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苗家石磨
杨进文(苗族)
我家有二对(副)石磨,一对是民国时期杨家、再华公房头后代筹资合办添制的;一对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家请邻县(湖南武冈)邓元泰镇沙洲何家石匠二表叔打磨而成。这对石磨的原料来之不易呀!是从几十里外的大古山弄回来的。人们都说:大古山的石头是"豆子石“(石内成颗粒状),是打制石磨的上等材料。
现在那对"合办"的石磨早已不见"踪影"了,但自家的那对”豆子石"石磨被我完好无损地保存着,令我温馨忆往。

我曾经到本县(编者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蒋坊一带走访亲戚,听到那里的长辈把"亲家"比做石磨,一对磨分为上、下二扇(页),心相印、齿相依。更为贴切的是将媳妇的父母(含同辈分者)喻作“上扇磨”;而女婿的父母喻作"下扇磨"。仔细想来,生动形象。亲家之间,似磨和谐。围绕"磨心",打造"精品"。
下扇磨有一个小圆柱形的“磨心”,一般是用结实的尺余长的茶树之类的杂木削制而成。磨心“顶天立地”,下面插进磨架,上端2寸长伸入上扇磨中心部位的磨孔。人工偶成,连接起了“你我他”。如果磨心被磨损得不能用了,就用工具将磨心柱敲上来寸余长就有了新磨心。
新制的磨心,有点“紧致”,推起磨来似乎还“拗手”(别扭),但是经过一阵磨合之后,则得心应手,顺顺畅畅地运转。所以,人们把初与人做搭档时,称为“磨合期”。

石磨,曾经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都市,皆发挥其特殊功效。旧时乡村的油榨房与制面厂就是依靠大对石磨礳油菜籽及麦子的。农家打豆腐、做粑粑、弄米浆等等都离不开石磨。
至于推磨还是要懂一点技巧的。用力平衡,匀速运行。如用力过猛,磨心则会脱离。勺(放)料适度,水量恰当!若家中人手充足,可以二人默契配合,你来我去,轻松自如。一阵功夫,喜看成品,滚滚而出。
“石头层层不见山,雷声轰轰不下雨。雪花飘飘不觉寒,路途弯弯走不完。"这是一个谜语的谜面,其谜底就是石磨呢!谜语生动形象,且耐人寻味。是苗家石磨的真实写照。
我在“舞文弄墨"时,为了使“涂鸦"出来的作品有品味,就得反复地去“打磨",用那“路途弯弯走不完"的精神去“爬格子"。力争编辑满意,读者满足。
星移斗转,石磨不“转";时过境迁,石磨不"迁"!石磨已经刻进我的记忆之中!
作者简介:杨进文(笔名先进文化),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城步作家协会会员。常在《中国绿色时报》、《湖南林业》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