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志兴
我们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浅时代。浅时代就是对一切浅尝辄止的时代,蜻蜓点水的时代,流于表面的时代,不求深入的时代。
浅时代里流行浅阅读。认真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翻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依赖从网上得来的知识碎片、信息沙粒,对事物作出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的判断,并往往大放厥词、妄加评论。经典已束之高阁,名著已尘封日久,断章取义、戏说曲解成为常态,真正的知识、学问少人问津,事物内部的机理乏人探究。一有热点,大家便一哄而上,或夸大其词,或哗众取宠,滔滔不绝,喋喋不休。所有这些解读又会成为其他人评判是非、论证事理的依据,流毒传播,绵绵不绝。
浅时代里流行浅传播。在这个自媒体日益繁盛的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都是编辑、记者。专业的编辑、记者在发布新闻前都要进行深入的采访、仔细的核实,有的还要经过专门审核,力求内容正确、健康向上、周到全面。而自媒体的编辑、记者则往往以抢占先机为上,看到一点立即发布,有时甚至故意耸人听闻,力求吸引眼球。传统媒体的特点是深度解释,力求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背景意义交待清楚。而自媒体往往只求表象,不求甚解,且以发布图片、视频为要务,不做剖析,不做解释,不问实质,不究就里,其发布的信息往往鱼龙混杂、真假掺拌。
浅时代里流行浅学术。学术研究不再以著书立说、发明创造为目标,而是以发表论文为要务,论文多者胜出。于是大家稍有见解便立即整理成论文,甚或一个见解改头换面发表多篇论文,或者制造一些看似头头是道、实际毫无价值的垃圾论文。有的学者甚至将自己名字署在学生论文上,成了高产作者。传统的“一本书主义”已远离人们而去。人们不再愿意为了一个学术难题、一个实际问题花费数年、数十年,乃至一生的时间、精力去潜心钻研,而是追求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多出效益、快出效益。皓首穷经、焚膏继晷,板凳要坐十年冷已成为历史。陈景润若生于当世,恐怕也难有出头之日。
浅时代里流行浅社交。信息社会、网络社会、手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便捷,但是也越来越表浅。你每天发朋友圈,我每天为你点赞,于是成了点赞之交,至于你究竟都发了些啥,早已不甚了了。微信好友越来越多,朋友圈越来越大,知心朋友越来越少。更多的时候,朋友只是个过程,在某种情境下成为朋友,时过境迁便朋友不再。交友不求志同道合,只求利益交换。传统的朋友如兄弟、如手足已很难见到,管鲍之交、伯牙断琴已成为历史,为朋友两肋插刀已成为传说。
浅时代里流行浅爱情。爱情不再是怦然心动、一见钟情、私定终身、死去活来,而夹杂了太多利益的考量、精明的算计、金钱的交易。面对爱情,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愿全抛一片心,总是得陇望蜀,待价而沽。王子不会再爱村姑,莺莺也不会再爱张生。一夜情见怪不怪,从一而终则让人费解。理智多于感情,交换多于交流,爱情不再纯粹,背叛不再羞耻。
浅时代里流行浅职业。一生只做一件事不再受青睐,频繁跳槽、频繁换岗则成为潮流。匠人精神、老黄牛精神越来越少,揠苗助长、急功近利越来越多。踏踏实实做事、精益求精钻研不受欢迎,投机取巧逢迎、虚张声势加班受到热捧。职业不再是安身立命之本,而只是获取薪酬之机。没有金刚钻,也揽瓷器活,只要薪酬高,什么都敢做。
浅时代的实质,是人心的浮躁,是社会的功利,是道义的缺失。浅时代使我们丢失了许多美好的传统、坚守的精神、真挚的感情。在浅时代里,如果执迷不悟,随波逐流,就会失去本真,就会远离初心。浅时代如果不能逆转,社会发展就会偏离方向、失去后劲,就不会再有长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