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之我见
田彬
许多人一提起“人为财死,乌为食亡"这句俗语,就如见了洪水猛兽,立刻会神经质地认为这是标准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他们还会以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为例,刻骨地去挖苦那些一辈子苦苦追求财富的人。
严监生是个大富翁,但他临死时,看到灯盏里有两根灯心,怕费了油,怎么也不肯嚥气,还伸出两个指头,反复比划,人们费了好大劲才猜出了他的心思,当吹灭了那根灯心,他才安然地嚥了气。
这虽然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但它的讽刺效果远大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意义。我认为,这种喻味是很不妥当的。
人们所以把钱财看得如此重要,是因为他们的存活,没有钱财实在不行。除了必须吃,必须穿,必须住,必须维持生命外,还必须要有所储备。因为人们无法预知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战争、疾病、天灾、人祸等意外亊情,经常会降临在他们头上,没有充足的储备和积蓄是无法应对的。
特别強调一下中国人的宗族血统观念,可以说,大凡中国人,没有一个人不考虑自己的儿女和后代。他们勒紧自己的裤带,不吃不喝也要给儿女买房子,买车子,找工作,娶老婆,代代下来都是如此。他们为儿女花的钱,都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消费。这种不可改变的人性,就把每个人逼到了活到老奋斗到老,对金钱财富追求到老的境地。很多人至死也不能瞑目,因为他们没有完成对后代应尽的义务。所以,他们才得到了一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不好名誉。
这么看起来,你对“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理解了吗?你还会鄙视他们吗?在我看來,谁也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地夸夸其谈,高谈阔论,不要再去嘲讽那些终身为财富奋斗的可怜人。
我认为,当下,我们不是批判“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时候,当务之急是我们应该研究,怎么能让人们不要再走“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道路。
人们所以至今这么疯狂地追逐财富,说到底还是中国穷,中国的财富和人民的需求差距太大了。人们穷怕了,穷疯了,贫穷成了人民一块难以消除的心病。要想让人民不做财富的奴隶,必须要大力发展经济,充分保证和满足人民生活的各方面需要。当人们不为财富困扰时,他们谁还愿意那么苦苦地去追逐财富?
其实,近几十年来,人民没少创造财富,但国家投入民生的财富比例不高。据说如果把xx公程取消,就可以给全中国人免费医疗一百年。可这工程有不可告人的背景,不能撤销。那老百姓只能靠边。我们没法统计,中国的大小贪官,到底侵吞了国家和人民多少财富,但我们知道,他们除了自己挥霍,已经安排好了十八代子孙的后顾,最后还要把金山银山都搬到国外,去孝敬美国人,孝敬英国人,孝敬日本人和欺负压榨了几百年中国人的反动国家,而老百姓为了生存,为了儿女,一辈子苦苦和财富角逐,这又有什么罪过呢?有什么权利批判他们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呢?
据上所述,要消灭我国国民“人为财死"的命运,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不断加强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大批量地倾向民生工程。就如现在政府主张的"推倒三座大山",减轻劳动人民的经济压力。特别是要把贪官都锁在笼子里,如果管不住贪官,再让他们出来,老百姓就真的要走“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路子了。
其二,要加大力度教育人民,既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也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严监生临死要灭掉一根灯心的精神,不是可恥的守财奴,而是光荣的节约口卡范,即使以后财富丰颖了,也不可以肆意浪费。
我们还要告诉人民,人的愿望是个无底洞,一定要加以克制。个人生活的需求和标准,也不要过分奢侈,特别是对儿女,亲疼他们是人性天性本性,但是,父母最应该留给他们的是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父母把一切都安排的那么舒服周全,儿女每天在蜜糖里打滚,怎么能学到创业的本领?父母老了,他们自己怎么生存?而且,他们也体验不到生活的味道,更不会真正尝到创业的幸福。
总而言之,任何一种观念的存在,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要铲除这种观念,必须要找到它产生的原因,然后才能从根本上铲除。
2022.3.5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