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志兴
每当媒体报道某地又有考古新发现时,我总是在想:我们能给后人留下什么?也就是,假如后人对我们这一代人、我们这个时代进行考古发掘,又能得到什么?
考古发掘的重点是墓葬。但是我们如今大都已经实行火化简葬,通过骨灰,后人应该能够检验出死者的生理信息,但是骨灰盒既不代表当代的工艺水平,也不代表当代的审美文化,应该没有太大的考古价值。至于陪葬品,则是少之又少。实际上,我们这个时代,又有什么可以用来陪葬呢?能够代表我们时代科技水平的东西,比如电视、电脑、手机等等,如果用于陪葬,几千年之后,只怕早已朽烂不堪,不知还能看出多少我们时代的信息?如果放几枚硬币进去,也许多少能够看出我们今天的铸币水平,但是铸币在我们的工业体系中又何足挂齿。当然,在广大农村地区,还保留着土葬的风俗,但是,墓穴、棺木、老衣往往是传统式样,也不能正确传递出我们的时代信息。的确,墓志还是有的,而且大多仍用石刻,虽然其上也就记一点死者生平,但多少会给后人留下一点信息。
考古发掘的另一重点是建筑遗迹。但是如今,能留下遗迹的建筑大都在农村偏远地区,比如移民搬迁后的旧房,比如被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掩埋的房屋等等,但是这些建筑都不代表当代的建筑水平。能够代表当代建筑水平的建筑物大都聚集在城市,而对于废弃旧建筑物我们采取的方法一般是爆破拆除,后人很难在地下挖掘出其踪迹。当然,对于建筑垃圾,我们一般是堆积存放的,后人也许可以通过发掘垃圾堆了解一些我们时代的建筑信息。自然,如果我们建造的建筑物足够坚固,也许可以存在数百、数千年,本身就会成为活化石。
实际上,当代人都是重生轻死的,对于死后的事考虑很少,而且都是消费至上的,生产的产品大都是速朽的,难以给后人留下像陶瓷、青铜器、金银器等千年不朽的文物。从我们这个时代的遗迹里发掘不出兵马俑,发掘不出金缕玉衣,也发掘不出金银珠宝。当然,后人对我们的了解,也许不需要十分费力,因为我们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字、音像资料,他们可以更方便、更直观地了解我们。前提是这些资料能够被很好地保存下去。——考古这一职业,有一天也许会消失。
想一想,古人将最好的东西埋在地下,留给我们。而我们,却难以给后人留下点滴财富。这,的确令人怅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