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兴
我们单位与一个村子为邻。村子已经没有一寸耕地,村民们也早已不事稼穑。村子四周被市区环绕,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实际上,我们单位的土地,原本就是这个村子的。直至现在,我们单位的地名仍以这个村子为名,我们单位的职工、家属也都是当然的“村民”。
与城中村为邻,生活便多了几分便利。村子里店铺林立,摊贩云集,卖菜的、理发的、卖衣服的、卖五金杂货的,不一而足,但尤以餐饮、小吃最为火爆。村子里的小吃,味道地道,价格低廉,深受村民和准村民们的喜爱。卖小吃的有开店的,也有摆摊的。开店的环境较好,附近的上班族大都来这里解决午饭,中午时分往往一座难求。摆摊的虽然卫生条件令人生疑,但是方便快捷,生意也是红红火火。村子里还有许多在大街上根本找不到的行当,譬如裁缝店、修鞋摊、修自行车摊,甚至弹棉花的小店。虽然马路对面已经建起了大超市,但是村子依然是附近居民买菜的根据地,因为这里的菜要比超市便宜,而且新鲜。
与城中村为邻,便容易感受到城市的活力。村子里的居民,大部分为进城务工人员,其中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怀揣梦想,进城打拼,简单的生活,快乐的心境,憧憬着未来,收获着爱情。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朝气蓬勃;一个个轻快的身影,青春洋溢。村子里从早到晚,都是熙熙攘攘,每一条小巷子里,也是人来人往。这里,好像是都市里最繁华、最热闹、最有活力的地方。尤其是深夜时分,大街上路灯昏暗,人影稀疏,村子里的中心地带则灯光灿烂,热火朝天,人声鼎沸。这里密匝匝一片夜市摊,每个摊点上都是人头攒动,生意兴隆,喝酒划拳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这里被居民们戏称为“小香港”,其浓烈的氛围很容易让人淡忘黑夜与白昼的区分。
与城中村为邻,便与其有了更多的交集。城中村,其实是城市里低成本生活的区域,是低收入人群的天堂。我在刚刚结婚时,由于单位没有分房,也在城中村租房住过一段时间。其实,像我这种情况,在同事中还有不少。城中村里留下了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今天,看见村子里出双入对的男男女女,总觉得城中村简直是爱情的摇篮、婚姻的起点。城中村,也是年轻人创业的试验田。我认识的一位广告店店主,外地农民,文化不高,从城中村起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已将公司开到了大街上,同时也已有房有车,而且是大房、好车,让我这个“单位人”也眼红。当然,城中村里也有不和谐音——较差的卫生,较乱的秩序……但是,哪个城市又是洁白如玉呢?
村子里的原著村民,大都以收房租为生。村里的房子也是越建越密,越建越高,最高者已至十层。原著村民们许多已搬出村子,住进现代化的居民小区。留下来的,有的找一点事做,有的则纯粹是闲人,村里的棋牌室就是他们“上班”的地方。
如今,一个个城中村纷纷被拆,也不知我们这个村能坚守到几时。如果有一天,村子被拆,“村民”如我,定会有一份不舍的情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