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麒子,1943年生于广东揭阳,6岁学书法,12岁作诗词书画。著述及主编甚多。系中华诗词学会第二、三届副会长,现为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华诗书画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楹联学会顾问、中华辞赋顾问、香港诗词学会首席顾问。
回忆我和孙轶青会长
刘麒子
中华诗词学会孙轶青会长(1922.3—2009.3)的逝世,举国诗坛含悲,万人哀悼。孙老是我国思想文化战线的老战士,中华诗词学会的创始人之一,著名书法家、编辑家、诗词家。他继钱昌照、周谷城会长任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在他领导下,团结全国各地诗人词家和诗词爱好者,为复兴、繁荣中华诗词,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化解矛盾。创《中华诗词》杂志刊物,致力于诗韵改革,逐年在全国各地举办诗词研讨会,组织诗词进大、中、小学校园活动,开办各种诗词培训班,举办多次诗书画展览,出版《中华诗词文库》和各种诗集,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活跃社会主义文艺做出很大贡献。
我和孙老有卅载忘年情谊。老人走了,人天别隔,肠肝欲断,用笔墨难以形容这种悲痛的程度;回首旧尘,魂绕梦萦,总难忘某些雪泥鸿爪。
我和孙老的忘年结谊缘起诗书。因我的老师著名书法家麦华三(1906—1986)抗战前著有《书法汇通》等书流落于日本,在日本有较大的影响。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书法团体来华访问,指名要拜候麦华三先生,他才从“牛栏”解放出来,先后接待了若干批日本书道团的访问。在中央、省有关领导的关怀指示下,他认真从事《日本书道史》和《中日书法交流史》的研究编著工作,并按照中央、省有关领导的指示于1979年8月和1981年5月两度赴京、津、沪、宁、苏杭等地与各地名家学者切磋交流,征求意见。省里把我从揭阳借出来,随同麦老等到北京拜访了赵朴初、楚图南、胡厥文、启功、陈叔亮等数十位名家学者,孙老是其中之一。他以前曾和麦老见过面,麦老每赞孙老作书,自成炉灶,碑帖融合,下笔力透纸背,功力深厚。大家互赠珍什,孙老还写了“壮志凌云”四个大字送我,我亦赠他一首自书诗。自此,他在我心中印象甚深。
1984年春天,我受中共汕头市委派遣,赴北京和全国各地为重修潮州韩文公祠和建碑林征请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和名家题词作书,在京请了若干位领导同志和名家挥毫泼墨,孙老书写下“海滨邹鲁”四个大字。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中华诗词学会举办《回归颂》诗词大赛,我得了奖,来往就更密切了。他虚怀若谷,诚挚待人,使我增进对他的了解和感情。再因为我自幼喜爱诗书画,十余龄时已写诗词千余首,结成《新盦集》,此后积诗词近四千首,又有多本诗词集。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曾在《诗刊》发表过若干诗作,和中华诗词学会几位诗长都相识,他们对我都很关爱,杨金亭老师、周笃文、蔡厚示教授及张作斌、李汝伦等诗长,都曾先后在孙老面前推荐过我,加深了孙老对我的印象。
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潮汕由原广东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吴南生、原汕头市委书记、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林兴胜牵头倡办“培育人才,造福潮汕”为目的的“潮汕星河奖”希望工程,兴建“潮汕星河馆”,得到广东潮汕地区1300多万人民和海外侨胞、台港澳同胞的衷心支持拥护,潮汕星河奖基金会先后举办十周年纪念活动和“潮汕星河馆”落成庆典活动,由我赴全国各地征集名家诗书画联入编纪念册,孙老不仅题词作诗、惠赐墨宝,还亲自莅临汕头祝贺,参加揭牌仪式,场面十分隆重;并应邀和著名国画家雷正民、师鸿在“潮汕星河馆”举办大型诗书画邀请展,应邀莅汕的中央、省和汕头市领导参加了展览开幕式并剪彩。
办展期间,我陪同孙老等参观了位于揭阳市惠来的“潮汕世铿院”。因在此数年前,我曾受省政协和汕头市、揭阳市领导及林世铿先生的委托,专程赴北京和全国各地为“潮汕世铿院”的兴建和“世铿院”碑林的建设征集名家墨宝,孙老曾写“世铿院”三个大字横额。这次参观,他进一步了解香港知名人士,爱国企业家、慈善家林世铿先生数十年来爱国爱乡、拯灾办学、扶贫济困的善心义举;并参观了世铿院展出的570多帧全国名家书画和有关艺术品,世铿院建筑的恢宏壮观,文化品位之高和艺术珍品之丰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即题诗留念,诗曰:
精美绝伦艺术宫,世铿院里铸芳名。
艰辛创业功华夏,福被南天满颂声。
诗中洋溢着对世铿院精美绝伦建筑艺术的赞美和对林世铿先生的德行善举,功在国家,造福桑梓的褒扬,孙老命我撰写了一副对联,并现场书写,雕刻在世铿院三山门石牌坊的大门两侧,联曰:
藏珍集美,扬文广艺,恢宏祠宇名天下。
笃义敦仁,助教扶贫,博大襟怀誉一方。
后来,我应林世铿先生之请,主编了《世铿院大观》一书。孙老对林世铿先生极为尊敬,对世铿院情有独钟,应邀担任该书顾问并为之作序,还对我褒扬、勖勉,款款深情,使我甚为感动。
孙老是当代名家,但却谦谨待人,对晚辈关爱有加,对我写的诗书画联甚是赞赏,对我在协调联系文艺界人士方面极为称许。早在2001年,孙老就多次和我谈话,说明学会将换届,希望我到中华诗词学会工作,当时因我尚在职,答应退休后再考虑。到了2003年春天,孙老又和原汕头市委书记、省政协副主席林兴胜等领导谈及此事,在老书记等的促成下,2003年下半年我到中华诗词学会报到,开始在孙老的领导下工作。
到京后,孙老多次约我谈话,他侃侃而谈,谈了很多、很感人,在他心中早已构划好振兴中华诗词的蓝图,他盯着我说,你还年轻,现在仅60岁而我已是80开外的人了,我本想退下来,己给中国作协写信辞职,但作协和学会的同志都劝我干多几年,我因找不到适当接班人甚是苦恼,经常失眠。众命难违,要继续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我很想在暮年做好几件事,也就心安理得,没有遗憾了。一是成立中华诗词学会基金会。学会因为穷,要做什么事情没有钱就办不成,因而必须发展一大笔基金,成立基金会,基金会需要500万元,朱镕基总理帮助我们解决了300万,缺口还有200万(后来又规定要800万以上),钱多了可用利息作办公费用的开支,细水长流就不用挂牵;二是成立中华诗词出版社。近20年全国诗词队伍逐日壮大,据说人数在100万人以上。凡是诗人都要作诗和出版诗集,但诗人都较穷,办个书号要二、三万元。这么多的钱,很多人出不来,如果我们能办起中华诗词出版社帮助诗人们出版诗集,全国各地诗人必定会受到鼓舞和拥护,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三是办一所诗词进修学院。不仅要努力让诗词进大、中、小学的校园,而且要争取办一所诗词进修学院,才能做好中华诗词的传承工作。各地学校缺乏懂诗词的教师问题很突出,这一问题是我多年来废寝忘食想方设法要做的重大问题;四是改革诗词中不适应时代的旧声韵。诗词要改革,改革不适应时代的东西,必须从诗词韵入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人口的国家,在国外还有很多华人华侨,改革起来不容易,但要有信心,多倾听各种不同意见,在一定时间内允许“双轨制”,边改革边总结经验,然后再推广,我们要做好开路先锋,做出成绩来;五是成立中华诗词学会诗书画委员会。诗书画联自古同根同源,要提倡诗书画联互相结合,诗人词家要学写书法,画家既要学会书法还要学习会做诗。这样,既提高诗词的魅力,又提高书画的艺术的魅力和声价,相得益彰。
谈到第五个问题,孙老着重介绍他近廿年来来就经常将自己的诗写成书法作品参加展览或赠人,从来不以牟利为目的。他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诗词书画可张挂,作艺术品卖钱,诗词印在书本里就不同了。因此,必须提倡诗书画合璧,诗人词家要学习书法和绘画,书家画家要学写诗填词,历史上很多名诗人书画家都三者兼能,起码能诗能书,中华诗词学会是全国高层次的诗词组织,尤其大力宣传提倡,你我都要带头做好这件事。你的诗书画作品很有天赋,有功底、有灵气,显示出你特有的东西,学会要着手成立诗书画委员会,你挂个头,要尽快发挥作用。学会一定要向全国宣传、带个好头,要争取在《中华诗词》杂志办个书画栏目。”孙老这番话,我立即表示赞同,建议孙老用自书诗形式到全国各大城市展览,并提出我可以找一二位知名画家联合办展或请各地邀请办展。孙老听后很高兴地说:“这的确是大好事,可以马上着手准备进行,争取先到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办展,到这些地方产生影响,广泛联系港澳等地诗人,联络、发现人才,共同振兴诗词,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将来有条件,到台湾地区和南洋各国和有华侨聚居的国家去办展。”
此后,我联系经香港特区政府批准注册成立的“国际潮汕书画总会”等香港文化诗书画团体(此前,孙老和我及著名国画家雷正民、师鸿均已被聘为该会顾问)。经过充分筹备,于2004年5月邀请孙老和雷正民、师鸿在香港大会堂办展,(雷正民、师鸿被聘请为中华诗词学会诗书画委员会顾问)这次展览盛况空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的领导人和香港知名人士李嘉诚、林伯欣、林世铿、陈伟南用香港数十个文化团体和知名社团送了花篮。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侨联副主席、香港商业银行名誉董事长庄世平和数十位文化界、商界、知名人士出席展览开幕式,香港文汇报、大公报和有关电视台都作了报导。香港的诗书画团体还举办丫欢迎宴会和欢送会。解放军驻港部队在办公大楼举行欢迎仪式,驻港部队政委致欢迎词,孙老作了弘扬中华诗词书画优秀传统文化,增进香港内地文化交流的讲话,宾主还一起合影留念,气氛甚为浓烈。
在2004年初,孙老布置年度工作时着重安排2004年8月举办纪念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全国诗词大赛和颁奖大会,预先向国内外征集稿件,为了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我建议把颁奖大会定在人民大会堂,孙老支持我这一建议。我主动找了一位企业家赞助,在学会各位领导的共同努力下,会议请来了全国人大、政协、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和若干部委办级领导。还请了香港大慈善家林世铿先生等出席。学会认真评审“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诗词大赛”作品并在会上颁奖,邀请学会会常务理事、全国各省、市诗词学会负责人和得奖诗人出席。这次盛会,档次高,影响大,效果好,备受各地诗词组织的好评。
《中华诗词》杂志从2004年10月起增加“书画集珍”栏目,我被会长会议任命为中华诗书画委员会主任,2004年8月,学会指定我为《中华诗词》书画集珍栏目负责人,遵照孙老的指示:书画集珍“栏目刊登作品以名家为主,一般作者为辅,做到雅俗共赏。作品既要讲究政治,又要注重艺术,不唯名人主义,书法结合刊登部分诗词,突出诗情画意、文采”。栏目的创办得到了广大诗人读者的支持和好评,亦存在一些缺点,正在广泛倾听读者、诗人、书画家的意见,发扬成绩,改正缺点,让栏目作品更上一层楼。
2005年在澳门举办孙铁青、雷正民、孟繁锦(孟繁锦被聘请为中华诗词学会诗书画委员会顾问)诗书画联邀请展,得到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区联络办公室的领导和澳门文化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得到澳门书法家协会和澳门诗词学会以及澳门日报、澳门总商会和潮人社团的协助,并刊印了诗书画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孙老表示很满意。
继而,联系了解放军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广州干休所、广东省军区天虹招待所,在他们的支持下承办了孙轶青、雷正民、孟繁锦诗书画联邀请展,联系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楹联学会、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广州岭南诗社、广州诗社、广州驻军老战士书画研究会,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这次展览,出版孙铁青、雷正民、孟繁锦诗书画联集。展览会规格甚高,参加展览的有党政军老领导和诗书画联家,人数众多,孙老在开幕式作了重要讲话,在祖国的南大门广州影响甚大,电视、报纸多家传媒都作了报导。
同年,林从龙先生邀请孙老到郑州办个人书展,我应邀前往参加,陪同孙老办展,这次展览亦办得很有特色。
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诗书画展的作品是孙老为首亲自选定的,这次展出规模很大,孙老此前在学会会议上说:“这几年我应邀到汕头、香港、澳门、广州、郑州办展乃至即将举办的中华诗词学会二十周年书画展都使我感到欣慰,尤其是前四次的邀请展,开创了新风气,促进诗书画融合发展,增进学会与港澳和内地诗书画界的广泛联系和友谊,可以说是我晚年梦寐以求的。”老人又对我说了很多客气话和对我过誉之词,我虔诚地说一声:这是我应该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