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村的故事》第二集
后山的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由于武川独特的地理位置,这三件宝在后山地区过去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羊皮白茬子大皮袄现在已经不见了,换成羽绒服或貂服了,在五十年以前那可是好东西,零下四十多度的天气,穿上它站在外面也冻不进去,非常挡风御寒。过去谁家有一件像样子的皮袄,那就是中等以上人家啦,可保命的衣服有了。

山药是后山人吃的最多的蔬菜,几乎达到了主食的位置,做法很多,香脆可口,有红皮、白皮、紫皮的几种,或炒或炸或煮,都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食物,合理的有机成分比大米,白面的还要多,有助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康复。在我国哪个缺衣少食的年代里,挽救了不知有多少人的生命。
莜麦这种农作物在北方地区是独一无二的,含有多种营养成份,有降脂降糖的功效。属于中温带作物,武川正处在这个温带区,武川尤其以十号地的品质最佳。

后地村地处武川县最东边的哈乐乡,是属十号地的区域内,自从大清朝乾隆帝官府牧主放垦土地以来,百十多年间山西、河北等口里的人,大量移民搬迁而来,也就开始了大面积种植莜麦。它的面香与耐消化特性深受人们的喜爱,也随着南北东西商队的口碑相传,名气大增,作为了驮商马商烟茶古道上行走时必不可少的补给粮食。

后来清朝末年期间,大后山外来人口逐渐增多,所以后地村才有了现在的六个自然村的形成。
后地村是个好地方,有不高的坡梁,有成片的树林,有飘香十里的莜麦,还有潺潺流淌的小河,牛羊成群,土地肥沃,人们安居乐业。
然而在百年前发生过最惨的瘟疫,是在黄合少村(原名沟里头)最为严重。

那时大清光绪后期大烟充斥市场,赌博成风,官府糜烂,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武川直隶厅设在归化城,也因消息闭塞,鞭长莫及,而酿成了被瘟疫灭村的惨痛结局。
起因于沟里头一户山西籍村民,因口里的生活艰难,亲亲们生活不下去,远路风尘上后山来投亲靠友讨个生活。

举家几经磨难碾转而来,却小儿中途染病,进得家门已奄奄一息,没几日,便夭折了。
随后,凡接触过这个小孩子的所有人,先后都染上了这种病,相继而去……
周边村民也不乏智慧的人,发动大家积极自救,在沟里头村(黄合少)周边燃起来几道火墙,昼夜守护,只可进、不可出。经过大半年的(椽头子)疫情防护,终于阻挡在了一个小村子的小范围内。

当时这种病叫“椽头子”,说是一村的人让“椽头子”戳死了。
其实,医学名叫——天花!是一种列性传染病,是由家畜动物的“痘”类病毒因起的,传播极快,可通过唾液,空气传播。
据传说,听老人们讲,当时情况十分骇人,谁也不敢进村去。只好远远地暸望家家的烟囱,有冒烟的证明有人活着;如不冒烟,那说明这家人就是都死光了。

就这样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就消失在了瘟疫病魔的无情摧残下。
不知经过了多少年的治理,瘟疫慢慢地消失了,出口外的人也逐渐增多,后陆续定居在沟里头的沟口处,起名叫——黄合少村,过去的名字随着光阴的流逝,已逐渐地被人们慢慢地淡忘了。

[作者简介]
侯建houjian、笔名:秀才(1966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武川诗词学会,文化研究会,呼和浩特市文联学会等会员。
现任:民办教育驻武川县办事处主任。
曾在华北观网、华人头条、都市头条、老事旧人等多家网络平台发表过诗歌,短篇文章。散文《门前的那条小河》《夜晚归来》《离奇故事》《我小学的上学路》《庙会》《母亲》《我们的莜面》《学历浅谈》《谈家庭教育》长篇小说《求生》等等。
电话13754094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