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小说-稻花香,稻穗黄
熊攀 著
第44章 寸阴若岁
床上的老妇人慈祥地看着坎家福三人,“我瘫床五年,早就成了老废物。这老天爷不长眼,不让我老婆子去替她伯。这个家老的老,小的小,她伯去了,家里扯了一屁股的债,以后都不晓得这日子怎么过?”老婆婆老泪纵横。
坎家福起身用袖口给她擦拭泪水,“婆婆,您老别难过。日子总会好起来的。”他微微一笑,“我家婆婆今年九十一了,可能要年长您老十多岁。”
老婆婆两眼放光,“我今年七十八了。”
坎家福抹了他的脸,“所以,您年纪不显老。我们每次回老家,一见到我婆婆,心里特别高兴,特别安稳和踏实。您老在这个家也一样,只要您老人在,爱民姐妹、姐弟还有她姆妈,心里就有了依靠,她们心里会感到安稳踏实,对今后的生活也充满希望。”
吴一暇和佟芳菲连连点头。
吴一暇一笑,“婆婆,我们老师说的是啊,您是这个家的最高长辈,以后这个家还靠您。”
老婆婆心情开朗了许多,话也多起来,“孩子,以前吧,婆婆和爱民的伯妈一样,总唉声叹气,觉得这个家什么事都难。听你们说话,婆婆的心宽多了。这位后生,你和这两姑娘在堂屋坐坐。爱民和她妈也该回了。”
张爱民和母亲、妹妹、弟弟给父亲上完坟,在田间小路上往回走。一路上,一家四口低着头没说一句话。
最终还是张爱民的弟弟张爱国开口,“妈妈,同学都去学校上学了。”
张母愁眉苦脸,“妈知道。下午,你去学校报名。上学以后,不许再贪玩。”
张爱国跟在母亲后面,“妈妈,我会用功学习的。”他走了几步,“妈妈,其实,大姐和二姐心里很想上学的,你就让她们去学校吧。”
张母叹了口气,“她们上学去了,这家怎么办?家里欠了一屁股债,妈都不知道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她眼睛里噙住泪花,“爱民、爱平,妈知道你们俩学习都好。可家里的情况你们也知道,你们别怪妈心狠,就回家来做衣服……”
张爱民和妹妹流着泪水默不出声,低头跟在她身后走。
母女母子四人走到自家屋子前,见坎家福抱起婆婆从屋子出来,一女孩抱床被子放在竹躺椅上,另一女孩把枕头放在躺椅上端,坎家福随后把老婆婆放到躺椅上,安顿她晒太阳。婆婆精神开朗了许多。
张爱民看见是坎家福和吴一暇、佟芳菲,她迅疾跑上前,激动地喊:“坎老师。”
吴一暇和佟芳菲扭头赶紧迎上前去,随后三人紧紧抱在一起。
张爱民哭泣搂着她俩,“一暇、芳菲,我不能再和你们一起上学了。”她失声哭泣。张爱平和张爱国也跑了上来,张母也跟了过来。
吴一暇搂着她的肩,随后用袖口帮她擦拭泪水,“爱民不哭,坎老师和我们就是为你上学的事来的。”
佟芳菲向她点点头。
坎家福看了张爱民一眼,“爱民,你去搬两板凳来。我们一起和你妈坐坐。”
张爱平和张爱国赶紧跑进屋,两人搬了两把椅子、两个小板凳从屋子里出来。张母接过把椅子坐下。坎家福接过一小板凳在她跟前坐下。
张母抹了一把脸,“坎老师,给你添麻烦了。”她停了一会,“谢谢你对爱民的关心,我也知道爱民她很想上学,很想考大学。”说到这,一行热泪从她脸上淌过,“可这个家太难了,如果不是看这家老的老,小的小,我也跟他爸去了。”她呜咽起来。张爱民流着泪给母亲擦了擦脸。
坎家福等她平静下来,“阿姨,你们家的困难,我们都看见了。我们家曾经和您家一样,五年前,我母亲身患脑溢血,在县人民医院住院四十多天,最后还是过世了。那时我刚上大学,我弟弟也刚上少林寺,妹妹患肺结核病长年在家吃药,家里还有个八十多岁的老婆婆。”
张母和几个孩子都静静地听他讲,“我母亲临终前,告诉我父亲说,一定不要让我们两个失学。当时,家里也欠了一大笔债,前几年才全部还清。我说这些,就是想让您明白,您家现在面临的困难,和五年前我们家的情形一样,但只要你心怀希望,这个家庭有了梦想,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
张母还是摇头,“坎老师,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我一个女人家,上有婆婆,下有三个孩子,家里还欠一屁股债。你说我该怎么办?我又能怎么办?”
坎家福向她挪动小板凳,“阿姨,三个孩子都很聪明上进,他们是您和婆婆的希望,他们好,这个家里才有了盼头,孩子们长大了、成人了,有出息了,您也就出头,生活也就好起来了。就说爱民吧,她今年考上大学很有希望,她考上大学,就是您家里的第一出头之日,果真这样,四年后她大学毕业,就像我一样参加工作,您说一家人的日子是不是渐渐地好起来。”
吴一暇和佟芳菲望着张母频频点头。坎家福见她不言语,知道自己的话在她心里起了作用,“阿姨,爱民姐妹、弟弟的梦想在学校,她们聪明好学,也很懂事。如果您让他们过早承受一份本不应该由他们这个年纪来承受的家庭重担,如果爱民和她妹妹果真不上学了在家做衣服,你家里的困难可以早些得到缓解,可她们的学业就给荒废,她们将来美好生活的梦想也给耽误。您说,您用姐妹俩美好的未来,作为缓解当前家庭困难的工具,您觉得这值得吗?”
张母抬头看了看他,又看了看两个女儿和儿子一眼,见三个孩子正用期待的眼神看她。她眨巴眨巴眼睛又低下头。
坎家福见状,“阿姨,你们一生的辛劳,不都是为了家,为了他们姐妹弟弟吗?在爱民姐妹弟弟的心里,您就是他们的一片天,撑起这片蓝天,让他们放飞自己的梦想,您心里也有了盼头,有了希望。爱民他们一定会更用心,更用功,也更懂事。经历了这番家庭的磨难,他们会很快长大,也将迎来他们美好的人生。不出十年,这个家也就苦尽甘来。”
沉默了半晌的婆婆“嗯嗯”两声,“有芸啦,坎老师的话婆婆也算听明白了,三个孩子就是咱张家的希望,孙女孙子他们想上学,你就让他们去吧。”
吴一暇恳求张母,“阿姨,听了坎老师的话我都很感动,您就让爱民她们去上学吧。”
佟芳菲点头,“是啊,阿姨,您就让爱民她们上学去吧。”
张母激动地起身,“爱民,你们过来。”
三姐妹弟弟走到母亲跟前。母亲扶着两个女儿的肩膀,哄了下鼻子,“坎老师的话,你们也听到了。妈真的很感动。坎老师的话说的是,以后你们有了出息,妈也就觉得这个家有了盼头。你们想上学,就安心去吧。家里再难,都有妈在。”
张爱民和张爱平扑到她怀里,“妈妈。”
吴一暇和佟芳菲高兴地看了坎家福一眼。 坎家福向两人使了个眼色,“一暇、芳菲,你们帮爱民清东西。”
张爱民赶紧回屋,吴一暇和佟芳菲跟她进屋。不一会,张爱民肩背一旧背包,吴一暇和佟芳菲抬一小木箱子从屋子出来。
坎家福走到老婆婆跟前弯腰握着她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婆婆,您老好好保重身体。我们回学校了,有时间,我再来看您。”随后,他上前牵过张爱平和张爱国的手,“爱平、爱国,你们俩很懂事,也很可爱。好好用功学习,如果有什么困难,可去学校找我。”
两个孩子感激地望着他,“谢谢坎老师。”
坎家福走到张母跟前,他从呢子衣口袋掏出几张绿色的百元钞票,“阿姨,这里是伍百元钱,您拿着救救急。”
张母推辞,“不,坎老师。这钱,我万不能要。”
坎家福把钱放到她上衣口袋里,“阿姨,你拿着救急用。保重,我们走了。”他拧起张爱民那口小木箱子,走到自己自行车边,将箱子捆绑在后座上,然后两手扶住车笼头,转身微笑地挥了挥手,“我们走了,再见。”他骑上自行车向村公路驶去。吴一暇和佟芳菲也骑上自行车向前驶去,张爱民小跑两步,坐上吴一暇自行车后座。
川江五中小卖部里门庭若市。吴巧巧、曾远卓和曾美玲照顾店里生意。买学习用品的学生,来来往往,走一拨又来一拨。直到上午十时才渐渐散去。
曾远卓双手在身上拍了拍,“美玲,你帮你妈清点一下这店里商品,看还需要进哪些货?进多少?爸该去办公室了。”
曾美玲问,“爸,今天开学,怎没看见坎老师呀?”
吴巧巧放下手中的扫帚,“我说美玲,你还惦记他做什么?人家坎老师的心事,不是用在工作上,就是用在他女朋友身上。你还惦记人家干啥。快干活。”
曾美玲噘嘴,“人家只是随便问问。”
曾远卓走向门口,“你妈说的对,坎老师的心事,大多用在了工作上,他去学生家访去了。这年轻人今后一定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老师。” 他走出小卖部。
曾美玲低声嘟哝,“去家访了?”
坎家福和吴一暇等骑车刚进入学校,只见办公楼紧邻公路一侧的墙边围了许多学生在看。四人上前一看,只见墙上张贴一张大红正楷书写的喜报,上面书有“热烈祝贺川江五中高二(8)班刘胜利、佟芳菲同学,在1990年冬全国物理竞赛决赛中荣获二等奖,特此报喜”的字样。
吴一暇、张爱民兴奋地搂住佟芳菲。坎家福微微一笑,骑车向办公楼一楼驶去。他停好自行车上了二楼,见姚、王两位校长和李克文有说有笑向前走。
王校长抬头见坎家福,“唉,家福啊,你回来了。快过来。”
坎家福高兴小跑上前,“姚校长、王校长,李主任,我回来了。”
李克文上前扶住他的肩,“坎主任,你把爱民同学接回来了?”
“接回来了,她可是上重点大学的好苗苗。”
王校长笑呵呵,“家福,刚才姚校长说,我们该好好为你请功。
坎家福一笑,“姚校长、王校长,真说有功啊,这军功章有学生的一半,也有我们的一半。好戏还在后头。”
姚校长呵呵大笑,手指向他,“噢,好戏还在后头。好家伙,立功不贪功;居功不自傲,真好样的。哈哈。”
李克文拉他的手,“坎主任,你真是好样的。刚才,两位校长说了,学校完全同意我们的工作计划,并全力支持我们把下一步高考这台戏唱好演好,力争打响我们五中的品牌。”
姚校长点头,“是啊坎主任。两名学生全国竞赛获奖,应该说创了川江教育的历史,创了川江五中的品牌。现在我们所有的工作,就是增添品牌的含金量,并最终把她打造成为一块金字招牌。”
王校长右手放姚校长手心,“克文、家福,我们戮力同心。”
李克文和家福一起将手放在姚、王两人手心,“我们戮力同心,再接再厉。”四人开心地笑了。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熊攀,男,出生于1966年,湖北汉川人。大学毕业后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市委组织部干部、市委党校副校长。先后在《青年文学家》《蒲阳花》《当代作家》《光明网》《湖北日报》《首都头条》及新媒体上发表多篇报告文学、散文及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飘逸的长发》获2021年度《当代作家》年度文学作品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