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兴
写完《浅时代》,意犹未尽,再写一篇《卷时代》。窃以为,当今时代,既是浅时代,也是卷时代。
所谓“卷”,就是内卷。内卷,如今已成为热词,在网络平台上的搜索指数持续处于高位。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内卷是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亦即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其实从字面上很好理解,按照我的理解,内卷就是像卷被褥、卷铺盖一样,不断收缩自己的生存空间,而扩大别人(对方)地盘的现象。这里的别人、对方,往往就是企业、老板、领导、甲方等权威、强势一方。
内卷现象起于何时难以考证,推测起来应当是起于人才、人力供给大量增加,而资源增长缓慢的时期。人们为了争夺资源,竞相付出更多的努力,或竞相压低自身劳动力价格,以取悦资方。举一个早些年街头劳动力市场的场景,就十分形象。早些年在许多城市里都存在一个或多个自发的劳动力市场,前来找活的一般都是来自各地的农民工,他们携带着自己的劳动工具,或者是刷墙的滚刷,或者是砸墙的锤子,如此等等。一旦有一个招人的主人来到,大家便蜂拥而上,这时内卷也就开始。主人喊“要两个砸墙的”,于是大家争相报名。主人问“多少钱一天”,有人报100,有人报60 ,有人报50 ,还有人报不要钱,免费干。为什么免费也有人愿意干?报免费的人想着给你干活总得管饭吧,有饭吃也是好的。再说,万一主人心一软把钱付了也说不定,或者因为这次机遇揽到其它的活也是可能的。这就是赤裸裸的内卷。
如今在企业里,内卷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就是加班加点成为常态,而且是不付薪酬的加班加点。这与农民工争相压低自身价格何其相似乃尔。经常加班加点才是合格员工,不愿加班加点就不是好员工,甚至列入解除劳动合同的对象。如此,企业本来需要雇佣两个人干的活,如今雇一个人就行,员工增加了劳动量,企业节省了成本。
在内卷大潮的裹挟下,企业员工身不由己,假如没有更多的工作要干怎么办?那就把现有的工作干得更精细、更复杂,这样自己也可以有班可加。比如某企业原来开干部会,只要下班前在大门口的小黑板上用粉笔写一个通知,开会的会场不需任何布置和服务,参会的领导也不需要发言稿之类,大家按时参会即可。如今内卷以后,仅在小黑板上写通知是不够的,门口的告示栏上要张贴打印出来盖有红章的纸质通知,局域网和微信群要分别发布正式通知,对于重要人物还要一一电话或上门通知。开会时要在会场张挂会标、摆好座签、张贴参会人员座位图表,同时要提前调试好音响,安排好会场倒水、照相等服务人员,还要给主持人撰写主持词,如此等等。一个小会,就足以让几个人忙得团团转好几天。这样的办会者受到了肯定,之后的人必会效仿。
有条件要加班,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加班。有的人为确保有班可加,就白天、工作时间干慢一点、干少一点,这样晚上、休息时间就可以加班了。在以加班为荣、以不加班为耻的氛围里,大家争相积极创造加班的机会。没有工作,创造工作。实在没班可加,也要坐在办公室里假装加班。同时,加班一定要晒朋友圈,为的不是向朋友炫耀,而是让老板看到。
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一些企业有意识培育加班文化,强迫员工996、007,甚至签署自愿无偿加班申请书之类,简直是视国家法律如草芥,简直是良心泯灭、道德沦丧,无耻之极。
内卷现象开始只存在于私有企业,后来蔓延到国有企业,现今事业单位乃至政府机关都存在内卷现象,只是轻重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就连中小学校的学生,乃至有幼儿园小朋友中也存在内卷现象。学生中的内卷,并不是指大家争相努力学习,而是指大家争相讨好老师,讨好老师最便捷的方法就是送礼。据说如今幼儿园小朋友也知道要给老师送礼,而且礼送轻了小朋友都不乐意。
企业员工内卷,只不过为了得到自己应得的薪酬;学校学生内卷,只不过为了得到老师应有的关爱。在卷时代里,大家不断地努力,只是为了留在原地。
卷时代和浅时代其实是同一个时代,是一个时代的两个侧面。问题的要害,就是大家都把利益当作最高追求,为了获取更多利益或急于求成,或不惜代价,如此而已。假如能把道义当作最高追求,则一切必会走上正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