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幕下的海滩
八月下旬,时隔19年我再次登上青岛这片热土。第一次是和几个打工妹坐长途汽车来的。这次依旧是跟一群职场姐妹相伴乘机而来。人生远比电视剧精彩,不是吗。
我们入住了青岛著名景区八大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再是一句诗。吃过晚饭,几个女人结伴去海滩散步,十分钟后看到了青岛第一海水浴场。太阳已落山,空气仍然闷热潮湿。比起白天,海面少了几分明媚,多了一丝神秘。远处翠色的山林间散落着一片又一片的红顶房,在黛色的海面和浅灰色的云层下,犹如一副山水画,既气势磅礴又安宁和谐。夜间海水涨潮,浪大,人多。一些当地孩子不带游泳圈就漂浮在海面上,任海浪翻滚拍打,也无所畏惧。让我想起草原上的孩子从小在野外放牧,无畏于大自然的狂风暴雨,雏鹰一样勇敢的展翅飞翔,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海滩上的老人孩子和青壮年们坐着站着走着笑着喊着玩耍着,十分热闹。到处是人们脱下去的鞋子或衣物。海浪像个淘气的孩子,不停的拍打着站进浪花里拍照合影并开心尖叫的女人们,一副乐此不疲的样子。
沙滩上的卖场,恨不得把铺子扩大到整个沙滩。从一个类似棚舍里四处延伸出很多门面,把灯光照向沙滩上的人群。烤玉米、煎香肠、冰啤酒、草帽、墨镜、泳衣、披肩、拖鞋、游泳圈和各类贝壳玩具、工艺品琳琅满目摆在店里,尽最大的努力满足着游客、满足着自己。他们的吆喝声和招呼声,几乎淹没了整个人群的喧闹。
慢慢的,灯火越来越明,夜色越来越浓。我们提着鞋子,光着脚,踩着沙子往回走,一路欢歌笑语,像极了儿时在湖水里打完水杖,唱着胜利的歌声回家吃饭的样子……
(二)台东步行街
每座欲望都市,定有一条天街。台东步行街――我猜这个名字应该是台北东路步行街的简称吧。次日晚上,一群原本说好去中山路的女人们临时改变主意 (女人就是善变),打车去了台东步行街。出租司机说这里每天的人流量10万人次。10万是什么概念?我们全旗人口的总数啊!繁华得一塌糊涂。
我确信,购物广场是上帝在人间给女人们打造的天堂。当然,前提是上帝又给她们卡里至少打了五位数的货币。有人调侃说,长征两万五千里,假如全程步行街商铺打折,男兵走不过娘子军。不过,我猜陪女人逛街,对于男人的杀伤力不亚于一场战争对于一座城池的毁灭――体无完肤。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群女人上夜市” 。我踊跃加入这个队伍后,没过一个小时就败下阵来。真心体会到男同胞跟女人逛街时想死不能的崩溃感。姐妹们耐心细致的选择着称心如意的服饰,兴致勃勃、兴高采烈、精神抖擞、精打细算,手里数着钱、眼里闪着光,一副“败家样”,可爱至极,可恨至极。比我当年物色郎君都精心百倍,不仅感叹:“我还是不是个女人!”
(三)午后良友
网红何其威武。听当地人简单介绍后我们来到了青岛市网红店――塔楼1901号良友书坊,一个集图书阅览、文化展示、休闲购物为一体的沙龙式会馆。用一下午的时间和亲爱的闺蜜端着香喷喷的摩卡,捧一本该店自己出版的特色图书,安安静静的享受岁月静好。不由联想到“奢侈”两个字,不是摩卡价格贵,是因为时间和机会实属金贵。
午后的阳光透过小轩窗和藤蔓上的绿叶照进屋里,使读书的女人看起来面色红润,神情安详。坊内古朴、雅致、静谧。人不多不少,既络绎不绝,又不至人满为患,且自觉安静,一切刚刚好的模样。在这样物欲横流的海滨城市能有一处让灵魂片刻安宁的角落是多么难能可贵,可见思想的伟大。而墙上一幅民国影后蝴蝶的黑白海报,以及她磁铁般的眼神早已将我拉进那段慢岁月。在这里,我们不谈工作,不谈钱,只聊文学和人生。时光易逝,岁月如歌,良友难觅,好书难得,今日吾辈,两者兼得,美不胜收。
(四)咖啡屋
青岛小资,处处休闲。咖啡馆和啤酒屋是青岛街头一大风景。不去感受一下似乎枉来青岛走一趟。趁着中午还有点时间,我们选择就近一家小咖啡屋坐了下来。咖啡屋外墙各种可爱涂鸦,店内面积不大,三十来平米的样子,用木板搭出一个小阁楼,再架上一条木梯子,算是小复式了。吧台上站着一位皮肤白皙、清秀玲珑的小姑娘,戴着花色围裙不停的在楼上楼下跑来跑去端咖啡、送芝士。咖啡屋墙上贴着很多来店喝过咖啡的客人照片,角落里放着一架木制小书架,几本书和三枚店章,两瓶干花安静的摆在那里。小小的窗台和吧台背景架上,错落有致摆着各种多肉绿植,很是古朴、典雅。小屋挨窗户处是一架金属咖啡机,该店所有咖啡皆现磨而成。
“你们俩说的是什么语?我怎么听不懂呀?”小姑娘羞答答的问。“你猜猜,像哪里的话?”我们笑着反问。她笑嘻嘻,不太自信的细声说:“像俄罗斯语,可你们不像俄国人呀,嘻嘻嘻”。“我们说的是蒙古语,我们来自内蒙古。”“我说呢!”小姑娘的疑惑得解,笑得更灿烂了。
不一会儿,一股浓浓的咖啡香伴随着轻音乐弥漫在空气中。小姑娘轻手轻脚,笑眯眯的端来两杯摩卡和两份芝士。微苦略甜的咖啡和蓝莓果酱芝士进口即化,香甜的美味不仅带给味蕾快感,更是一种幸福感从舌尖蔓延全身。我说:“减肥永远是明天的事情。”闺蜜严重同意。
(五)海鲜大排挡
青岛人说他们有三宝:啤酒、海鲜和海水浴。海鲜最好去早市买鲜活的,再到啤酒屋加工,就吃清蒸,原汁原味。因为时间紧张,就直奔当地比较火爆的海鲜大排档。为舒服,路上进一家商铺买了双凉拖换掉了高跟鞋。不料,我们的叽里咕噜蒙古语又引起老板娘注意:“你们说的是韩国话吗?”出于调皮,我说:“是的,我们来自韩国。”老板娘打量片刻仍好奇:“可你们说的汉语为什么都这么好呀?”“因为我们都嫁给了中国男人。”几个同伴快笑喷出来,赶紧离开店铺:“嫁给了中国男人,怎么想的!嘻嘻嘻哈哈哈……”。
我相信吃货和饿货都是天生的。对于我这样有则吃之无则饿之的人来说,有个美食专家闺蜜再好不过。
清蒸螃蟹、牡蛎、鲍鱼、皮皮虾。加上青岛扎啤,味道鲜美,入口清爽。连吃三个晚上后,我说亲爱的别再提海鲜了,求你了,别再提了!我这病算是根治了。
(六)名人故居
很久很久以前,在这里生活着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大作家……原先我以为所谓名人故居就是名人故去的居所,后来发现一个名人可以有多处故居,才明白所谓故居就是已故名人生活过的地方。
青岛人杰地灵,名人故居甚多。康有为、闻一多、老舍、沈从文……耳熟能详的大家故居比比皆是。由于时间关系,来不及一一拜访,就近去了闻一多故居和老舍故居。中国海洋大学后院有处小二楼,楼前闻一多雕像似乎割去半边不知其因。门窗紧闭,碧绿的爬山虎覆盖了整个淡黄色楼体,犹如童话故事里的沉睡城堡。去时不巧,又没预约,先生不在家,我们看过宅院后便离去。
老舍故居铁门左侧写着“老舍.老舍”,右侧写着“骆驼祥子博物馆”。一处宅院,两层小楼,前后书房,屋内摆放整齐的桌椅床榻、文房四宝像是先生一进门便可享用的样子。老舍先生一生勤奋创作,精品不断,满屋皆是各种版本的《骆驼祥子》。馆内蒙古族著名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老师年轻时扮演的虎妞角色剧照格外吸引了我这蒙古族晚辈,岁月不饶人,斯琴高娃老师当初比我现在还年轻许多。后院书房我们用母语留过言,也来不及细细品味,便买了些许信封书签,与老舍先生作揖告别后匆匆离开了这座古香古色、时光不老的院落。

作者简介:新朱日嘎,蒙古族,八零后,相信文字能走进心灵的人。

本期责任编辑: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