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帅纵横捭阖舞滇地
英雄叱咤风云耀哀牢
——李文学纪念馆介绍
作家/罗朝兴
李文学纪念馆始建于2013年,2015年完成布展并举行开馆仪式,总投资150万元。李文学纪念馆是作为象征性的纪念馆,真正的大帅府遗址位于纪念馆往北约50米处,目前帅府大门基本保存完好,为弥渡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李文学纪念馆”匾额由大理州青年书法家杜洋先生题赠,正门对联“十八载砺刀秣马,当世英雄,志在灭清兴汉,完整山河成一统;千百户馨香俎豆,哀牢儿女,莫不痛心疾首,口碑青史颂达人。”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李文学壮烈牺牲后其帐前文书(帅府秘书)夏正寅先生所撰挽联。挽联高度概括了李文学起义的历史功绩和影响,以及李文学牺牲后哀牢各族群众的深切缅怀之情。现在悬挂的对联拓印自已故原云南省委副书记、《求是》杂志总编辑、李文学研究老专家老学者王天玺同志的手迹。
馆内的94字长联由李文学起义时期的帅府秘书夏正寅先生撰稿并书写于清同治七年(1868),请木工把对联刻于木板上,采用阴文红底铜粉字。木板长七尺有余,宽约一尺。对联制作好之后,悬挂于当时初建的龙王庙阁楼的正门两侧。
胜地出清泉,看东依泰山,西挹文峰,南绕寿星,北旋奎宿,更见象鼻左伸,狮岗右立,此千古奇灵,共荷崖穴吐珠,天池泻玉;
斯民沾惠泽,喜春翻桃浪,夏凝柳汁,秋香菊绽,冬滚雪花,且觉石门荫锁,铁柱封高,乃一方乐利,咸歌丹纱绥算,栏井熙丰。
上联中的清泉,是指牛街(古称蜜滴)下村龙王庙保护的水池,俗称大水井。池水系用暗沟引出山泉灌入,当时由龙王庙正门两侧的石槽中流出,居民以此水为饮用之水,同时供村脚梯田灌溉。1864年(同治三年)李文学起义军重新修缮加固了水池,如今后人新建的水池边缘还镶嵌着五块当年起义军雕刻的石块,并于当年修缮加固后为保护大水井免遭破坏而修建了龙王庙,香火延续至今不断。东依泰山并不是指山东泰山,而是指牛街村背后(东面)的泰山岩(牛街上下两村为坐东朝西布局),山岩下有泰山庙,始建于明朝末期。由于泰山岩地势险峻,攀登其最高处,可纵观牛街周围景色尽收眼底,可谓“一览众山小”,故而仿照山东泰山美其名曰“泰山”罢了。文峰是指位于牛街村西边的阿尼山(又名笔架山),阿尼为彝语老虎之意,即有老虎出没的大山,海拔2720米为牛街境内第二高峰。寿星指的是牛街村南边的位于马安村委会境内的二卡布山(又名帽合山),因其山远观酷似寿星模样故名。奎宿指的是位于牛街村北侧的巴亳山(俗称康郎后山),其原因也是因外形酷似星宿模样而名。象鼻乃指牛街村泰山河对面的一座小山包,该山形伸展如象鼻,故又名象鼻子山,位列牛街八大胜景之一。狮岗指的是如今牛街乡政府大院旁边锁水阁岩子,侧面看颇为形似。崖穴是指泰山岩半山腰的一个深穴,当地人称之为叮当洞,传说曾有得道高人在此居住。天池泻玉,乃指泰山岩背后有一处落水洞,龙王庙的水就是由此经过山体过滤流出。
下联中的石门,是指从牛街去往天生营方向团结村委会境内的必经之地——石门坎。石门共有两道,在两山之间,由山岩自然形成,高耸险峻。石门内外气温相差较大,内凉外热。尤其是雨季,大雾笼罩着石门坎,让人觉得石门内外如同是两个天地,也是牛街通往木掌方向的重要隘口。铁柱是指牛街村西北方向的铁柱山,其实铁柱山与巴亳山为一个山系,只是巴亳山更高而已。牛街境内的最高峰天生营(海拔2784米)与铁柱山形成南北遥相对望,从战略角度而言,铁柱山也是进入牛街地区的一道天堑险途。绥算当指李文学起义军,是起义军让哀牢山各族人民过上了十几年和平安宁的日子,当然也可以包含各族人民群众。
针对以上简要说明,这副94字长联尝试意译如下:
胜地蜜滴呵,涌出了清澈甜美的龙泉水!看帅府周围的景色多么壮丽:东边矗立着雄伟肃穆的泰山岩,仿佛是英武的卫士;西边伸展着秀美的阿尼山,犹如险峻的壁垒;南面环绕着古老的帽合山,好似一位慈祥的寿星在凝望;北边横亘的奎宿山,仿佛一道天然屏障。再看呵,向左伸延的象鼻山如同正在喝水一样,屹立在右方的锁水阁岩似雄狮虎视前方。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呵,沉睡了千年万代,现在才露出了真颜容。更有那泰山岩下流淌出的珍珠般的泉水,好比天池倾泻下来的玉液,滋润着蜜滴土地。
我们帅府呵,让各族人民过上美好日子!人们欢乐无比互为奔走相告:就像春风里翻腾的鲜艳的桃花,绽放着喜庆的笑脸;如同盛夏碧凝舒展的柳叶,微风里轻快摇曳;好似中秋时节开放的菊花,空气中弥漫着缕缕的清香味;又如冬天的雪花儿,尽情欢快漫天飘舞。恍惚间,更觉那三家村的石门坎像威武的勇士,昼夜不停地守卫着蜜滴帅府的庄严大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呵,成为了太平盛世,人们过上了安宁日子。各族人民群众和起义军都来打歌或跳舞,尽情歌颂帅府恩情像流水,打不完且用不尽。
对联的横批是“熙世抡才”,意思是盛明之世产生的杰出人才,这就是指当时农民起义领袖——“夷家兵马大元帅”李文学。这副醒目的长联,像一幅壮丽的画卷,真实地描绘了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云南哀牢山地区为响应“应援天国”而掀起的以彝族雇农李文学为首的各族农民反封建反清起义的真实图景。上联描述了蜜滴地区壮丽的山河之美,为下联作一个铺垫;下联热忱歌颂了在李文学农民革命政权领导下,哀牢山区各族人民过上了“耕者有其田”的和平安宁的日子。此联作于清同治七年(1868),已是李文学农民革命政权建立第12年,也正是哀牢山区各族农民过上和平安宁日子的鼎盛时期。整副对联,讲究平仄,工于对仗,现已跻身中国名联之列,实属不易。
夏正寅(1837——1935),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卒于民国二十四年,享年98岁,楚雄州南华县五顶山乡大青树村人,号曙东,清末贡生,参加李文学起义之前,曾在南华县红土坡做过一年小官,后于19岁时即清咸丰六年(1856)投奔李文学起义,成为帐前文书。清光绪二年(1876)李文学起义失败后流落民间,以教书为业,八年之后即清光绪十年(1884)完成《哀牢夷雄列传》一书,成为后人研究李文学起义事件的重要文献资料。
由于对联历经近150多年的时光,上下联木板风吹日晒严重腐蚀,字迹脱落,现悬挂于纪念馆的对联是由原弥渡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光美先生几年前重新撰写的,横批依旧保留夏正寅先生的手迹。
馆内陈设有收集到的李文学起义时期的部分文物,比如铜镜、子弹等实物具有较高文物价值,还有寿匾、嘉奖匾等文物,文字部分对李文学起义概况作了介绍说明。另有一个展厅对牛街彝乡民俗文化、服饰文化作了简要介绍,是了解牛街彝乡文化的一个窗口。
纪念馆南侧是大水井,井里有会嗑瓜子的神鱼生存,池中泉水冬不枯、夏不涨,常年清澈,源源不断。清末当地贡生潘萃景有诗赞曰:“源源混混出乡中,尺鲤洋洋显化工。舍侧常如供孝子,冰头允诺侯王公。临渊羡处金波内,汲翁归时玉珠丰。询是有灵舒藻色,何愁无甲到龙宫。”此诗写出了古井的特点以及对古井的崇敬赞美之情。

纪念馆正前方乃树龄640多年的名木古树高山榕,曾是李文学起义时的“点将台”。几年前一位摄影爱好者给高山榕重新命名为“分庭扶祖”,颇为贴切,这棵大榕树也是牛街彝乡标志性的景点。
作家简介 罗朝兴,笔名南宫天,一个喜欢徜徉于云南哀牢山乡的彝族青年。2014年出版个人散文集《岁月留痕》一书,同时喜欢诗歌创作,有上百首诗歌发表于不同级别的报刊杂志,业余涉猎一些民俗文化研究。

编辑简介
侯彦启,笔名:智者见智,中国新写实主义诗歌的倡导者,中华文艺学会理事、山东二分会会长,天南地北诗社社长,都市头条(北京、上海、深圳、港澳台)认证编辑,中国远山文学网理事、特约作家,中国先锋文艺作家协会理事,敖汉旗诗词学会会员,获“当代百强诗人、当代百强才子、中华诗词100位优秀传承人、新写实主义诗歌十佳诗人、中国诗歌艺术奖",诗被多种刊物刊登,多次获奖。

天南地北诗社总旨
为世界各地的文化人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举办征文大赛,同题诗作,诗歌评论、小说连载、随笔、纪实、书画,不拘一格,自由发挥,打造成一个百花齐放的正能量文学园地,并通过中华文艺群、中华诗艺社美洲分社群、全球华语微信诗人联合会群、中国海峡文化休闲中心群、亚洲有声诗刊群、巴黎中华文学总群、国际联合报社群、台湾诗意山庄群、凤凰第二支社群、国际诗歌文化传媒交流群等近二百多个微信群传播到五湖四海,以文交友,其乐无穷……

天南地北诗社
社长:智者见智
常务副社长:采菊东篱下 荷塘清风
副社长: 柳林 冯金斌
理事长:王福杰
副理事长:潘文韬 田宇 邹怀学
秘书长:风雨萧萧
副秘书长:开心十月 朱守平
执行主编:文子 源自大地
主任编辑: 独上西楼 舟上客 老槐树 驿外漫步 南京老树 陆小青 飞哥 李德兰 歌声 杨杰峰 鲁宏 一湖秋月 熊哲林 生命方舟 慈云含笑 北海渔翁 股龙 春哥 原上草 管胜
企事业单位想上北京头条、深圳头条等等头条投稿宣传的,想邮购字画的,请联系编辑部,
联系:13806499800(微信)

祝大家吉祥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