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志兴
“三秦套餐”作为陕西特色美食,作为陕西人的标签,已经享誉全国。所谓“三秦套餐”,就是凉皮、肉夹馍、冰峰汽水的组合,是陕西人人都爱吃、人人吃得起的风味小吃。其中的凉皮,可分为米皮和面皮,而面皮又可分为普通农家凉皮和岐山擀面皮。老家地处关中西府,我对岐山擀面皮尤为钟爱。
在关中西府,擀面皮几乎家家会做,但以岐山县出产为正宗。岐山是西周王朝的发源地,现有周公庙、周原遗址等文物景点。此地历史文化深厚,人民勤劳智慧。岐山擀面皮相传由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早先为宫廷食品,至清代康熙年间渐趋成熟,并由一位岐山籍御厨传至民间。其具有筋道、柔软、凉香、酸辣可口等特点,形似宽面,几乎透明,津而耐嚼,再同油泼辣椒、蒜水、盐水、香醋等调料加以调和,口感极佳。西府人在夏日经常将其当作主食,就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天,也是桌上佳品。
制作擀面皮的工艺十分讲究。先用适量上等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在清水中搓揉稀释开。再用罗儿进行过滤,停留在罗面上的就是面筋,过滤在盆内的就是淀粉。待盆内的水与淀粉完全分离时,把留在淀粉上的浮水倒掉,然后移入锅内文火加热。烧沸后用短擀面杖搅拌,形成块状时,用木铲在锅内不停地用力翻压,待五六成熟后移到案板再擀。一般将面块撕成等量的面疙瘩,再用擀面杖逐一擀成光滑平整的薄片。然后10张20张一叠,移入笼内蒸熟,出笼后即成透亮的面皮。与普通农家凉皮相比,岐山擀面皮更加筋道,主要因为岐山擀面皮多了洗面筋、上案擀的工艺。
岐山擀面皮的调料也很讲究。食盐要化成盐水,蒜要捣成泥做成蒜水,辣子要用香过于辣的秦椒,泼辣子时再加点五香粉、芝麻等佐料,醋要岐山本地自酿的大曲陈醋。食用时将擀面皮切成宽窄适当的长条,加入切成小块的面筋,再加点豆芽之类的菜蔬,调上辣子、料汁,经过充分搅拌即可。其红亮白净的色泽,香辣软弹的风味,令人百看不腻、百吃不厌。
小时候每到农闲时节,母亲常会给我们做一顿擀面皮。母亲忙着洗面筋、擀面皮、蒸面皮,我则帮母亲在灶膛里烧火。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烤着灶膛炙热的柴火,心里总是暖意融融。当我们兄妹3人端起大碗吸溜吸溜地吃着香喷喷的擀面皮时,母亲的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改革开放后,家乡人纷纷走出家门,天南海北做起了擀面皮生意。有的进了省城,有的去了首都,有的甚至把擀面皮卖到了欧美。不少村民也因擀面皮发了家、致了富,有的盖起了新房,有的开上了小车,有的甚至举家迁到了城市。新的时代使擀面皮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如今每到外地,一见到岐山擀面皮的招牌,总不由得心中一动,有机会一定要咥上一碗。不仅忘不了那浓浓的家乡味,也算是对家乡的一份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