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款深情注笔端
——从《侍母记》谈起
作者/周永安
(原创 《家在山河间》 )
2022-03-06
我爱读王锡义老师的文章,更敬重他的人品。有幸得到他的新书《侍母记》,喜悦,感激,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捧读《侍母记》,像是欣赏春天的花园,枝枝鲜朵朵艳,令人陶醉,流连忘返。书中平实的语言,本真厚重,杠杠的文字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敬佩。品尝这份文化大餐美餐收益颇多。
这本书内容丰富,篇篇精彩。对陈有强等网友的文章用心关注,用情鼓励,足见网友情深。对杜叔——这个已故六年的同学的父亲亲切探望,对谢永安同学人虽去情永存的深情怀念,读之让人眼睛湿润。真诚的情谊展现出人性的真善美。拜谒柳青墓,重温那警策世人的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感触颇多。即使餐馆小憩,也在寻访那些散落的历史文明踪迹,十足的文人情怀。《我关注的武汉疫情》等文章,真实地再现了抗疫斗争中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宏大场面,歌颂了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中流砥柱的核心作用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一个共产党员的忧患意识,人民至上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系众生苦,常怀赤子心,每篇文章都触人肺腑,激人奋进。至于侍奉父母的文章,更是文风细腻,感情真挚,读之令人眼热,为之心动。真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海水无涯树有根,万金难报养育恩。有人把父母恩情比作大河,而儿女的侍奉孝敬报答只是小溪。树木的繁茂靠土地养育,孩子的成长归根于父母的恩情。王老师家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父亲去世后,"把母安子安作为家庭的最高追求",在青谷村广受称赞。家有金银不算富,老母健康才是福。他把《侍母记》放置全书首篇,并以此作为书名,真是别具匠心。这几篇写亲情的美文,妙笔生花。文中虽没有什么宏大的场面,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侍奉父母的点点滴滴。他把这些平凡的小事打磨成珍珠,令人读得荡气回肠,眼为之热,心为之动。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要保持和颜悦色是件很难的事。王老师和夫人做到了。“母亲初到河津,不认为这是她的家"。他遵从母亲的生活习惯,包容母亲,"顺也是孝",亲自给母亲洗脚,“把她的脚揽在怀里,戴上花镜,凝神屏气地给母亲剪脚趾甲”,虔诚得像是欣赏艺术品。给母亲床头放小零食,陪母菜码纸牌,给母亲补牙,母亲在不远游,游必同行。“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给母亲过生日等等,总是捧着一颗恭敬诚挚的心,真情感天动地。

很多人认为,只要给母亲吃好喝好,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就是孝,这其实是不全面的,这只是做到了老有所养。《礼记》上说:"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要使老人活出精气神,还要给老人被需要的感觉。"给老人一个机会,让她去爱你",安排母亲择菜,"用双手给我挠痒,既不劳累,又使日子充实起来",使母亲享受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幸福。人常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王老师和夫人既是小棉袄,又是军大衣。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已经习以为常,这些不只是孝敬层面,而是上升到人性本真的境界。
鲁迅先生曾说:"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父母时,你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因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王母晚年的幸福生活令人羡慕,我更羡慕王老师,六十多岁了,已经当了爷爷,还有当儿子的权利,回家还能叫一声妈。王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孝母楷模,"以赤子之心侍母,我还要继续努力。"下笔如神,多么真挚的感情啊!
王老师长期居于领导岗位,我只是一个普通教师,本无什么交集,驿站群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几次驿站活动,他亲自开车到铝厂接送我。每次简单的交谈,对人温和象傍晚的微风。人常说,好名声是有情有义挣来的,好人品是用件件小事打造的,他把为人为官为事统一起来,难怪他的口碑极好,大家赞他平易随和,大家风范。他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常想,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祖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孝文化就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也是对社会的贡献。讲好家庭的故事,让良好的家风世代相传,家何不兴,国何不强!在这里,我衷心祝福王母寿比南山松,胡杨万古存,也祝愿王老师更上层楼,给我们送来更多的文化大餐美餐!
2022年2月

作者简介:周永安,男,1950年生,万荣王正村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在任期间曾荣获山西省模范教师等诸多荣誉称号。待人诚恳善良热情,喜欢交友。现居河津市,一子二女,家庭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