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神韵之风工作室
主持人:绿意盎然(香港)
点评主咖:思乡(美国),向阳,蒋雯
特约诗人:黄元元(香港)

【残荷为我担了苦涩】
文/黄元元
北方下雪了,那不是我的季节
我的季节在秋天
寒鸦比往年算是晚来
我仍活在童话里,秋的那种
怀念金色的日子。残叶为了寻根
嫁给了风,起舞是殉情前的矫情
大地吞噬了情愫,为花季踌躇
遥想绿茵上玉足横斜交织
然,我只是春的看客
我的时光里有悲凉,残荷
为我担了苦涩。又见萧瑟
回音壁上,依稀留有梦魇的痕

思乡赏析:
黄老师这首诗歌构思巧妙,暗示性意象表达独特,比如:寒鸦、残叶、风、花季、残荷等,这些意象不仅仅作为一个物象存在只起到串接的作用。每一个意象,以其暗示和象征的挥发性建立起整体上的隐喻联系,构成了整体上具有统摄力的象征性。让诗的内涵显得饱满丰富,充满张力,内蕴灵动,耐人回味。
在情思与物象之间,诗人熟练穿梭,巧妙打通两者的内在契合点,意象因渗透了诗人的体验而显出息息相通的感应来。比如第一节“ 北方下雪了,那不是我的季节/我的季节在秋天/寒鸦比往年算是晚来”,这里开始从下雪看出是冬天,代表一种寒冷。诗人接着来个转折,我的季节在秋天,寒鸦很明显是表达诗人内心的凄冷,孤独,悲怆,但是诗人还在念着秋,那一种孤凄的感觉自然还没随北方的雪到来。
中间两节诗人运用隐喻,拟人,通感等抒写金秋,落叶与秋风,春天的落花以及“遥想绿茵上玉足横斜交织”等,“然,我只是春的过客”。这一切的抒写都隐含着某种无奈与萧条。所以最后一节“ 我的时光里有悲凉/残荷为我担了苦涩。“又见萧瑟”,即回首过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诗人巧妙运用隐喻“ 回音壁上,依稀留有梦魇的痕”来表达对某种记忆的回味。这里的“残荷为我担了苦涩”让我想起一句诗"留得残荷听雨声",纵美好时光过得太快,一生还泪无数,人生诸多遗憾,不能圆满。残荷已经经风不舞,站在水中,只是坚持着生命最后的力量和姿态。只因根不死。然而诗人的那种时光中的悲凉与此感同身受,如残荷一般于悲凉中有撑着毅力,那是不肯断绝的生命的力量,在凄风苦雨中无声的傲然,即使残缺,也要在不圆满中活出精彩。体现一种生生不息,坚贞不屈的精神。

评语:《残荷为我担了苦涩》这首诗,是诗人通过“残荷”这个特殊意象,来言志抒怀的。
从整个诗歌的构架来说,是完整的四步三行式的典型的汉语诗歌。通过诗人启用的中国诗歌方法的启、承、转、合,把“我”切入到北方季节的框架之内。这也是拉开大幕,启动围绕一场“残荷”的言志世界!、
因此在这种画卷中先出场的是“残叶”目的:“寻根”。要寻根必须通过开拓童年的永久记;通过怀念“秋”,选中秋天作为进入这个世界的心灵通道。因为“金色的日子”是秋天最殊胜最闪光的日子,因此在此穿插“风”,来有效地进行了诗歌承接的使命。
真正的诗歌的转变,就是通过内幕里再一次掀开大地的帷幕展开,罪人“情愫”满满;虽然那些“花季”、“交织”在绿茵上的“玉足”,最终将镜头聚焦在自身,是“春的看客”!
通过诗歌开头的雪天与诗人的“秋季”的交错,到怀念中的“寻根”,,再成为“春的看客”。那么从外延中描画出了博大的景致,但对于“残荷”的主体意象,一直尚未登场,也没有正面的描述。“残荷”如何去“担”诗人的苦涩呢?
诗歌隐性的悬念和留白,则是一种好吵的写作技法。也是通过缔造跌沿,来进行冲刺,以完善诗歌最终飞升的火候和状态。这是诗歌的转。
诗人的季节在秋天,且成为春的看客,因此产生了一种“悲凉”。通过这些,残荷直接出现了,且直抒真意“担”了苦涩。悲调的递进,就出现了“萧瑟”。而且在“悲凉”、“萧瑟”中,留有“梦魇的痕”。诗歌合围,一个言志抒情、借物抒怀的诗歌,完整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当然诗人的写作技法,意象环环相扣,意象处理绵里藏针,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的空间,跨越时空天马行空的笔触,方显诗人丰富的内心储备,拨打的胸襟和诗人独具的情怀!
向阳赏析于甘肃省嘉峪关市2022年2月27日
蒋雯点评: 对于百花之中,各种花的生长特征不一,人们对它们的所寓之意也不一,这首诗用"荷"来寄写,与其他是不同的,更有双关作用。顾名思义,荷在百花中是具有唯一出污不染,茎植向上不屈的特性。诗人喜它定是向往并具有这种风格,把他的苦附予残荷,可见巳如一不分了。″北方下雪了,那不是我的季节。""遥想绿茵上玉足横斜交织,然,我只是春的看客。"可以看出,任何的季节已不再属于他,"我的季节在秋天。"处处暗示红尘之浊以及一切好坏悲欢他都已看淡,他心只停留于秋,因秋日中残荷盛开。荷开夏秋两季,"残荷"之残更见不屈秋霜之毅力,即便人生的究竟是苦,喜乐如幻,时光悲凉。观其全文,可看出诗人智慧觉悟出人生的真谛,不再沉迷红尘,如荷不再同流合污。"残荷为我负担了苦涩。″正因觉苦才不会迷茫盲从,寄予荷,最终便会出尘永乐。
黄元元,斜杠翁。族名袁传元,袁天罡四十六世。多元、职业艺术工作者。岳阳籍汉口出生,1980年定居香港,1992年移民至温哥华,现居粤港湾区。
香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第九期演员训练班毕业,厦门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澳门东亚大学硕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客座教授。
出版多种诗集、杂文随笔和书法集,诗集被翻译成六国文字,在各种报刊杂志及公众平台发表诗歌近600首。
原香港歌剧院男中音,现任国际青少年艺术教育协会主席、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艺术联盟副主席、香港节日室内乐团首席大提琴师兼驻团指挥、深圳湖景书画社社长。
思乡,本名王彦芝,现居美国。欧洲华文诗歌会加盟会员、华人诗学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业余时间爱好写作,作品散见《诗殿堂》《新大陆》《中国诗歌》《诗歌月刊》《长江诗歌》《诗刊》《青海湖》等国内外各种报刊杂志,出版个人诗集《蒲公英》。诗观:在生活中寻求诗意,用诗意点缀生活。

向阳,原名白向洋,男,汉族, 籍贯甘肃省秦安县,建设工程监理职务。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嘉峪关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青年作家协会会员,短诗原创联盟副会长,驭风者诗社副秘书长,诗评易渡间主咖。获得过多次国家级和省地级大赛奖项。2019年《向阳的诗5首》获得全国兰亭杯诗词书画大赛一等奖;2019年《远方,澳洲有诗》获得第四届诗与远方走进澳洲诗歌大赛三等奖。
曾有多篇散文、诗歌和小说先后发表于《飞天》、《参花》、《甘肃日报》、《大观,东京文学》、《中国铁路文艺》、《中国诗影响》、、《中华文学》、《兰州日报》、《西安日报》、《嘉峪关日报》、《嘉峪关文艺》、《山东诗歌》、《大西北诗人》、《零度诗刊》、《中国诗歌报》、菲律宾《菲律宾联合报》等省地市报刊。

蒋雯,江西临川人,多年来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大报刊发表小小说,散文,诗及诗评等作品并获奖项,系中国小说学会会员,抚州作协,剧协,诗词楹联协会会员。现系 [驭风者诗社]副社长,英国[海外诗译]中文审核及诗评师,新西兰《澳洲讯报》汉俳版编辑,临川《如是诗刊》任诗评师,名家荟萃文化传媒艺术总监。

陳如琴(香港),筆名,綠意盎然,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國際當代華文詩歌研究會副秘書長,香港詩人聯盟永久會員,短詩原創聯盟副會長,《短詩縱橫》電子期刊總編, 馭風者詩社執行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