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志兴
百节年为首,假如没有年,生活将变得混沌一片。
过年起于何时已不好考证,据传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即原始人在一年之末祭祀众神,庆贺丰收,祈祝未来。有人认为在尧舜时期已有过年的习俗,也有人认为殷商时期才有过年的雏形。但可以肯定的是,过年的习俗并非与人类同时产生。在远古时期,人类是没有过年的习俗的。过年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产生的。
我们试想一下过年习俗产生以前的人类社会:大家日复一日过着没头没尾的生活,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循环往复,平淡无奇。人们回头看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往前看也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日子如流水般静静淌过。除了生老病死,生活中没有其他的悲喜。有时候,人们获得了丰盛的食物,或者实在憋闷得难受,就聚在一起来一次狂欢。这种聚会、庆贺的时间更容易发生在丰收之后,或岁末年首。因为这个时候,大家会共享丰收的喜悦,或共祝新岁的开始。虽然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年的概念,但是气候渐暖,人们感觉到又一个四季轮回即将开启,心中不免生出喜悦之情。后来,聚会庆贺的时间逐渐固定下来,就成了年。
自从有了年,人类的生活焕然一新。人们的日子便有了节点,有了盼头。每个360天,人们可以来一次狂欢,来一次小憩,整装再出发,踏上新征程。人们对每一个四季轮回便有了回顾总结,对下一个四季轮回便有了期盼筹划。人们便有可能将应对四季变化的经验,将生产劳动的经验积累下来,传播开来,传承下去,人类的发展便走上了一年胜一年、越走越强的正轨。
假如没有年,在远古时期,人们便意识不到四季的轮回,便会将雨雪天晴、花开花落、苗青苗黄、兽走兽藏等看作偶然现象,人们便难以自觉地筹划生活、从事生产,人们的生活便没有章法,只是一团乱麻。从文化角度看,人们便没有了团聚、喜庆、交流交往的由头与机会,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便难以快速传播开来。人们便没有了仪式、礼仪,社会便难以成为社会,只不过是游兵散勇、乌合之众。
假如没有年,在今天,大家便没有了年终奖,当然也没有了年终总结和年初计划,没有了春运、春晚,没有了走亲访友。大家的日子很可能按月来过,每月的薪酬每月结清,每月的工作每月完成,平时该走访的走访,不想走访的不必勉强。没有了年,人们可能会少一些过年的烦恼,但是,人们便少了团聚交流的机会,人际之间就会更加疏离,社会就会更加松散。人们对岁月的流逝也会少一些体认,对生活的筹划会少一些紧迫感,对未来的打算也不会太过长远。人们在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方面可能更加被动。
年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发明年的人是人类的智者。正是因为有了年,我们才可能对岁月更加珍惜,我们的日子才会更加井井有序。——好好过年,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规律的尊崇,是对社会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