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心里,三大(叔父)王世华是位奋发进取的长者,是我学习的标杆。他中等身材,有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戴着近视眼镜。三大入伍前在学校当教师,当年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入伍后,不断学习进步,在军师旅团营连排车各个岗位,倾心尽力。退休前穿着一身威武的军装,佩戴大校军衔,显得十分威雅。



退休后,他一边做些公益事业,一边把目光投向文学创作,与文人雅士,有共同爱好的战友亲朋,在文学这条并不轻松的路上充满激情地奔跑。他买来几十本散文、《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等书籍,一页一页地阅读,从散文、“古体诗”“近体诗”“白话诗”等创作的ABC学起,为创作打下了厚实的理论根基。


此后,坚持边学习边创作,边创作边提高,渐渐朝着诗和远方迈进。
三大戎马一生,对党对国家对军队对社会对群众无限热爱,退休后抚今追昔,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悟,为自己的军旅生涯留下一抹回忆。他快乐地写着,他甘愿奉献着。他说,要永不懈怠,笔耕不缀,继续为祖国讴歌,为时代放歌,唱生命赞歌,唱生活欢歌,不倦追求书写生命华章。



人们总会向往美好并为之追求奋斗。正是:老有所为诗歌美,精神追求绽花蕾;牢记初心不忘本,激情不减人芳菲。三大对文学的热爱和取得的成就,不仅激励着晚辈刻苦学习,也激发我参与创作之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岁月从不败华年。经批准三大加入了陕西省作家协会,出版了诗歌散文集,还担任着大学的校外辅导员,继续为下一代树立标杆。


我可爱的家乡王甘沟
文/王文俊

王甘沟地处陕北靖边县明长城脚下,浩翰的毛乌素沙漠边缘,昔日的王甘沟飞沙满天,荒芜人烟,人们的生活凄凉穷苦,木瓜树下就住着那么几家人。家家都靠着天吃饭,每年遇到灾荒,人们都吃不饱穿不暖,爷爷、祖爷们流离失所,去甘肃、华池老山讨荒度日,他们甚至饿死、病死在外。在那个年代我们国家一穷二白。人们的生活都是没有温饱的。

喜看今日王甘沟,山有灵气、地有好产,好以说我们王氏的祖先很有眼力的坚守着这块宝地,甘甜的泉水清澈地从山洞里流淌出来,泉水沙沙地响,好像在说:“谁喝了谁的皮肤就白嫩”,人们用它也不比榆林桃花水差,确实是这样,泉水清凉可口,家乡人们谁喝了谁都叫好。地理位置独特,重要的交通枢纽204省道就从这里通过。随着党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靖边县海则滩镇长城村和领导抓住了与时俱进的机遇,引进了外地强有力的民营企业“运煤集运站”,运煤专线的交通枢纽十分丰富,大型的运煤货车川流不息,大货车轰轰隆隆的尖叫声,把整个小村庄都叫醒,声音振荡着山谷并驶上所要去的地方,把整个村庄渲染的十分热闹。更引入注目的宽阔乡村道路密如蛛网,每到秋季,远到而来的客商涌跃的驶进我们村子里,选购他们需要的农副产品,农副产品远远不断得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国外。农民的钱袋子鼓了。随着党的综合农业实施,我们村的高标准农田一块接着一块,农民种植业年年大丰收,养殖业全村到处都是,每户人家人均收入上万元。

昔日的吃不饱穿不暖的穷苦日子一去不复还。我们王甘沟的人们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大踏步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