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听书的母亲
王统富
2014年的十月底,秋深霜重,万木萧瑟。86岁的母亲走完了人生最后的一步,七个儿女围在她跟前,看着她气息奄奄地睡过去再没醒来,用她生前的话说,是她命好担得起所有的儿女,画上了她人生最后的圆满句号。
母亲听书,喜欢用书里的人和事来释诠和宽慰艰难困苦的日子。我一个近门大姑,生活十分艰难几近绝望,常在母亲跟前落泪,母亲就宽慰她:井要淘,人要熬。这时她就给大姑讲些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故事,什么王三姐住寒窑十八载等来西凉登基的丈夫当上皇娘娘的故事。我知道这些都是母亲现学现卖的,可每次都使大姑一脸轻松地离去,好像不远的将来真要受册做皇后了。假期时,我常和家族里一帮小弟兄玩耍打闹,母亲就讲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人要“学桃园三结义,莫学孙膑与庞涓”。母亲还常讲“郭矩埋儿孝母、王祥卧冰求鲤”的二十四孝故事,我当时小,解不透母亲的用意,只是担心自己别摊上郭矩那样的父亲,万一金子没挖出来,我们就惨了,为此我常偷窥父亲去奶奶家的行踪。
母亲听书让她开阔了视野,生活中就充满了文化味。她给我们姐弟起的小名就颇有趣味:大姐是她第一个孩子,她视之如“玉”,二姐同样让她“珍”爱有加,有三姐时她内心想“换”个样子,生四姐时她希望能“跟”着来个男孩,生五姐时正值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母亲搂着骨瘦如柴的第五个丫头,面对满脸愁容、唉声叹气的父亲,她心寒如冰,万千思绪,一个“寒”字给五姐命了名。在那个年代,农民盼儿心切,母亲继续着她的人生信条:人行好事莫问前程,凭良心做事,用她的话说就是老不欺少不瞒,三、五年后生下了我和弟弟,有了儿子让她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给我取乳名“凭心”,似乎是对她自己初心不改、为人处世凭良心的小结。最后生下弟弟,给弟弟取名似乎得意于她稳操胜券的英雄之心。
时光荏苒,如今已到花甲之年,工作一辈子深谙母亲常说的那句话“穷秀才,饿肚皮,富书箱”的真谛。读书的爱好始终没有放弃,不论网络媒体如何快捷方便,闲暇时还是喜欢读读历史,看看《三言》《二拍》……。翻翻已经发黄的古书,对那些充满忠、孝、仁、义、信的传奇故事依然是唏嘘不已,崇敬着那些忠臣良将、为国尽忠的侠肝义胆之士。这思想已融入我的血液,植根我的灵魂,它源于母亲在我幼年时将听来的古书“反刍”给我的缘故,让我的精神在饥饿的年代没有“缺钙”。
“十年生死两茫茫”,母亲离开我们十年了,梦里常显其音容,每思之,心戚戚。但愿母亲在天堂能借助北斗卫星的信号听到儿的呼唤:娘,您讲的故事我没听够!
壬寅年清明前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作者简介:
王统富,男,生于六十年代,山东临沂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职于中共临沭县委宣传部。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历任乡镇党委副书记、县文联主席、县作协主席等职务。
曾在《大众日报》《齐鲁晚报》《读者》《南方周末》《中国纪检监察报》《作家报》《支部生活》《文史天地》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纪实文学等百余篇作品,喜读文史,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编辑简介:王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东方散文》《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临沭文学》《山花》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