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志兴
西安市南郊有一条路叫作“含光路”,其原先叫作“陵园路”,1995年改为现名。为什么叫作含光路?因为北头通着含光门。为什么叫作陵园路?因为南头通着烈士陵园。但是依我之见,还是叫原名“陵园路”更好。
其实,含光路并非自古就有,而是1952年开辟的,当时称“西大东路”,因为在西北大学的东边。1954年改名“陵园路”。1995年为什么要改为“含光路”?表面上的原因就是当时对含光门进行了重建,含光门之前几十年只是一个城墙豁口。在重建含光门时对地下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一些文物古迹,并就地建了一个含光门遗址博物馆。总之,在当时含光门应当属于“网红”、热点,有关部门借驴下坡,就势将“陵园路”改为“含光路”。
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深层的原因(当然有关部门并未明说,只是我的揣测),应该是有人觉得“陵园路”不好听。陵园是啥,就是墓园,天天陵园陵园地叫,有人可能觉得别扭。但是千万不能忘记的是,这个陵园不是一般的陵园,而是烈士陵园。烈士是谁?烈士就是那些为了闹革命、为了打江山、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而牺牲生命的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他们。所以每天喊喊陵园,就是为了记住烈士。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大潮汹涌而来,房地产市场方兴未艾,营商环境初受重视,有人所以如此改名,大概可归为改善营商环境、提高地产价值、促进经济发展之举。但是如今看来,却是忘本之举、不义之举。
西安烈士陵园始建于1952年,园内安葬着大革命时期英勇就义的革命志士王德安等“九烈士”,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刘桂五、宣侠父,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战斗英雄秦富德,抗美援朝时期的“八勇士”之一侯天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雷锋式的大学生张华等786名烈士。2009年,被民政部公布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是对广大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有一条以该陵园为名的路,窃以为并不为过。
至于含光门,虽然是唐朝时的一个城门,也有文物价值、历史价值,但其价值与为新中国建立和发展而牺牲的烈士们相比,我觉得不值一提。
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烈士的宣传、褒扬力度,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吃水不忘挖井人,就是要让大家牢记那些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就是要抵制社会上存在的淡化烈士、丑化烈士、诋毁烈士的不良倾向。而将“陵园路”改为“含光路”,存在不存在淡化烈士的因素呢?
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烈士褒扬条例》,其中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宣传烈士事迹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018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其中第三条规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全社会都应当崇尚、学习、捍卫英雄烈士”。第五条规定:“每年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从2018年起,每年的这一天,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人士代表都会前往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缅怀英雄烈士。同时,《刑法修正案》和《民法典》也都写入了保护烈士的相关条款。
虽然,没有法律或文件要求将与烈士陵园有关的路名改回原名,但是,从国家以上种种举措中我们可以领悟,对烈士再怎样褒扬、再怎样宣传、再怎样纪念,都不过分。从以上精神中我领会到,将“含光路”改回“陵园路”并非可改可不改,而是必须改,必须立即改。退一步说,即使这条路原先叫“含光路”,现在也应该为“陵园路”。
当然,“陵园”一词的含义还不够明确,对烈士的纪念与宣扬还不够分量,所以我以为,不如将其改为“烈士路”,更能体现对英雄烈士的纪念与褒扬。
为陵园路正名,是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