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声是衡量事业的标准
----记海南“黎族土陶”痴醉者刘梅珍女士
文/古广祥 符天明
宣传海南乡土文化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为了解昌江“黎族土陶”,今年“三八妇女节”,我们与昌江县“黎族土陶”痴醉者刘梅珍女士取得了联系。梅珍女士担任昌江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播促进会副会长,经交流,让我们对梅珍女士其人其事,以及对“黎族土陶”内涵和制作技巧有了较深的认知。
古广祥(左)与符天明2019年4月于儋州
以土为釜,瓠匏为器。“黎族土陶”技艺与绘画、雕塑、设计有着美术的比照关系,且具有相当浓厚的地方特征,它不仅记载着海南黎族传统文化,也忠实地记录着黎乡人民的生活习俗。2006年6月2日,“黎族土陶”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昌江陶艺发展有着久远的历史,黎族陶器烧制历史至少有五六千年。据史料记载,黎族原始泥条盘筑制陶技艺是新石器時期产物,直到20世纪末,海南部分地区一直使用昌江露天堆烧的陶器。因此,海南人民认为,“黎族土陶”是昌江历史的“活化石”是有根据的。

香港新闻出版社 收藏
“黎族土陶”手艺传女不传男,为掌握黎族土陶的制作技艺,为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羊拜亮前辈为师,刘梅珍女士数十次到昌江保突村拜访老人。其情其志感动老人,是故,羊拜亮老人决定收其为徒,师徒两人并于2012年合作成立“昌江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据刘梅珍女士介绍,该合作社目前已有50个品种。

刘梅珍女士
“黎陶”之美在于古拙,然,消费者的爱好并非永远停留在昨日的欣赏水平。事业是理念和实践的生动统一,为适应市场需要,刘梅珍女士给“黎陶”灌入了艺术元素,把原先的实用,日用转为为观赏和收藏。刘梅珍女士把传统的“黎陶”融入了陶艺观念、生活观念和文化观念,事实证明,这种观念转变是可贵的,这就是“黎陶”远销生地熟地的真正原因。
中国黎陶村展厅一角
刘梅珍女士是“黎陶”工作坊的负责人,她平日除了做市场推广和教授学生外,研究陶艺理论及制作技巧乃其重要内容,可见,她在保护昌江民俗,打造黎族土陶事业是认真的。“黎陶”如今已刘梅珍女士的别名,也是她行销黎族文化的特种名片,人们可从她这张被汗水泡湿了的名片,领略其对“黎陶”的情怀、执着与使命。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土地广袤,各地因民俗差异,制陶工艺自然有差别。内地制陶大多会使用陶轮窑烧,而“黎陶”则是使用最原始的泥条盘筑在露天堆起柴火烧制。“黎陶”制作工序虽然相对原始,但对工艺要求是循规蹈矩的,是严谨的。刘梅珍女士说,“黎陶”的陶绘纹饰图案与制陶方法都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它保留了我国新石器时期制陶技艺。“黎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拙朴之美,2016年,海南省农业博览馆珍藏了11件黎族陶艺作品。
古公馆 收藏
艺术源于生活,刘梅珍女士正是从高于生活的角度,表现了黎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并在作品中切入了黎族风俗风貌。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随着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我们相信,这种亲近自然的“黎族土陶”一定会获得国际友人的青睐。我们对钦佩刘梅珍女士的制陶技艺,并为她撰写一副对联,以资留念,联曰:
熟知泥性;
巧制黎陶。
2020年3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