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 力 车 夫
文/吴小街
一轮明月当空照,凉风吹来,远处马鞍岭上的楼阁变换着各种色彩,好像是神话故事中魔幻盒子一样。
我加快了脚步,沿着马鞍岭环形路往家走。
拐过一道山口,眼前顿觉一亮:金怡酒店旁边的楼房金光闪耀,湖水里铺着一层金子,而且水中的倒影更好看。促销的喇叭、严重跑调的歌声、人群的喧闹声此起彼伏。
这里是城区最热闹的地方,商场、电影院、娱乐场、汇聚全国各地的美食地摊都在这里。刚刚走到广场边,一辆人力车骑过来,由于背对金怡酒店辉煌的灯光,我一下难以看清楚车夫的真容,只觉得他声音洪亮:“老板,坐车吧?这么晚了,就当赞助一下,谢谢!”
刚想拒绝,抬头一看,见到被灯火照亮了的半边脸,心里吃了一惊,很快一个念头浮现眼前:“什么是他?”
他可能不认识我,我可认识他。

三十多年前,他在乡供销社工作,那时,他多么年轻呀!天天穿着整洁干净的白色衬衫,衬托得他皮肤光亮,人特别精神。我记得他负责的是文体专柜,那里经营日记本、文具盒、连环画、年画等。
那个年月,在供销社和粮食局工作的人非常吃香,加上人又长得帅,走到哪里都有女孩子脉脉含情的目光。
车子在昏黄的路灯下慢慢行驶,前面是一座大桥,往前走路面慢慢升高,我见他高一脚低一脚踩着脚踏板,六十多岁的人每踩一下,身子就要往前倾,佝偻得特别厉害。轮子吱吱呀呀作响,我不忍心,连连问他:“大哥,累了就放我下来吧?我照样付你钱!”
他坚决不肯。
我说你是不是曾经在供销社工作。
他惊喜地说:“你怎么知道?”
他告诉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供销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慢慢衰落,他被买断工龄,灰溜溜回家。刚下岗的那段时间里,感觉天空漆黑一片,他天天窝在家里睡觉、喝酒,不愿意出去见任何人,生怕自己会被别人嘲笑。
但这样坐在家也不是办法,生活要继续。一家人要吃饭,开始他四处做零工:供电局电网改造时,他下乡抬过电线杆;市政部门在街上施工时,他挖沟放过水泥管;给泥瓦匠提过桶……
“开过店、做过小工,人都累垮了,钱没赚到,真是无语。七年前买了黄包车骑,一直干到现在。”他说。
“我只是年龄大了,手脚还算麻利,一天到晚踩着车,每天也能赚个一百多元,凭自己体力活赚来的钱挺开心的。”
我在车上都能感受到他弥漫在夜色里的幸福,他微笑着,身子微微向前倾,霓虹灯下,大街上的人很少了,路况也比较好,他明显加快了脚步,车子发出的声音在夜晚显得格外响亮。
到了家,看着他路灯照耀下的白发,他佝偻着身子上了车,一会儿就成了小小的一个黑点。感慨岁月飞逝又无情,它把一个风华正茂的站柜台的英俊青年摧毁成一个糟老头。
夜晚的风吹拂着他的银发,像是夜里为我照亮黑暗和迷茫的路灯,指引着我一路前行。
因为最近一段时间老是加班加点工作,心里闷得慌。我问他:“你从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走下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命运辜负了你,你抱怨过没有?”
他笑了:“刚开始确实抱怨过,后来想开了,我们不能给国家添麻烦,默默地接受了事实。后来做过好多事情都没成功。但我没有气馁过,我不相信凭我一身力气就找不到适合我的工作,后来靠骑车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不再抱怨命运和社会,汗水赚来的钱踏实,白天出了一身汗,晚上冲个凉,头挨着枕头就进入梦乡。”
看着他的笑容在历经风霜的脸上弥漫开来,我想,人生在世,有着无数的艰难曲折,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的心,坦然面对一切,成为一个向周围释放正能量的人。
这样想着,看看头顶上的一轮明月,似乎更加皎洁。

【作者简介】
吴小街,男,1973年出生,1992年参加工作,江西省余江人,《教师博览》杂志社签约作者,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余江作家协会副主席,2021年被评为“余江区首届文化名人”,从事教育工作,醉心读书写作,在读书写作中寻找到一片美丽的桃花源,多篇文章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散文选刊》《每周文摘》《时代邮刊》《教师博览》上发表,《中外文艺》《当代文摘》等国家级纯文学平台特约作者。目前供职于鹰潭市余江区教育体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