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元宵佳节,各地灯展流光溢彩、绚丽多姿。可是在我记忆深处的,还是儿时的萝卜灯和田野里的火把,那么有味、那么有趣,那么令我难以忘怀。
在上世纪60年代,农村很少见到花灯,家家户户制作面灯、萝卜灯欢度元宵节。在那个年代,萝卜也不是随便用来做灯的,好一点儿的萝卜还要用来炸丸子、包饺子,只能选那些糠心的萝卜来做灯。母亲选一个不能吃的萝卜,把底部削得平平坦坦的,在上面剜出一个小坑,小坑倒上煤油或猪油,用棉线搓成灯捻子,缠在秫秸秆上插进小坑里,点着灯芯,一个萝卜灯就算做成了。等天黑后,母亲拿着萝卜灯在屋里屋外、床上床下,尤其是旮旯处,都要照一照,一边照一边念叨:“正月十五照一照,蝎子蚰蜒都上吊。金灯银灯,蝎子蚰蜒灭干净,保我全家得安宁。”原来,照灯的作用是祈求家宅无虫害。照完后,母亲又在我的脸上照来照去,嘴里不停地念叨:“正月十五照一照,眼明耳聪鼻口好。辣萝卜灯、甜萝卜灯,众神保俺不生病。”这是祈求子女们驱除五官疾病。看来制作萝卜灯,不仅是为了观赏、娱乐,更重要的是一种祭祀、驱虫除邪的仪式。
俗话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是老百姓几千年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特别灵验。那个时候的天气不像现在这么暖和,记得有一年元宵节,大雪纷飞,不一会儿广袤的大地、村庄便笼罩在大雪之中,银装素裹。等母亲照完灯后,就把萝卜灯交给我拿出去玩儿。我就和小伙伴们手端着灯,来到生产队的场屋里、打麦场上、田野里,在雪地里点灯玩耍,比看谁的灯做得好看。我们奔跑着、嬉闹着,雪水把鞋子浸湿了,脸和手冻得红红的,这都全然不顾了。比我们年龄大一点儿的哥哥们则拿着秃了头的笤帚,或用木棍绑上麦草,或用芦苇秆扎成火把,点着后在空中舞着,或用胳膊绕转几圈,扔向空中。一边扔一边喊:“柴火把,琉琉灯,一棵秫秸打半升。柴火把,空中抛,打下的粮食吃不了。柴火把,亮又明,田间害虫全灭净。”我们那个时段,在吃过晚饭,都会聚集在夜晚村边乡间田野手持火把游行、跳舞,听说老人说是为了驱赶虫兽,减少虫害,希望有个好收成。还有的说火把抛得越高越亮,天神就越能看见。元宵的火把火色偏红预兆旱,火色偏白预兆涝。这是我老家皖北庄子保留下来的对火的崇拜,对丰年祈求的娱乐形式。
夜深了,雪越下越大,风卷着鹅毛一样的雪花飘飘洒洒,给小麦盖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火把借着风势,燃烧得更旺、更红、更亮,满田野的火把,伴随着满田野的欢笑声、嬉闹声,异常的壮观、热闹。这时,人越聚越多,火把也越聚越多。大家就比谁抛得更高,谁舞得更快,好像是一条条火龙在夜空中飞舞。夜色中的田野,顿时变成光的世界,火的海洋。我们手中的萝卜灯好像是一颗颗闪耀的星星,点缀在白雪皑皑的夜空中。飞舞的火把和闪烁的萝卜灯,映衬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把那时的乡村夜空装扮得分外妖娆,光彩绚丽。编辑/文字(王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