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游记
文/高山流水
这个寒假我和妻商量好了,准备去云南旅游。我们的旅游路线是: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这些地方我们都是首次去,因此带有一种神秘感。
第二天,在阿兰的带领下,我们坐上了昆明旅游局的旅游专车,向大理出发。
第一站是大理古城。车在公路上飞快地行驶着,车窗上的绿色贴膜把外面本是枯黄的残枝败叶透视的青翠欲滴,完全是盛夏的景色。阿兰三十多岁,两只眼睛炯炯有神,面部由于紫外线的照射略显微黑。她有十六年的导游经验,举手投足都显出干练成熟和资深导游所具有的专业素养。
车上阿兰用话筒如数家珍地讲起大理的历史:原来大理也是千年古城。唐初,在苍山洱海之间,出现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公元738年,势力逐渐强大的蒙舍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并五诏,建立了南诏,迁都太和城。随着南诏的灭亡,公元936年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建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及以西的地方)。这两个相对独立于中原王朝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存在了五百余年,其鼎盛时期,辽阔的疆土包括今云南全省和四川、贵州、广西一部分,势力达越南、缅甸、老挝部分地区。南诏、大理国的建立结束了云南各部落不相统属,纷争不止战乱不断的局面,对祖国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以及南亚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文化对大理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灭大理国,建立了云南行省,进一步加强了大理与内地的联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文化也随之在大理传播,不断融合于白族人民之中,大理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完全接轨。来到大理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大理的山川秀丽和古国神韵,感受自然风光的迷人和民族风情的多姿多彩。来到大理你会看到洱海的粼粼波光和苍山的银峰玉带。诗人陈云和在大理短咏中吟出:苍山雪,洱海月,上关花,下关风为大理风光四绝。而风花雪月四景中,雪与月更引人入胜,素有“银苍玉洱”之称。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传文化、东南亚文化及当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白族人民的服饰、住居、婚嫁、信仰、习俗及庆典节日,都充满独特的民族情趣。其民族背景色是云南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民审美陶冶所形成的白色。白族人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挂;海东(洱海东部地区)男子则外套鹿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鹿皮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则各地不同。大理地区多穿白色上衣、紅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掖结纽处接“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结鞋”。
大理有众多传说。最著名的传说是“望夫云”传说。
说的是南诏国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18岁时在一年一度的正月初五的葛根节上与青年猎人樵郎相识,并私定终身。可南诏王为对付大唐去讨好吐蕃,将公主许配给吐蕃赞普和亲,公主抵死不从。樵郎得到苍山猎神的帮助长了一对翅膀,飞入王宫把公主救了出来,相携到苍山玉局峰顶的山洞里栖生。南诏王下令罗荃施法惩治他们。罗荃作法,大雪封山。樵郎为给公主御寒飞到海东罗荃寺盗取冬暖夏凉的七宝袈裟,不幸被罗荃施法用金刚子打入海底,化作石骡。公主望夫不归,悲愤而死,冤魂不散,飘向西方向观音哭诉。观音悯其情,将装有三母子风浪的三个风瓶给了她。公主要吹开海水与恋人见面,不想由于望夫心切,在匆忙赶到下关江风寺时不慎打翻一个风瓶。公主的冤魂回到玉局峰顶化作一朵白云,将风尽力向洱海吹去,可始终没有把石骡吹现出来,只能听到石螺凄惨的悲鸣声。所以,洱海的船家,在万里无云的冬天,只要看到玉局峰顶有一朵白云在徘徊,或听到石螺叫就知道必有大风,不再出船。这带有悲情色彩的传奇故事深深感动了我。
阿兰的讲解,极大地活跃了车厢内的气氛,使游客们进一步了解了大理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从昆明到大理,约5个小时车程。车行驶在云贵高原的盘山公路上,如同小舟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飘荡颠簸。司机开车格外小心,稍不留神,就会掉下山崖,后果不堪设想。5个小时过后,车到了大理,停在大理古城南门。从南门进入大理古城,可以看到一条直通古城北门的大路,名叫复兴路。这条复兴路是大理古城最热闹繁华的地方。到处是林立的商铺。在这些商铺里摆满了各种大理石和扎染等出售的民间工艺品。另外的一些商铺里也有珠宝和宝石向游人出售。在这些商铺后面也可以看到一些非常古老的住宅,建筑风貌完全是明朝的样子,而且这里到处都能看到小溪花草树木,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就是大理古城人家的真实写照。
游完大理古城,我们来到苍山脚下的洱海之滨。这里是花卉的海洋——康乃馨、荷兰菊、玫瑰、凌霄花、月季、萱草、石竹、春兰等各种名贵花草几乎应有尽有,光康乃馨就有七、八种之多。靠近花园,香风扑鼻。主人说如果是夏天,这里的花会开的更艳更香。好在之于花,我不过是叶公好龙,所以就少些遗憾。不过,内地买百朵玫瑰或许要花上百元不止,而这里只须5块钱,着实给情侣们减轻了负担。我第一次看到洱海,便被洱海的清澈和静谧所打动。但见水鸟悠闲地在海面上游动,两只小蹼有节奏地向后划动着水,在水面上荡起层层涟漪。水鸟几乎可以和游人近距离接触,足见洱海人的环保意识之强,连防御意识最强的鸟儿也放松了警惕。看到此情此景,我脑海里酝酿出一首诗:苍山玉带绕银峰,莽如波涛气似虹。洱海青漪浮水凫,一片悠闲故乡情。
当晚住在大理洱海客栈,一夜无话。第二天在阿兰的带领下,驱车前往丽江。
丽江的海拔高度是2400米。大理到丽江须沿高原向上爬400多米,路况不佳,但还是被司机征服了。天刚蒙蒙亮从大理出发,到达丽江正是上午9点多钟。导游更换了牛牛。
牛牛是土生土长的丽江人,但有半个汉族血统,因为她爷爷是汉族人,奶奶是纳西族人。牛牛剪着短发,穿着男式皮夹克,一双旅游鞋一尘不染,一个活脱脱愣小子打扮。嘴里不时地叼着细杆香烟,使用火机点燃香烟的熟练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但她甜美的声音告诉人们,她是一位妙龄少女。我们去丽江的第一愿望是游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内,最高海拔5596米,面积455平方公里。雪山的13峰终年积雪不化,如一条矫健的玉龙横卧山巅,有一跃而入金沙江之势。玉龙雪山以险、奇、美、秀著称于世,随着时令和阴晴的变化,有时云蒸霞蔚,玉龙时隐时现;有时碧空如水,群峰晶莹耀眼;有时云带束腰,云中雪峰皎洁,云下岗峦碧翠;有时霞光辉映,雪峰如披红纱,娇艳无比,雨雪新晴,美轮美奂,蔚为壮观。玉龙雪山景观颇多,因时间关系,我们只游了蓝月谷。蓝月谷中的河水因受山体阻挡,形成了四个较大的水面,人称玉液湖、镜潭湖、蓝月湖和听涛湖。湖岸四周植被繁茂,远处雪峰银妆素裹,湖水清澈透明。于湖中心四顾,白云横亘,浮于山际,倒影湖中,如梦如幻,疑是仙境。谷中冷风习习。有詩为证:玉龙巍峨耸云空,远眺氤氲飘渺峰。石岩嶙峋堆碎玉,岭树苍翠围绿屏。云贵高原自珍水,蓝月湖光最多情。碧漪微澜清见底,游客租衣御冷风。在蓝月谷拍照之后,我们迅即乘电瓶车驶向山下的《印象丽江》大型歌舞演出现场。在如此海拔高度的玉龙雪山上,演员们在那么硕大的场地上奔跑,依赖于高原人特有的身体素质,而我们游客跑了几步就气喘吁吁了。
《印象丽江》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荡涤灵魂的盛宴。在《印象丽江》的系列实景演出中,并没有所谓的主题和具体的故事,而是表达了三个导演对丽江的个性体验,第一部分“雪山篇”是与山的对话,表现的是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丽江,体验生命与自然的紧密关系;第二部分是通过人们攀登玉龙雪山,游历丽江古城,从而与生活对话:第三部分“古城篇”是与祖先的对话,在对话中发现古往今来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始终存在一个神圣的王国。
游罢玉龙雪山,离太阳落山还有几个小时,趁这机会,我们又去了电视剧“木府风云”的拍摄地——木府,在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中寻味纳西族纯朴的文化。跨过清泉汩汩的流水小桥,突见一座木牌坊赫然立于土木瓦顶的居民住宅之间。跨进朱红色的木府大门,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地面上巍然耸立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汉白玉基座雕刻精美,恢宏的气势,使人恍若置身于皇宫之内。木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气质,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而其座西朝东,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则又见纳西族传统文化之精神。
在云南土司的历史上,木氏土司接受汉文化最早。史称:“云南诸土司,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军征云南,纳西先民的部落酋长麦良主动迎降。忽必烈称帝后,屡次封赏,麦良曾经官居正一品,这是木氏家族真正的崛起。朱元璋称帝,丽江纳西族首领阿甲阿得,也汲取了先民麦良的经验,率众首领归附明军,后得朱元璋赐“木”姓,并以“世袭土官知府”的身份统治丽江。到了明末清初的改土归流时期,木氏土司又来了个华丽的“转身”,安稳过渡。改土归流就是对地方官的任职进行改革,木氏家族主动放权,家族子女不任行政官,而是到各地任庄主,以生产维持基本生计从而避免了残酷的流血斗争。但历史有其复杂性,木氏土司其实并没有真正放权,但确实做到了和平过渡。在当时和平过渡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如在滇东北地区的改土归流中土司与清兵的抵抗导致双方伤亡惨重,血肉淋淋几百里。
史学家称木氏家族“以文藻自振,声驰士林”也是客观的评价。在历史上出现过历代作家群,其中尤以木泰、木工、木高、木青、木增、木靖6人成就最为卓著,被后人尊称为“木氏六公”。对木氏作家群的诗文造诣,文人骚客的评价甚高,称其“文墨比中州”,”共中原之旗鼓”,认为他们的诗文为丰富和发展整个中国文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木氏的仁政,如今丽江人谈起木氏土司,就像谈起自己的祖宗。
丽江之行结束之后,我们又乘车返回大理。上午我们参观了白族民居三道茶和十八里铺银店。
下午将去小普陀和金梭岛。小普陀始建于明代,1982年重建,为亭阁式两层建筑,一层祀如来佛祖,二层祀观音菩萨。小普陀地处下关至双廊和蝴蝶泉的海面旅游线上,游船到此,都要停靠海岛,让旅客登上小普陀,观赏洱海风光。
游览小普陀的最佳时间是清晨。这时,海面上雾气袅袅,小普陀时隐时现,宛如月宫。待登上小普陀,就会看到四周雾气涌动,犹如洁白的轻纱,这就是洱海八景之一的“岚霭普陀”。我们游小普陀正值中午,是乘车沿河岸途径于此,行色匆匆,所以并未登岛,只在海边上短暂停留十几分钟。只见小普陀上人头攒动,且有几人登上高阁,眺望远山;平静的波面上海鸥颉颃,时而觅食于游客手掌,时而振翅悬停于游客前方,时而用嘶哑的声音低唱,别有一番情趣。
离开小普陀,沿海边公路乘车走30分钟,在一个小滩头,登船前往金梭岛。金梭岛在洱海东部的海面上,南北长约两公里,宽约800多米,高出水面250米。南诏时期,曾在岛上建舍利水城,作为避暑行宫。舍利水城毁于何时不见记载,在遗址上出土过南诏有字瓦。岛的南部有一个大溶洞,名曰:龙宫。岛的东部有一个白族渔村,共有200多户,以打鱼为生。金梭岛是洱海中的第一大岛,岛上风光旖旎。是大理洱海风景名胜区的景区之一,从古至今,游人不绝。我们乘坐的轮船在洱海里劈波斩浪,海鸥在头上盘旋,虽无大洋的辽阔,但也有波涛汹涌的壮观。因不涉及购物,导游呆在岸上,委托岛上的金花(白族姑娘称金花,小伙称阿蓬哥)带大家游览。金梭岛上的渔民家家临海,门到海不过几米远。金花先是带我们到一户渔民家,并告诉我们须左脚进右脚出。为什么?导游最终也没给出答案。渔民要对游客有一个鱼鹰捕鱼的表演,只见渔民让鱼鹰站在扁担两端,然后把鱼鹰和扁担一起扛在肩上。鱼鹰为找平衡,不断抖动翅膀。但渔民并未下海,鱼鹰好像也司空见惯了。正当游客莫名其妙之时,渔家院内叫卖各种鱼货的声音对此做出了解释——原来渔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而在乎游客是否来了。接着我们游龙宫,龙宫里变幻莫测的灯光和美轮美奂的钟乳石造型吸引着每位游客。我们颇有一点想“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感觉,一口气观看了龙王聚会、群仙下凡、观音填海、夕阳彩照、五百罗汉拜观音等三十几个景点,出来后大家直呼过瘾!走出龙宫,我依然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心中酝酿一首詩也呼之欲出:远眺洱海波如镜,一到金梭有涛鸣。龙宫钟乳姿态美,白族人家傍水生。“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鱼鹰茫然无所适,漫随主人接外宾。
完成一天的旅游之后,我们回到昆明,入住在昆明温泉酒店。泡温泉十分惬意,一天的疲惫一扫而光。
第二天 清晨,在新换导游阿秋电话的催促下,我们早早起床,准备去九乡和石林游览。
九乡位于宜良县九乡彝族回族乡境内,距昆明90公里,距宜良县城47公里;石林位于昆明市东南78公里的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不到一个小时,我们乘坐的旅游车到达了九乡。
到云南旅游,有一句俗话流传很广:地上看石林,地下游九乡,石林之美在于峰,九乡之美在于谷。在石林,你会看到峰外有峰,峰外有湖,峰外有树;在九乡你会看到洞中有洞,洞中有河,洞中有天。
到九乡后,我们怀着期待,急切地从荫翠峡进入景区。荫翠峡全长1公里,沉潭平湖,最大水深16米,可以乘船游览的河段约700米。荫翠峡中流淌的这条河名叫麦田河,是珠江上游南盘江的一条重要支流,整个九乡风景区属于珠江水系。因而九乡又有“珠江源第一洞群”的称呼,并因两岸植被繁盛荫蔽河道而得名“荫翠”。荫翠峡还有一个俗称叫情人谷,据说,情人谷是过去九乡彝族男女青年对唱山歌的地方,届时男的在左岸,女的在右岸,对歌对到一起的,就从横在峡谷的树上跨过峡谷走到一起。
游完荫翠峡,我们便乘高达近30层楼高的观光电梯,直达谷底。
到谷底后的第一站是惊魂谷。
惊魂谷是目前国内所发现的最为壮观的地下峡谷,两岸刀劈斧削一般,峡底到洞顶将近百米,峡中最窄处只有三、四米宽。游人进入,上临穹顶,下俯百米深渊,令人惊心动魄。难怪凡从惊魂谷走出来的游客,无不惊呼:惊魂谷果然惊魂!其实,它的形成是由河床不断下切而劈出的。当年开辟游路,人攀洞壁而入,稍有不慎,便会掉进深渊,酿成悲剧。工人们要用绳索掉在腰间才能工作,其情境惊险异常,令人魂飞心惧。为了纪念这段开辟的艰险经历,故取名惊魂谷。
惊魂谷的穹顶呈洞桥形造型,洞桥顶部绿树苍虬,青葱繁翠;洞峡之下,激流逝涛,跌岩轰鸣。如果说在荫翠峡我们听到的是静,那么在惊魂谷我们聆听到的就是激越。
走出惊魂谷进入折叠雄狮大厅。它是一个穹顶倾斜的椭圆形地下大厅堂,因南洞口钟乳堆积成形如雄狮状的钟乳石而得名。整个洞顶由一块巨大完整的岩石构成,天衣无缝,中间没有任何支撑,在全国已开放的洞穴中堪称第一地下大厅。我们在雄狮大厅稍事停留,领略一下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便进入下一个景点仙人洞。
九乡的仙人洞与众不同,富有不同一般的个性和特色。在彝族先民古老的传说中“仙人”的意义实际是“先人”,即自己的祖先的意思。这是彝族先民们“祖先崇拜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九乡的仙人洞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其中的钟乳石玲珑剔透,美妙绝伦,或依或偎,或坐或卧,宛如一群仙女在此轻歌曼舞,给人一种如临仙境的感觉。
穿过仙人洞,开始进入叠虹桥,叠虹桥拥有多重天生桥相叠。白象洞主体为横跨麦田河的天生桥造型,洞内有多重平台,台下古洞又有多层,再向下为暗河。多层天生桥重叠,跨经200多米,桥高百米余,气势雄伟。
跨过叠虹桥就到达了卧龙洞。卧龙洞中最令人震撼的是雌雄双瀑。九乡母亲河在扑向卧龙洞时,被河中巨石劈开,一分为二,泻入壑底,形成两条巨大的瀑布,一雌一雄,故名雌雄瀑。雌雄瀑枯水季节流量小,洪峰时流量大。冬春季节,有如飞花碎玉,万斛珍珠,从天际倾泻而下;洪水季节,则如万马奔腾,万龙腾飞,万钧雷霆,地裂山崩,最有气势。它不仅是九乡的绝景,同时也是九乡的标志性景观,成为不可替代的“九乡魂”。有诗人写道:九渊锁不住,逃逸两飞龙。尘世不堪着,潜养幽潭中。静久思弥壮,浑然动远踪。穿峡趁云雨,出洞挟霓虹。相携赴壑底,豪气凝雷声。雌雄双瀑布,万古溅心胸。
还沉浸在雌雄双瀑的雷霆般震吼声中时,已不知不觉走出卧龙洞,进入神田了。
神田的科学说法是边石坝。在昆明九乡,由于边石坝规模巨大,数量众多,而被国内外洞穴专家称为边石湖群,其中最大的面积有100多平方米,深约10米,是当今世界上所开发的洞穴风景区中规模最大的边石坝。
边石坝之所以称为神田,是因为它的形状和陆地梯田极为相似,而且是水田,最关键是在地下,自然不能是凡人耕种的田地,那就只有是神仙耕种的了,于是乎称为神田。
神田的一个特点是宏伟壮观,溶洞多,面积大,洞顶高,钟乳石种类全,峡谷中流水激荡,形成一级级湍流瀑布。
最后的两个景点是林荫寨和蝙蝠洞。
林荫寨在深达100米的地下世界中,蕴藏着独特的彝家风情景观,有密林、土司城堡等。反映了古彝先民们淳厚的民族风情特征。
到了蝙蝠洞就到达了谷底。要想回到出发点,就要向上爬300台阶才能到达谷顶。之后坐索道车跨越洞外峡谷回到入口。身体不支,爬不上300台阶的,可坐滑杆。从谷底到谷顶滑杆收费90元。但我看到抬滑杆的两个小伙子把人抬到谷顶,却向游客索要150元,理由是被抬的游客太胖。还好,我一鼓作气爬到谷顶,但已是累的大汗淋漓了。坐在谷顶的石凳上,凉风习习,不由诗兴骤起,不禁心中吟道:未去九乡枉云滇,地下穴群别洞天。惊魂谷下百丈涯,荫翠峡旁千尺岩。瀑卷飞湍雷万壑,乳化奇姿羽众仙。人类遗址张口洞,至今沧桑卧云峦。顺便说一下,宜良九乡张口洞是古人类遗址,1989年发现,1990年发掘。考古发掘表明,远古人类在张口洞活动的时间跨度比原估计的大得多,初步推断,30万年以来,张口洞一直就有人类活动。啊,原来九乡就是我们祖先的居住地呀!在这样严酷的生存条件下我们的祖先居然能生存下来,且繁衍至今,真是一个奇迹啊!
游览了九乡,下一站就是石林。石林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和“阿诗玛故乡”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面积1100平方千米,保护区35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处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奇观。石林景区包括“二林、二湖、二洞、一瀑、一园”八个片区,它们分别是大小石林;长湖和月湖;奇风洞和芝云洞;大叠水瀑布以及圭山国家森林公园。此次游览我们只是走了大小石林。我们先进入大石林,沿着“林”间小道蜿蜒而行,仰见两峰同擎一块巨石,似有欲坠未坠,“千钧一发”之感,团里游客至此,都不约而同地快步冲过,并惴惴不安地回头相望,那危石竟纹丝不动,不由得对“持重无言”的“南天砥柱”平添敬意。行进“且住为佳”,有崖洞如厅似屋,有石床、石桌、石凳,栏外有水一泓,可小憩纳凉,旁边石壁上,有摩岩《石林歌》一首:何处飞来怪石丛,盘根窦窍郁玲珑。森林棱棱铁骑列,千门万户曲涧通。崖窟层层锁玉关,羊肠鸟道苦难攀。恍疑紫云天上落,五丁把住留人间。危磴高峰真鬼斧,球琳琅轩溪足数。中有一线清泉流,老藤穿壁苔痕古。这詩中所说的“一线清泉”即是指距“且住为佳”石室不远处的“剑锋池”。池周石峰高耸,层层叠叠,密如刀丛。池中一峰突起,如利剑刺天,池色澄碧,如翡翠镶嵌山间;池上游廊迂回,石桥横跨,天光云影,群峰秀色,尽纳湖中。由池边小道攀延而上,提心吊胆,手足并用,历尽艰险,可达“莲花峰”顶。这朵莲花,雄踞于剑池之滨,高出水面30余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朵幽雅素洁的石莲花,终年不败,其生命力远非水中芙蓉可比。坐在莲花上环顾四周,沟壑纵横,群峰攒列。今人有詩写道:攀登直欲夺天工,一顶凌云挈众峰。不是猱升挥汗水,何来双手扶晴空。下莲花峰向东而行,小道曲折深长,情景变幻无穷。无数的石径、石桥、石廊、石门、石洞,贯穿其间,漫步其中,奇景迭出,险象环生,峰回路转,换步成景。攀援“天梯”,节节登高,极达“望峰亭”。站立其上,凭栏远眺,层层峰林,莽莽苍苍,尽收眼底,不禁精神为之一振。
过“蟒蛇出洞”“鞭石”“南天门“将军鞋”,即到外石林。与紧密幽深的大石林相比,外石林地势开阔,景观疏朗,绿草如茵。外石林也是穿越大小石林的过渡区域。由大石林到小石林,中间要经过坐落于外石林的步哨山。步哨山山顶是大小石林的最高点。爬上步哨山,俯眺四方,茫茫林海,如千万队铁骑,披坚执锐,整装待发。
下步哨山至山脚,看“唐僧西行”,并由此进入小石林景区。小石林地势平坦,绿草成茵,草坪四周点缀着奇峰怪石,有的如天设屏障,壁立一方;有的若牛蹲兽伏,静卧林间;有的若绿菌丛生,千年不朽。在小石林景区有两个圆形碧池,一个是幽池,四周垂柳依依,柳树丛中有一组石峰称“幽池恋人”,幽雅宁静的环境令人迷醉。另一池称为“玉鸟池”,池旁有一座石峰,宛如一位身材苗条,背着竹篓,富有青春活力的撒尼族少女。这美丽丰韵的少女造型,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当地人民亲切地称之为“阿诗玛”。她唤起了人们对撒尼民间叙事长诗女主角阿诗玛的怀念与遐想。
然而,奇特的石林是怎么形成的呢?据地质学家考察,大约距今3亿5千年以前,云贵高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在石林这片海面上,生长着许多能形成碳酸钙沉积物的动物和植物。由于气候炎热,雨水充沛,动植物生长衰亡速度很快,它们的尸骸沉积海底,经过上亿年形成了一大层厚厚的沉积物。几十万年后,沉积物变成了化石。在大约距今7千万年时,发生了波及华夏大地的燕山运动,海底被渐渐抬高,藏在海里的石头开始露出水面。没有干枯的海水时刻不停地拍打岩石,在岩石上“咬”出了一条条深深地裂痕。地壳再次抬升时,岩石完全露出海面。含有二氧化碳和有机酸的雨水,经过几十万年的冲刷溶蚀,使整块的岩石形成溶蚀沟,最终使整块岩体分离,形成石芽、石柱、石门、石峰这样千奇百怪的石头奇观。石林形成后,由于倾斜角度较小,很少倒塌坠地,后来被晚第三纪红土覆盖保护。在距今大约50万年前,第四纪地壳回升,雨水将晚第三纪土层冲刷开,石林又展现新颜,成为天下奇观。
九乡、石林游览完毕,按计划我们返回昆明,住回海棠酒店。导游说,第二天将有一天的自由活动时间,晚上乘机去西双版纳。导游叮嘱团内游客要自然醒,保证休息好。但我和妻早早就起来了,准备去滇池看一看。毕竟,昆明的滇池闻名遐迩。当我们踏上滇池大坝时,迎接我们的是铺天盖地的海鸥。海鸥身姿娇美,翩翩如白衣仙子,成千上万只红嘴鸥一起展翅飞翔,只见银翅翻飞,如同漫天白雪飘扬。海鸥飞行轻灵飘逸,特别是啄食时的降落,娴熟地驾驭气流,出神入化,稳稳地落在地面,是教科书中标准的软着陆。海鸥的灵性令人钦佩。滇池观赏红嘴鸥,可以说是一种邂逅,邂逅一种景致,邂逅一种感情。这些粼粼碧波上的红嘴鸥给人一种气韵万千的恢宏,又给人以柔情飘逸、楚楚依人的视觉美感,也增添了人们对滇池独特风韵和美丽的赞颂。一段时间曾报道滇池水质污染严重,但现在的滇池水清澈碧绿,看不到一点污染的痕迹。向苍山脚下望去,滇池烟波浩渺,平静的水面上漂浮着二三帆影,展示着她特有的深沉和静谧。再见了,滇池!再见了,红嘴鸥!
一月11日,我们坐上了飞往西双版纳的班机,50分钟后飞机到达西双版纳。接待我们的导游是傣族姑娘阿布。阿布30多岁,淳朴热情真诚!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汉语说的很好,表达流畅,对版纳地区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知之甚深,所以讲解起来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她说:西双版纳面积约为两万平方公里,居住着10多个民族,其中以傣族人口最多,是傣族自治州。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基本上都保留着各自特有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傣族、布朗族的彩色缤纷的头饰和统裙,他们居住的竹楼,吃的竹筒饭。每年的四月中旬,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佳节——泼水节。除可以欣赏热带雨林的景致之外,还可以领略到奇花异草的风姿,如跳舞草、害羞草、望天树,箭毒木、铁力木、旅人蕉、神秘果等,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观赏到“鱼赶摆”的场面,可以碰到开屏的孔雀,可与野象合影。
在西双版纳我们真的去了野象谷,但未看到野象,只在大象学校里看到了驯象表演。我非常感慨,写下了带有悲悯色彩的诗句:野象谷里野象无,惟有驯象作演出。二目茫然骨似山,双耳微动肢如树。遙对青山豪情泯,圈居频衍志气疏。何其再逐深山梦,老死象园叹风烛。
在西双版纳我们还去了总佛寺。总佛寺位于景洪镇的曼听公元附近,是西双版纳的佛教中心,来此参拜的信徒络绎不绝。这里解放前是西双版纳地区最高统治者及其土司头人拜佛的圣地。我们旅游团的游客们也同信众一起进入总佛寺大殿,殿内庄严肃穆,金碧辉煌的建筑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游客们向着大佛顶礼膜拜,表现出应有的虔诚。走出总佛寺,我们完成了此次云南之行。
1月13日,我们乘机返回昆明,并从昆明登机返回齐齐哈尔。这次旅游虽然劳累,但很充实。
惟感遗憾的是:原计划在西双版纳买一些稀有和新鲜的水果带回来,但西双版纳只有芒果可吃,所以我们只从傣族民居的售货摊上买一些芒果干带回聊以自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