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骨崚嶒品格高
——蜀中杰出诗人王乃徵其人其事
姜诗
王乃徵(1860-1934)四川中江东山乡王家梨园人。字聘三,一字病山,晚号潜道人。光绪十六年进士,历任福建陕西道监察御史、江西抚州府知府、直隶按察史、顺天府府尹、湖北、河南、贵州布政史。
先生家学渊源,学养深厚,工诗文、善书法、精医理,清标劲节,品德端粹,一生著作宏富。尹昌龄在《王病山先生墓志铭》中说他“生平嗜学不倦,所著诗古文辞,谨严有法度”。主要作品有:《天目化游草》、《嵩山吟稿》、《病山遗稿》……
它是清末四川四大杰出诗人之一。汪国垣先生在《近代诗派与地域》一文中说:“蜀中近代诗家,以富顺刘光第、成都顾印愚、荣县赵熙、中江王乃徵为领袖。”郑逸梅先生在《近代野乘》中说:“蜀中文风素盛……晚清之际,蜀之中江王聘三,一脉流行,尤为杰出。”
先生饱读圣贤之书,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把修身、齐家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把治国平天下作为终身的奋斗目标。他修德立政、忠君爱民,为官清正廉明,办事宏为硕施,称得上功业煌煌。在他一生中,干得最出色,最为人称道的有两件事:
第一,刚正不阿,敢于碰硬,弹劾权贵,直声大震。
王乃徵作为监察御史,忠于职守。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他铁面无私,公忠体国,先后上疏弹劾了庆亲王亦劻、直隶总督袁世凯、四川督抚奎俊以及瞿鸿机、鹿传霖、王文昭等王公大臣。而这些人都是权倾朝野、炙手可热的高官显宦,陈赣一在《睇向斋逞仪谈》中说:“王乃徵以进士入翰林,为御史,直言极谏,风力闻天下”。
王乃徽弹劾那些达官贵人时,往往以事实为依据,以国法为准绳,“事非乃徵实不举,人非贪劣不劾,故人多惮之。”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亲贵侧目,宵小屏踪。”于是他被权贵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这些人对他既恨又怕,必于除之而后安。一次亦劻对一被弹劾的心腹说:“聘三遇事与我辈为难,必当使之外任,免多事”。
王乃徵严正刚直,上《直隶勒捐激变,惨杀冤滥请严定官弁处分折》弹劾深受朝廷倚重的袁世凯,是因为袁所管辖的广宗知县魏德祖贪得无厌,对百姓横征暴敛、敲诈勒索,“勒捐生变”,老百姓起而反抗,统领段祺瑞不问是非曲直,草菅人命,滥杀无辜,血洗三个村庄,而袁世凯姑息养奸,对此不闻不问。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御史,王乃徽不忍心看到被绞杀者那淋淋的鲜血,他激于义愤,要伸张正义,为老百姓鸣冤叫屈。
王乃徽是个砥砺清节的硬汉子,他的胆识和魄力受到朋友们的交口称赞。徐一世说:“他在御史台颇有声望。”另外有人评价他:“王氏居言路,有直声。”
第二,勤政爱民,轻徭薄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王乃徵出生于耕读世家,年轻时在中江县王家梨园读书。他深知稼樯之艰难,农民的疾苦,对农民有感情。他到江西抚州上任后,所有执政举措,考虑的那是老百姓的长远利益。能带给老百姓阳光雨露,是他最开心的事。对农民缴纳皇粮国税,他极力主张要“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反对任意盘剥,榨取民脂民膏。他兴利除弊,抚民有方。“事无宏纤,皆审度周详”做到万无一失。他为官清正廉明,一尘不染。他在抚州“居官三年,不名一钱,是以歌颂载道”。郑逸梅著文称赞他“居官清廉,宦囊殊涩”。
王守仁在《蜀风集》一书中,详细记录了王乃徵在抚州的政绩。他见抚州何家口地势低洼,春间大水,经常泛滥成灾,便倡导该地农民筑堤坝,修水利“使洼地变成沃埌,岁得在熟”。变灾年为丰收年。由于他有功德于民,当地百姓对他感恩载德敬若神明。“就其地为祠,曰王公生祠,名其堤曰王公凼”。该堤至今仍在。为了更充分地表达对王乃徵的崇敬心情,百姓还在生祠的正门刻了一幅楹联:“千里生祠崇上德,一腔热血注中江”。
由于王乃徵在抚州励精图治,政声卓著,上司对他交相保荐,摄政王载灃认为他才堪大用,力擢他为湖南岳常礼道道台,紧接着又升任直隶按察使。
前面着重介绍了王乃徵不畏权势的耿介之风,为民造福的清廉之风,这些充分表现他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
晚年的王乃徵境况不佳,展现在大家眼前是他那清贫自守,独善其身的凛凛风骨。
1911年,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满清王朝宣告灭亡。树倒猢狲散,清廷的王公大臣统统退出历史舞台。王乃徵也不能幸免。他从贵州布政史的官位上,退到了上海隐居。上海人文荟萃,名家很多,对清廷愚忠的遗老也不在少数。浓浓的遗老情节把这些文士聚集在一起,并且时相过从。王乃徵同词学大家朱右微、诗人陈散原情趣相投,经常在曲园、涵芬楼雅集。参加雅集的还有王国维、康有为、张元济……他们一起谈诗论文,一起吟风弄月,一起谈时事,论民风,讲社会经济,其乐也融融。
1932年3月1日,在日本侵略者的扶持下,溥仪的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在吉林长春宣告成立,一些利欲熏心,不甘寂寞的晚清遗老竞相奔赴长春,意图谋取一官半职,享受荣华富贵。一时间主子、奴才弹冠相庆,牛头马面粉墨登场。王的同辈中郑孝胥卖身投靠,充当了不齿于人类的汉奸卖国贼。胡润瑗也不甘落后,死心塌地地追随溥仪,当上了高官。溥仪等人看好王乃徵的才具,还有王的声望同影响,三番五次邀请他出山,但他坚持民族气节,不肯委身附逆,毅然予以回绝。王乃徽持身卓卓,挺挺自立的伟岸风骨,受到国人的一致称赞。陈赣一陈赞王乃徽说:“而能存气节,足风薄俗,则王乃徵可称焉。”应该说王乃徵登上了文人风骨的最高点。
从1911年起,王乃徽隐居上海虹口东有恒路,长达20多年。这20年是他最艰难困苦的20年,也是他遭逢百难“鬻书悬壶自给”的20年。在此期间,他先后含泪送走了五位亲人。又特别是爱子阿轩之死,让他摧肝裂肺,痛彻心扉。他在阿轩去世后先后写了《除夕忆阿轩》等六首诗来悼念阿轩同继室兰婴。《除夕忆阿轩》第一句就是:“暮年丧爱子,凄凄逢岁阑”。写出了他悲入肌骨,肝肠寸断的伤痛。他说自己那几年“家室无一日欢”。
在去世前几年,他用潜道人的名号,在上海卖字为生,布衣蔬食,生活简朴。在最困窘的时候,达到了衣食不周的程度。尹昌龄先生在《王病山先生墓志铭》中说:“侨居海上,至匮乏,几不能自存,气益强毅。”郑逸梅先生在《近代野乘》中说,他“与诗翁朱右微为近邻,过从甚密,但生计日艰,甚至不能举火,右微有所资助,辙婉谢之。”
可叹一代文星,在暮年迭遭不幸,直落得晚景凄凉,令人痛惜。才思横溢,志操杰出的王乃徵,于1934年1月在上海悄然陨落。
参考书目
《王乃徵诗文集》
《近代诗派与地域》(作者:汪国垣)
《王病山先生墓志铭》(作者:尹昌龄)
《近代野乘》(作者:郑逸梅)
《蜀风集》(作者:王守仁)
《梯白斋逞噫谈》(作者:陈赣一)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