚或朋友,与大家见面时或打一声招呼,或相视一笑,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自然。有一阵子,忽然长时间见不到她的踪影。
一个周日的早晨,我去马路对面商业街早市买菜,看见一辆三轮车上的青菜十分诱人,就顺手挑了一些,称量时才发现卖菜的竟然是她。仔细一看,三轮车还是那辆三轮车。我问怎么改行卖菜了,她说近段时间废品价格越来越低,生意不好做,就开始卖菜了。她补充说,收废品的活还干,有事打电话。说话时,依然是那样的笑意盈盈。
卖菜的活并不轻松,每天凌晨要去20公里外的批发市场发菜,并在天刚亮赶到早市。对于一个并不强壮的女子来说,很不容易。我真佩服她的顽强精神。那段时间,我的工作有些不顺,心情颇感郁闷,见到她的一瞬,一切烟消云散。我的那点挫折,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如今,女子已经不再专职收购废品,但当接到小区居民的电话时,她依然会骑车前来。听说,她丈夫早已找到了小区保安的工作,一双儿女也都考上了大学。我在心里默默祝福他们。
下午上班时,楼下的台阶上已经没有了她的身影。我特意往她坐过的地方多看了几眼,竟发现墙缝里长出了一棵无名的小花,绿莹莹的叶子衬托着蓝紫色的花朵,格外动人。与旁边花坛里的花相比,虽是那样的不起眼,但却一样生机盎然。
我忽然联想到了收废品的女子,她不正像这棵无名小花,在喧嚣浮华的尘世里,默默生长,昂首怒放,活出了自己,活得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