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白杨”
文/刘志敏
(原创 灵秀之家 灵秀师苑风 )
2019-05-24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题记
幼年时就有一棵树植根于我的心中了。如今我已年逾半百,心中的这棵幼树也已长成了一株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今天从心底里,我想为我心中的这棵白杨树唱一首赞歌。一
我的少年时代,那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时代。在青黄不接的春日里,萦绕于人们心头的唯有“饥饿”的感觉 。家里粮食不够吃,人们就去地里挖各种各样的野菜充饥。地里的野菜被挖光了,人们就只能去摘吃各种树的叶子。有一种树的叶子,在锅里煮熟后还得在凉水里泡上两天才会吃。这叶子吃在嘴里光光的,滑滑的,虽然还带着些许苦味,但在那时可以说是孩子们口中的美味佳肴了。——这树叶就是杨叶了。不曾想,我生命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和杨树的接触竟然是为了不饿肚子。
二
记得到了六七岁,每到春季树木发芽的时候,我和一帮小伙伴们经常会上到柳树、杨树上,折下许多细细的嫩枝来,用它们做成柳笛、杨笛。这些柳笛、杨笛,形状粗粗细细、长长短短;声音或嘶哑、或嘹亮、或尖利、或厚重。小伙伴会经常在一起比赛自己的本领。赛笛的场面十分壮观,那声音犹似千军万马出征的号角齐鸣。在柳笛和杨笛的制作方面,柳枝皮光滑,杨枝皮粗糙。很多时候伙伴们首选的是柳枝。在没有柳枝的时候才会去折杨树枝做杨笛。我感觉杨笛的声音厚重,就像勤劳的老黄牛发出的哞哞声。现在想来,虽然当时的那种饥饿感在我心头一直挥之不去,但那柳笛杨笛所发出的声音却成了我记忆中最美妙的音乐。
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已经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了。那时我们的国家刚刚把每年的3月12曰定为植树节。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校园栽下一棵树苗,但并没有要求栽什么树(这树苗是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准备的)。记的当时领了任务,我考虑的是找哪种树苗。桐树?槐树?这些树都是我们当地最常见的树种。但这些树在我心中都只是一闪之念,我立刻把它们都排除掉了。我决定去找一棵杨树苗。因为杨树苗好栽易活,生命力旺盛,生长期短,易成材。“十年树木”恐怕指的就是杨树吧!
记得我在学校南面小沟边选准了一棵杨树苗。这是一棵野生的树苗。叫它白杨树吧,感觉树皮是灰褐色的,也不知道是杨树的哪个品种。印象中小树的树干也算不上太直,但当时从儿童的眼光,我感觉它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回到校园,我把它栽在了教室北边靠近我座位窗子的地方。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每隔两天就给小树苗浇一次水,定期还把小树周围的泥土松翻一下。在每天上课的日子里,我的目光总会不自然地朝向窗外,看着我心仪的小杨树,一天天长大,一天天的变绿。
在初中的三年里,虽然我的座位(甚至教室)几经变动,但这棵小杨树的枝叶却一直摇曳在我心中。初三的那年,我学习了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这篇课文。“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开头一句话就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若干年后,我还能一字不落地背诵全文,这其中的原因可以说是不言自喻了。
接下来的很多年,在离开了母校的日子,我心中一直还在惦念着这棵白杨树。记得不知是哪一年了,我还专门回到学校看过一次我的这棵白杨树。当时的惊景我还犹记心头:原来仅有八尺的树苗已长成三丈多高的大树了,枝繁叶茂,“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时我却怀疑起自己的眼力了。这是我心中的那株小白杨吗?此时,我就像一位思儿心切的母亲那样,站在失散了多年的儿子面前愣愣地发怔,不敢相认。
如今,又是许多年过去了,母校的建设日新月异,这棵白杨树也许早已不存在了。真的,到现在我再也没去看过它。但在我心中一直矗立着一棵永不倒下的白杨树。它就是我生命之路上指引我不断前进的高高的路标。
四
带一种“白杨情结”,我开始了我的高中生活。
我的高中母校是白杨高中,现在母校名字已不为许多青少年们所知道,但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那可是宜阳教育的一面旗帜。名师出高徒,高徒出名校。当时的校舍及各种办学条件真不敢恭维,但却云集了来自洛阳,宜阳,伊川,嵩县等地众多青年学子。一时之下,白杨高中烨然若一神人矣,让四方家长学生顶礼膜拜之。白杨镇因白杨树而得名。白杨高中校园内也多有白杨树,它们株株参天耸立,犹如每位德高望众的老师,亦如每一位扎根这块沃土上的莘莘学子。高中几年,虽然我遭遇了屡战屡败的难堪,但白杨树那不屈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却教我学会了坚强。感谢我的母校,感谢我的白杨。
五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走进了我梦寐已久的大学校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在面积达2500亩的外院校园,宽广的马路两侧多是浓荫茂密的法国梧桐树。白杨树成了校园的稀客。但在校园的角落也偶然能见到三株五株的白杨树。基于此,我只能把我痴爱的白杨树深藏在我的心中。更多的时候,提到“白杨”二字,我通常都是在向同学们回答“你们白杨镇有没有白杨树?”的问题。不过,每每看到外院训练场上军人英姿飒爽的身影,看到他们整齐划一的队列,我总会联想到那些像哨兵似的守卫家乡的白杨树们。
转眼三十载,今天随着军改的纵深化,解放军外语学院的隶属关系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不少的同学为母校的体制变化而扼腕叹息。不过在我认为,不管军改如何,解放军是人民子弟兵的根本性质不会变 ,亦如白杨树在我心中的地位不会改变一样,依旧挺然屹立 ,不可撼动。
六
大学毕业后,我放弃了到其它条件好的地方工作的毕业选择,毅然回到家乡学校——白杨镇一中任教。二十六年的时间里,学校的校址几易变化,学校的老师也换过了一茬又一茬,但我却像一棵深植于沃土的白杨树一样,深植于白杨一中这片沃土,奉献青春,服务于家乡的教育事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虽然当时办学条件十分简陋,但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我和几位醉心于文学的青年教师决心成立一个文学社,创办一个文学期刊。基于我们白杨镇的地名以及白杨镇厚重的文化底蕴,我们把这个文学社定名为“小白杨文学社”,刊物定名为《杨圃》,寓意同学们是茁壮成长的小白杨树。
当时在冯青利、董孟学、李洪水等老师及广大同学们的积权参与下,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大家既有分工也有合作。记得当时用的是油印机,不但需要刻写蜡纸,还要自己印刷。这样的工作既脏又累。有时一不小心把油墨弄到了脸上,汗水和油墨混在了一起,老师或同学们的脸立刻就变成了大花脸。
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虽然大家又苦又累,却没有人计较报酬。每到一期新刋出版后,师生争相传阅。大家有的是欣慰,有的是一种成就感。就这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杨圃》小报足足出了三十期。由于小报的引导作用,同学们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潮。这种写作热情带动了学风,也改变了校风,我校的各项工作也走向了良性的快车道。
但到了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也随着老师工作的不断调动,《杨圃》小报犹如一株缺失水分的白杨树渐趋枯萎。
七
时间到了本世纪初,我校迁到新校址,虽然也有教师提议恢复《杨圃》期刊,但由于种种原因,此事却一直搁置了下来。2016年新的学年,在新一届学校领导的大力倡议下,在周校长的直接过问下,白杨一中文学社的创办工作又一次提上了议事日程。至此《杨圃》小报也迎来了复刊的明媚春天。在整个《杨圃》创办和复刊的过程中,和其他诸位老师一样,我也积极参与其中,也付出了汗水,收获了喜悦。衷心的祝愿在新的时代,《杨圃》小报能以枯木逢春之势,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谱写白杨一中教育的新篇章。也衷心地祝愿我心中的“白杨”青春永驻,与天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