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度街暨古城墙始末史概记(碑文)
文/王忠蒙
天度,以周天子古公亶父由此渡河去龙泉寺祭神而得名。昔隶凤泉里,今属天度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亘古及今,沐周原之瑞气,得乔山之瑰丽。物华天宝,人𤇍地灵。王氏族人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八百年之久。

明初,朝廷推行广积粮、高筑墙之国策,各地筑城之风盛行。弘治年间,王氏家族正值鼎盛时期,凭借家族门第优势,遂以筑城防御为由,逐级报批获准。弘治十年春,城墙修筑工程奠基动土,王氏族众全力以赴,捐粮筹银。府县衙门亦尤为重视,设计施工十分严谨。除下拨帑银外,县衙还向北片村镇摊派民工劳役,并委府吏巡查督工。城墙高二丈五尺,底阔一丈四尺,顶宽八尺。南筑城墩六座,北设城墩七座。寓意南斗六郎,北斗七星。顶部外沿设置带有垛口约二尺高矮墙,东西两端城墙中央各建城楼。此为标志性建筑,亦是防御性设施,由窗户可窥视外面动静。两门楼面额方石皆雕刻“天渡”二字。城楼气势宏伟,巍峨壮观!城池东西长一百二十丈,南北宽五十丈。占地总面积百余亩。天庆寺、福善寺、重光寺、文昌寺、药王寺五座庙宇,星罗棋布于古城四周。西门外与重光寺相对于乾隆年间修建戏楼一座。明清至民国时期街道东段除农户外,多为阛阓门市商铺之设。中段建有私塾学堂、诊疗所及民国天安鲁联保处等。
西街、南北堡、东关、新堡,皆为村民住户。清康熙乾隆年间,奉敕为节妇屈氏修建的节义坊,节妇刘氏、兰氏修建的姑嫂节义坊,两座牌楼屹立于街道两侧。古朴典雅,颇具气派!

城墙十分坚固,关闭城门,整个城堡如铜墙铁壁。防盗贼、抵匪患、保安宁。憾哉!古城内外清代建筑,屡遭不幸。民国末年戏楼被拆除,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数座庙宇,贞节牌坊及土城墙相继被毁之殆尽!
天度王氏宗亲会
公元二零二一年秋月
作者风采

作者简介:王忠蒙,年八十二岁,天度王氏二十三世孙。主修《天度王氏族谱》,倡修《御史家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