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慕名禄的保定才子高鹏
李蒙惠
光绪年间,碧湖保定村出了个处属十县的知名人士,名叫高鹏。高鹏博览经书,才学兼优,不慕名禄,甘作布衣,创办教育,热心公益;关注民艰,乐善好施,是地方上一位受人尊重的绅士。
高鹏乳名荣才,又名蓬仙,号拙园,清同治十三年(1874)出生于保定村。高鹏的父亲是个皮匠,靠替人制作皮靴子为生,母亲叶氏常年累月患病服药,加上他弟妹又多,因之家境贫寒。但他自幼智质聪慧,才思敏捷,且刻苦寒窗,好读诗书。十二岁那年,他入县试考秀才,一举夺得冠军,引起众人注目。翌年参加处州府岁考时,其父考虑到家里弟妹年幼,吃口多,生活凄苦,便叫他到考场卖文章,并要多考几场,能赚些银钿拿来买柴米度活。当时的科举考场作弊之风盛行,许多考生往往请人代考或花钱买文。
高鹏接受了父亲的吩咐,为九龙叶贞谦等二人代考。他进入考场首先为叶贞谦等二人做好二篇文章,放入笔套夹带给叶,然后再替自己草草作题交卷。考试揭晓后,他竟然取得廪生冠军,叶贞谦二人也位列前十名。后因父母病丧丁忧,未进省京投考。
清末科举废制,高鹏和村人吕调阳亲睹保定村大人多,经济贫困,村民子弟无力外出求学。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筹措学田,在村边悟空寺创办了保定高等小学校,取名“植基二等小学”。他亲兼教席,主讲文史。他谆谆善导,每届毕业生参加县里会考都名列前茅,并创下过连续五年全县毕业会考第一的记录。因此,处属十县都纷纷送子弟来这乡校学习。他还创作了《处州地理歌》、《保定高等小学校校歌》等,教学生们唱。高鹏自任校长兼教席达二十五年,为社会培育人才作出了历史贡献。
当时有位处籍进士叫高焕然,是松阳象溪人,曾出任广东长宁、灵山知县,后来又担任钦州直隶州知州。他对高鹏的才学人品甚为赞赏,常与其以诗文相切磋。有一次高焕然亲临保定高舍,邀请高鹏到广东任事,可是高鹏不愿入仕为官,并作诗婉绝:“平生不慕朱门贵,耕种自还读我书。”高焕然见他无意官场,又愿引为同宗,邀请高家入象溪高氏宗祠,并赠以族租五十一亩,以作族祭,高鹏也淡然谢绝。
民国初时,同为松阳籍的一位北大毕业生何联奎和进士老乡高焕然为栝苍的“栝”字争议,高焕然说 “栝”应从“木”,当为 “栝苍”: 何联奎则力争从“扌”, 当为 “括苍”。二人争议不一,打了很久的笔墨官司,请高鹏作仲裁。高鹏远引博证,以令人信服的历史依据和雄辩阐述,论证了“括苍”之“括”不应从“扌”而应从“木”为“栝”字。
高鹏好学,不但工于文史诗书,且谙熟法律,他常在教课余暇替人书写诉状,以补贴家用。由于他文思慎密,笔锋犀利,肯为人解忧排难,故名声鹊起,近邻乡邑的人都愿找他写诉状。还有各县高小毕业和初中毕业的富家子弟骑着马或坐着轿子来到他家里,向他学习法律和诗文。清末民国初,全国征文比赛,他撰写“虞美人传”投稿,荣获奖榜,名列六十。
高鹏对地方利病、民生疾苦亦极为关注。孙中山领导国民革命,推翻满清建立民国后,开展解放缠足、剪除发辫运动,他皆积极响应,以身作则带头剪去长辫,让女儿带头解足,并在校对学生极力宣传。
他非常激赏孙中山“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执政理念,率先将自己的出租田亩执行“二五减租”规约,并积极为佃户争取权益,倡导保定村收租的秤斗统一改成标准的秤、斗,还动员全村收租的财主对佃农进行“二五减租”。因而,被推为西乡佃业理事会理事长。是年,丽水县衙陈绍寿和随从来保定村收官租,高鹏对其门生谢泽良说:“你到五显庙看看县衙陈绍寿来村收官租有否执行‘二五减租’,如果还未未执行的话,你把他租簿拿来”。谢泽良照着高的嘱托,走到五显庙向陈绍寿借来一看,果然仍照原额收租。谢泽良就拿了这租簿交给高鹏。翌日,高鹏来到县衙据理力争:“孙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推翻了满清,建立民国,实行三民主义,拯救农民于水深火热,推行“二五减租”旨在减轻农民的重租剥削,官署应先实施,为何不遵令减租呢?”经高的交涉后,县衙也实行了“二五减租”,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的负担。
民国初期,保定一带林光山秃,植被破坏严重,村民缺柴引炊,甚至连笼衣、松毛都要往十多里路外的石玄头嘴、岭下、大林等的山区采砍。高鹏大力倡导造林植树,积极组织集体造林活动,还集资发展蚕桑和果园。使保定恢复了生态发展。
高鹏还乐善好施,他筹集资金在大港头、保定、石牛等渡口添设日夜渡、修建凉亭,为过往的村民提供便利。他还对孤独无依者倡建施舍、对无力求学者倡建助学金,资助他们入学,以及提出禁溺婴等,皆有功德于乡里。为此,丽水知事李钟岳赠以“望重儒林”匾额一方,悬其中堂。
高鹏颇具文才,还工书法、善楹联。一年堰后村在云和、松阳、丽水三县交通要隘的村口建造了一座凉亭,村绅董请了高鹏和玉田、小岗的文人秀才、贡生,要求结合堰后的地理环境为这亭作楹联。秀才、贡生个个抓耳挠腮,皆未敢下笔,高鹏略思片刻,便欣然命笔:
树中云接云中树,
山外溪连溪外山。
此联不但吻合情景,还可倒读,大家看罢连声叫绝。不久大港头渡船埠建亭,也请去高鹏书写亭联,高鹏环顾四周,只见对岸保定六和圩树木影投江中苍翠可爱,瓯江上游的龙泉港和松阳港两股溪水汇合于大港头,见景生情,提笔挥就:
六和树色千重翠,
两港溪流一径通。
书罢,大港头满街人士拍手叫好。后来保定下保村口建造凉亭供人憩息,也请高鹏书写亭联。保定是个大村,村落方圆辽阔,人口众多(1500左右),但经济并不富裕。当时流落来村里乞讨的难民甚多,村民给之,难民往往嫌少要多,有难应付之感,而村中又有赌博之风。高鹏结合村情,便在亭的门口撰写楹联:
虽是大村却无富户,
欲成善俗须少闲人。
自此之后,村中风气大为改观。
高鹏学识丰富,教绩卓著,生平不慕名禄,教读终世。著作有:《虞美人集》、《拙园文集》、《拙园偶存》、《栝括商榷书》、《哭佛》等。还曾参与编纂《丽水县志》和《通济堰志》。此外,他曾有寿序、墓志、楹联、婚启、祭文等小楷手稿数卷遗世。惜在“文化大革命”中毁失。
作者简介:
李蒙惠,浙江省丽水市人。当过知青,干过演员,误入小城文化圈,庸碌无成,直至从文联退休。雅爱山水,喜欢摄影,偶玩诗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