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漫记》
作者/李振和

桂林,峰峦叠翠的大山,环抱着美丽的乡村,村边的农家院旁有条小溪。丝雨潇潇过后艳阳高照,丛丛柳条舞动着她那纤细的腰肢。溪旁,粉色樱花被春雨润得愈加艳美、妖娆。

农家有句谚语:“春东夏西秋不论。”意思是,春天刮东风、夏天刮西风,秋天不论什么风都有雨。我印象里的二月,是老家东北的二月,那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稻农正忙碌清理大棚雪呢!

可眼下,这里的二月:柳枝摇曳的水边,阒无声影;车辆如梭,行人如织;满街飘香的花朵,热闹温馨。池塘、沟渠间陡然热闹,只见水面上泛起一拨拨闹春的身影,一张张小嘴露出水面,涟漪阵阵,泡儿点点,“吧唧吧唧”的叭嘴声随波漾起,似窃窃私语,亦像呼吸、进食;“吧唧”一阵,一丛丛乌亮的身影猛地跃出水面,上下翻飞,银花飞溅,蛟龙戏水一般。

“二月里到处是春意盎然的标志,皇帝召我做大臣,宫中没有泥鳅面,轿子抬我也不见……我的乖,轿子抬我也不见……”随着粗犷的吼声,埂上晃动着披蓑衣,戴斗笠的身影,半大孩子们肩扛钓竿,三三两两朝岸边走来——小伙伴们下钓来了。那些民间的小调是他们自编的呢!高兴时吼上几嗓子,要说的话配上民歌调或家乡小戏腔。看到这个场景才让我想起来,这里是“歌乡”刘三姐的诞生地。他们走到水边,捋起裤腿,泛紫的脸上兜着喜悦,颤抖的吼声在风雨中回荡。吼声过后,两米长的钓竿插入水中。不大功夫,池塘四周,一个个钓竿头儿在清波潋滟中晃荡,密密匝匝,五颜六色。傍晚下钓,清晨起钓。杆端涂抹不同颜色,标明是不同主人的钓竿。

这里农历二月,正是农乡泥鳅上市之时。我看到后院外有一口池塘,傍晚和清晨,吼声阵阵,歌声朗朗。泥鳅有“水中人参”之誉。这个季节,家家中晚两餐都是泥鳅。这里人家很会吃,仅泥鳅就创造出多种吃法:红烧泥鳅——香里带辣,辣中散香,那色那味令人垂涎;腊货炖泥鳅——乳白色的汤汁,油珠滚滚,蘸着刚出锅的锅巴,让人食欲大开;泥鳅煮挂面——既可下酒,又可填饱肚子,“酒足饭饱”一词,大概源藉于此;泥鳅钻豆腐——创意更绝妙,泥鳅和豆腐冷水下锅,水温上升,怕热的泥鳅带着佐料香味,争先恐后钻进豆腐里避难。未等煮沸,锅盖边缘已经散出浓浓香味,揭开锅盖,一条条肥嘟嘟的大泥鳅,已钻进膨胀起来、咕嘟咕嘟冒着泡儿的豆腐里,撒上翠绿的葱蒜、赤红的辣椒、黄橙橙的姜丝……真是美味至极。

听他们说,中晚两餐,街坊近邻们都爱来这里聚会。一边小酌一边品尝各家泥鳅的不同做法。大家在一起喝酒不拼酒,小口浅抿,慢悠悠的样子非常惬意。即使身在异乡,在笑语欢声、满屋温馨中,也没有了异客的尴尬,却多了几分似曾相识的故乡之感!
作于22.3.3.壬寅年二月初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