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水河 我的情人河》
作者 赵正元
“清晨,在凤河边垂柳掩映的小路上,蹦蹦跳跳地跑过来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
只见她,一会儿站下来揪住头顶上垂下的柳枝,亲昵的端详着刚刚长出的翠绿叶子;一会儿又伸出手去抓那在空中飘动的一团团洁白的柳絮。抓住后,她自个儿咯咯地笑着,一口气把它吹向蓝天;一会儿她又蹲下来,轻轻的拨开一簇茅草,仔细寻找刚刚钻出的一根根儿‘勒勒’,捏在手中,还挑出一根最嫩的放进嘴里,咂着甜味儿。

她的身边,是缓缓流动的凤河水,一只青蛙,正向岸边游来。她捡起一小块土坷垃,抛了出去,‘咕咚’一声,青蛙不见了,激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着点点金光……”
这一段文字,是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尝试创作的以我的家乡京南小红门为背景的中篇小说《朦胧》的手稿中,关于凉水河(凤河)的一段虚构景物描写。

因为是虚构的,所以还被我的发小,京城知名公证人吴凤友陈艳夫妇在阅读后看出破绽,说描写虽美,但在这个季节青蛙不可能在水中游动,它们还在冬眠呢!
我的家乡小红门是个古镇,应该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凉水河是著名的皇家园林“南海子”最北边界墙里的一条给南海子大大小小上百个沼泽或叫“海子”提供水源的河,是属于永定河的下游水系。

我很小的时候。还看见一段当时叫“海子墙”的遗址,是几百米长,几米高的黄土堆。据老人讲。那就是当年皇帝打猎的地方“海子里”,我不懂,还记成了读音“寒里儿”。我回乡劳动的生产队的地片儿就在那儿,每天要走半个多小时才能走到地头干活儿。留下的城墙遗址,在很多年前被人们盖房取土打坯(一种用土直接捶打成型的建筑材料)用完了。
我从小喜欢看书,又不懂得保护视力,躺着看书,吃饭看书,晚上没有灯光就在有亮儿的地方看书,所以早早眼睛就近视了。从初中开始,我就喜欢上了文学创作。记得初中时创作的小说叫《萌芽》。大学毕业后又据此创作了中篇小说《朦胧》,当然,水平太低,自己都不敢拿出去发表,怕人家笑话。

在我所读的文学作品中,几乎每部著作都有家乡河水湖泊的描写。许多小说文笔优美,如歌似画,美轮美奂,让人陶醉。我当时就认为,似乎在故事中如果没有河,没有湖,那故事就不像是故事了,缺乏了灵气和美感,显得干巴巴的,死气沉沉。
可是,在我的家乡,我却怎么也看不到“河”的踪迹。经过查找资料,我知道我们家乡确实是有过河的,那就是凉水河了。
我找到资料里所说的凉水河,找到附近凉水河上的老桥“珊瑚桥”,找到凉水河上游的“九孔闸”。

放眼望去,那里还有什么“河”的样子。由于永定河拦河蓄水,凉水河已经是多年断水,几近干涸了。河道破败不堪,只剩下不多的水洼和少量的排污雨水。
到上个世纪90年代,凉水河的状况更糟糕了。在上游丰台地段,修建了几家化工厂,常年排放的工业废水,积聚在低洼的珊瑚桥下,河水黑黑的,酱酱的,一团团几尺高的白色泡沫像怪兽般堆积着,打着滚儿。而更让人忍受不了的是随着风的吹动,水的搅和,一阵阵的恶臭扑鼻而来……

可是,即便如此,在我的作品中,以家乡为背景的小说中怎么能没有一条我心仪的河呢?所以,我就把凉水河改为凤河,并运用上自己所学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将心中梦想的我的家乡的河的旖旎风光写进了自己的小说,并且放在书中的开头。
这就是我对家乡的爱,对凉水河的爱,对我热爱的父老乡亲的爱,对亲朋好友的爱,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同学的爱,凝聚成的心中的梦!
凉水河呀凉水河,你曾是我青春时代的梦想,你什么时候能够让我实现梦想呢?我久久地期盼着。
今天,我心中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作者简介赵正元,男,北京市人。教育报刊资深记者,曾任小学、中学、高中教师和班主任。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教育新闻宣传学会秘书长。著有人物传记《演讲大师李燕杰》及《记者笔下的首都教育》等书,作品荣获教育类中央及市级多项奖项。

朗诵者简介
燕归来
悦读诗苑朗诵艺术团秘书长、主播。
首钢退职人员,北京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热爱生活,喜欢诗歌、朗诵,摄影。愿用心传递爱、传递温暖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