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育,朝阳知青佼佼者作者‖袁洪杰
那年,成都会议结束后,返回途经杭州。子育问我,你都想见谁?我说当年朝阳的知青我都想见。她说我会尽力的,凡能找到的都会请来。
那天晚上,来了二十多人,原本不算太大的屋子挤的满满登登。来的虽不是当年那些生涩的小青年,可还是有着那生龙活虎的精神状态。回忆往事,说笑歌舞,一直闹到后半夜。
退休后,我在一所大学打工。为他们建设现代化、自动化图书馆,同时建起了档案馆和校史馆。这时已经六十出头,看着一批批毕业生,离开了大学,奔赴祖国各地。心里在想,这一批批大学生在城里长大,有了大学生的学识和才能,能不能像那批知青,以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创就一翻事业。想到这儿,鬼使神差就给好友子育打了个电话。结果,电讯小姐告之,没有这个电话号码。怎啦,换电话啦?只好给另一好朋友打电话,询问子育的情况。电话一通,对方告诉了情况,我顿时傻了,大脑一片空白。那种悲戚心痛,溢于言表——子育重病医治无效,去世了。
怎么会这样呢?如钢似铁的黑姑娘怎么走着走着就没了呢,她比我还小许多呢。她不应该这么早就走了呀!
一、初识子育
内迁返回故乡,分配到新建点儿,朝阳。朝阳是在多年前开垦北大荒的转业官兵在刘道工沟的东岗上建起一个农业生产点,现在立为一个知青点。这里向西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沟侧有无际的杨木、柞木和桦木林,有几户老职工,都是农耕饲养的高手。
在知青中,有一黑姑娘,大家叫她黑牡丹。她个子不高,略显黑瘦,可两眼却总是炯炯有神,有着那种青涩秀美的城市小姑娘的特质。见人一说一笑,说话做事没有东北姑娘那粗门大嗓和粗矿举止形态。我突然想到,南方姑娘固有的温良恭俭让的形象,她应该占全了。
然而,表面的形象与内质是否一致,是柔婉有余还是柔中有刚,看事实怎样说。
由于形势的冲击,这第三批知青,没有第一批老三届在校读书时间长。学习兴趣、习惯和方法均不如第一批知青那么自如。当然,第三批知青爱读书的也不在少数。子育便是第三批爱读书者之一。有人告诉我,子育读那么多书,其中许多高难书,她也敢读。我问她都读了哪些书?她说,通读《毛选1-4卷》重点读了《青年运动的方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等五篇哲学论著;她又红着脸说《法兰西内战》也读过,但是好多地方读不懂。与此同时对于生产队的报纸和相关期刊从不放过。
我就纳了闷儿了,她怎么那么有毅力有兴趣读那些理论较强的书呢。我好奇地找她询问,写读后感吗?她小声道, 有,少。大多在书上写个小批。我翻开她的书,上面干干净净,有的精典句子画红杠,有的写上自己的感悟。字迹也是工工整整。其中有些不认识的字,不懂的句子也标示了出来。有一句最精典的感悟是:为人民服务,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不能放在嘴上,要有实际行动,要付出心血和艰苦的代价。——子育这几句话概括了她整个十几年的知青生涯。
认真读书,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她说这是毛主席说的。
二、热心助人,是身体力行做出来的。
长的那么小,可一起来边疆的小朋友,用现在的话讲,都把她当成了闺蜜。老职工把她当成自家的女儿。
1、老职工郁传来,原本腿脚不利索,爱人又多病。那一段时间,全家都患上重感冒。于是,子育白天上班,中午晚上,帮他们家做饭, 煎药、打扫屋子,直到康复痊愈。大家都奇怪,那家是她什么亲戚呀,干嘛那么尽心竭力呀?其实,大家心里很清楚,这是一家既困难又多病的家庭。这以后,子育就成了他家的义务保姆了。
2、赶上个星期礼拜,她上午洗衣,下午缝补衣服。她哪来那么多衣服?其实这不是什么秘密,大多都是同事们的衣服,特别是那些淘小子们的,她是她们的大姐也是小妹,她都像亲人一样地关心着他们。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把这南方淑女活活塑成个很有亲和力的姑娘。
三、学习贫下中农,学什么,怎样学
这个队的党支部书记,偏偏是个典型的农村老党员。家里并不富裕,孩子们还小,家里也没什么像样的劳力。可他当支书一心扑在工作上,为人处事总是想着全队职工,家里从来不管,只好夫人和两个老人管家。在农活方面,不说样样精通,可也没有难得住他的农活,而且,他还有个特点,凡事总愿细琢磨认真地实验。这样的支书在人品道德、思想政治、对党的事业的忠心是没有说的,作为知青的好老师还用研究论证吗?
近朱者赤,子育遇上这样一个好老师,让她不成长不进步都难。
1、扶犁耕地。思想政治,为人品德很有必要。但在农村不会农活,那还叫新型农民吗?那就学吧。第一项农活就是扶犁春耕。她个子不高,力气也不大,且这里的土地大多新开荒,熟化程度低,垡块多,犁头遇垡块一跳高。子育随犁一跳就摔一个跟头,她呢,爬起来再接着干。脸上灰土土像战场上的战士,胳臂腿青一块紫一块。好心人就劝她,女孩家算了吧。这是男人干的活。可冲她那犟劲,能撂下不干吗?于是犁一跳她一摔,倒了爬起来再干。老职工们真是打心里往外疼爱,功夫不负有心人,只一个春耕,她就成了扶犁的行家里手。她黑红的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可老职工呢却有说不出的滋味。
2、编筐挝篓。春耕前,刘大爷教她编筐。会编筐的刘大爷,动作起来,如秀手翻花,筐条上下翻飞,可谓令人愉悦的景观。不大一会儿,就编出又结实又好看的柳条筐。可子育一上手,便哎呀一声。这柳条非但不听使唤,那柳条却像锉刀,不大一会儿,手就磨出了血印。同伴们有的打了退堂鼓。可这丫头却是轻伤不下火线。她心想,这不正是与贫下中农的差距吗,接受再教育此举不是正当时嘛。她的坚持感动了刘大爷,他把自己的窍门和方法全教给了她。第一只筐终于编了出来,样子虽然不太漂亮,可毕竟算是个开门红哟,一个月后手磨出茧子,柳条筐也越编越漂亮。
3、和泥托坯。春播后,和泥托坯是常规性工作。这时天气乍暖还寒。和泥是个脏活力气活又是特别冰脚的活。子育跳到泥水里,挥动二齿便和了起来。老职工哪能劝得了呢?一个小姑娘身体状况与男孩不一样,更没办法与老职工相比。她跳进去又跳出来,脸色一青一紫的,可见冰的受不了。在地面跑一阵儿,又跳进了冰冷的泥水里。和平年代生产单位,也应有部队的铁的纪律,令行禁止才好。那样不让她在冰泥工作,她也就不去了。可现在子育哪只是不听劝阻,哪只是不计个人苦累,这是榜样作用,是为众多知青起到一个和平年代用心血劳苦工作的示范作用,是用艰辛诠释了“青春无悔”这一知青上山下乡的命题。
4、自尊心。 要脸儿、自尊是女孩子天性。对于流言蜚语没办法不介意。什么镀金论、装样子、为了入党提干,又说入了党,提了干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你看她今后还能像以前那样干吗?——这有什么办法呢,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表现得突出一点,没有嫉妒,就不是生活在中国人中。正如有人说的:“不为强者喝彩、愿为弱者流泪“。这是相当数量兄弟的文化。对于这些谣言,最好的办法就是更好地工作。有了这个事实,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四、地位变化人品、敬业、艰苦奋斗精神不变。
1973年组织上把大队支部书记这副担子交给了她。开始她还真的不敢接任,经领导多次做工作,老职工的支持。她也就接了下来。可在子育心中那份谣言还装在心里呢,这原本就是压力呀。可又一想,革命工作哪能因个人心理原因而置气呢。共产党员不管地位发生怎样的变化,党的优良传统优秀品质不会变。事实也是!怎么叫铁姑娘呢,只要是革命工作不管多艰苦,地位怎样变化,也得拼博。
1、冰水送粮 。朝阳生产大队,分为三个生产生活点,其中就有一处叫九连的地方。春耕在即,冰雪正在融化,桃花水在各大沟水满潮平,水是冰水,沟底依然是冰。水深没腰,牛马爬犁,根本无法通过。偏偏这个时候,电话告急,九连几天揭不开锅了——要粮要油啦。正是子育任职不久,她毅然决然领导这次趟冰水送粮工作。老职工劝她,水太凉,女孩子不宜。沈子育笑着说,什么不宜呀,东北抗联有多少女战士跟敌人战斗,爬冰卧雪,桃花冰水中过河,受了多少苦,遭遇多少难。多少人现在不是活的好好的吗!
那是三条大沟呀,原本她就个子小,冰水中别人过膝,她得到腰呀!肩扛一袋面40斤,冰水炸骨脚下冰滑,却又得格外小心,生怕摔倒湿了面。冰水哪是人受得了的罪呀,头上沁汗,腿与脑神经刀割那么难受。就这样,趟过三条大沟,几次差点滑倒,最后终于完成了送粮的任务。回来后她就高高兴兴地病倒了,姐妹们眼含热泪守护着她。
2、打畜草。七、八月间夏末秋初。这个时候正是打畜草的时候。阴历六月天,小孩脸说变就变。因此这里的爷们儿割畜草叫与天抢畜草。男人用近一米长的大鐥刀,两米长的柄抡起来,样子有男子汉那种诱人气质。青草一片片倒下来,像铺了一层绒绒绿毯。二、三天后青草晒干,挑成堆,叫格平,抬格平的杆子三、四米长十公分粗。两个格平杆子插在格平底,两人抬起奔大垜,这要速度也要力气。真是屋漏偏遇连阴雨,子育腿部长个疖子,刚刚破头儿,时常还出浓血,可以想见,该是怎样的难以忍受的疼痛呀。可她听说与天争草,说啥也不休息。队长无奈,只好让他到草场干些轻松的活。
子育能听话吗?到了草场扛起格平杆就抬起草来。每走一步疖子就出浓血,从头到全身,算作汗流浃背,可她硬装轻松,强作镇静。当把晒干的草,堆成大垜,算是进了“保险箱”。下班前她终于坚持不住了,晕了过去。公社付书记严令她必须休息。她能休息得住吗?看伙伴都在干活,她悄悄地从炕上爬起来,又去给食堂劈柴,到食堂帮厨。之后去草场送饭。
3、支部书记的工作。作为支部书记不只是个人捡重活捡艰难的活干。更重要的是,协助队长制订生产规划,参与生产队的管理工作。做知青和老职工的思想工作。这其中做党的工作是她所有工作的核心。这一切她都一步一步地边学边做。朝阳大队支部工作做的有声有色,风声水起。多次受公社党委的表彰。知青的思想工作,各项文体活动也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对于班子中的团结工作,表现在职工中的私心也不客气地予以批评。坚持原则与表现的亲和力结合的恰到好处。
几十年过去了,子育也离开了我们。如何评价也没更多的人介入此事。现在各类机械化、现代化、自动化均已实现。生活环境也不是土炕,馒头咸菜了。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艰苦奋斗,离我们渐渐地远了;用生命为事业拼博的精神,在记忆里也渐渐地淡了。写到这里,我不仅心头一震,现在真的再也不用艰苦奋斗了吗!我真的不知道,这一切还是让公正民众、学者、领导去评论吧!
五、结束语
说到历史,对也好错也罢。历史的人物事件谁也没能力让它不存在。我以为历史的是与非,你我无力去左右她,有的只是评论人物事件的对与错,或以此为鉴规划未来。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绝大多数用他们的青春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可歌可泣的奉献。
大时代与个人命运紧密相关,信仰纠葛产生社会多元。这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本不是坏事,上山下乡的青春岁月,都与当地民众结下深厚的友情。知青们普遍认为那是遮风挡雨呵护成长的第二故乡。在那里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榜样的力量。十几年他们许多人成长为领导干部、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等等各类人才。为返城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一大批人才。特别需要指出的,上山下乡的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论根据当时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情况共同制定,由政府具体组织执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的。上山下乡的千百万知青用自己的汗水,热血以致于生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涌现出了无数英雄模范。广大知青在受到磨砺的同时,了解了社会,和农民群众结下深厚的友情。社会主义时代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本质上仍然是知识青年走与工家相结合的道路,是中国青年运动长河中一段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