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春节回乡,我最喜欢的便是看锣鼓队表演了。

记得我小的时候,每到逢年过节,乡村的锣鼓便会敲起来。那时,乡村人气旺盛。通常在冬至后,冬闲的村民便会自发组织起来成立锣鼓队。一支锣鼓队一般有十几人,一面大鼓犹如磨盘,随着十几双手开始挥舞,顿时锣鼓震天。清脆有力的锣鼓声,铿锵威武,震动心弦。粗糙的大手,朴实的笑脸,鼓槌上下腾翻,腰身旋转直弯,等到高潮时,一位壮年鼓手竟然跃上鼓面倒立……那场面看得人入迷,觉得紧张而又刺激。那时每逢有锣鼓表演,便是人山人海,常常是未见其形、已闻其声,整个乡村、整个田野中仿佛都有锣鼓的声音。

据说,最初的乡村锣鼓表演源于农民庆祝丰收、感恩大地。之后,人们感受到了锣鼓声带来的喜悦,又载歌载舞,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锣鼓表演。有些地方为了增加锣鼓表演的观赏性,将舞龙灯、耍狮子也加入其中。我们老家鄂州乡下的锣鼓表演中,舞龙灯、耍狮子便会同时出现,于是就有了两套敲锣打鼓的班子,表演中既有威武宏大的“大打”,也有紧张激烈的“小打”。
村里的女人们也不闲着,因为有适合她们敲打的锣鼓。锣鼓形如戏曲表演中所用的小堂鼓,但尺寸形制略小,鼓身两边的铁环系有牛皮带或缎带,便于挂在胸前。锣鼓之音响亮清脆,数里之外能闻其声。表演时,鼓手右手执槌击鼓,左手托着鼓的底部,以手指敲鼓,发出不同节奏的鼓点。一名技艺高超的鼓手一般能敲出数十种节奏迥然不同的鼓点。还有一种山锣鼓表演。鼓手除身挂一面锣鼓外,腰间还挂有一面铜锣,表演时用左手打锣,以右手击鼓,整个动作行云流水。
如今,逢年过节或有红白喜事时,依然能看不到乡村锣鼓表演。观看表演的人会将现场围得水泄不通。那热闹的场景每次都会让我不由想起家乡、想起小时候。编辑/文字(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