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棉报》报头为姜华题写)
《清棉报》曾经的辉煌
林启东
读了胥全迎、陈凤朝老师的《油印小报》文章后,唤起我一段美好回忆。
1986年冬,全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掀起新高潮。为深化改革、发展经济,新闻战线特别是大中企业的新闻队伍日益壮大,他们在各级政府和新闻主管单位大力支持下纷纷办起自已的报刊,一时间,与时俱进、贴近工人生活的"厂报"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应运而生。
1987年1月28日,淮阴市的龙头企业、创汇大户、清江棉纺织厂的《清棉报》正式创刊,开淮企办报之先河。据统计,仅持有"报刊准印证"的大中企业全国就有二千多家,这支一线的生力军,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企业文化、弘扬企业精神、促进企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989年底,正值《清棉报》创刊三周年之际,中宣部在京举办“全国先进企业报(厂报)学术交流会”,我作为《清棉报》主编应邀参加,有幸与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相关领导、京媒大腕、以及来自全国各地企业的宣传干部零距离接触、交流,那氛围、那场景,其乐融融。
当年,《淮阴日报》为该厂培训了一大批通讯报道骨干,《清棉报》不仅稿源充沛,而且也保证了通讯报道工作在国内主流媒体占有一席地位,1990年该厂见报率位于全市企业之首,受到市委宣传部的表彰。
如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素琴的先进事迹在《清棉报》发表后,全国多家主流报刊纷纷转载,极大鼓舞了全厂职工爭先进、创高产、作奉献的生产热情。

(全国劳模王素芹积极做好传、帮、带。 林启东 摄)
清江棉纺织厂厂长、党委书记孙之本为《清棉报》创刊三周年撰文。他说:正值春风拂面之际,欣闻《清棉报》创刊三周年,这是我厂万名职工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借此机会我谨向《清棉报》编辑部的同志並通过你们向三年来支持、关怀厂报的广大职工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三年来,厂报象一抹抹蓓蕾初绽的小花,给我厂改革的百花园增添了浓浓春色。
三年来,厂报象一幅永不关闭的屏幕,显示了我厂万名职工为振兴清棉、建设四化的轨迹。
三年来,厂报的舆论宣传,如同巨大的杠杆,推动着我厂两个文明建设。
三年来,厂报象一幅幅优美的画卷,纪录着我厂的昨天、今天、展示着明天。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值此共庆之际,我殷切希望《清棉报》在今后的日子里,以更高的坦诚热忱之笔、精美的照片,讴歌我们的改革时代、讴歌我们"团结创新,严细求实"的清棉精神。讴歌战斗在第一线的广大职工、先进班组、劳动模范。多方位、全频道的反映清棉的面貌和动态。面向基层面向班组,融思想教育、生产经营、知识趣味为一体,成为全厂职工的良师益友。在厂党委的的领导下,为宣传我厂两个文明建设,促进企业的发展作出更积极贡献。
(《春蚕》 林启东 于1987年摄)
(《织女奏鸣曲》 林启东于1988年 摄)
如今,随着企业的改制,各地的企业报(厂报)虽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她在中国新闻史上却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现将保存三十多年厂报相关信息予发布,以飨各位读者。
(杜导正,时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原署长)
(王福如,时任中宣部原新闻局局长)
(王强华,时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副署长)
(洪一龙,时任中宣部原局级调研员)
(郭国勇,《工人日报》原社长、中华新闻函授学院院长)
(李尚志 《新华社》原国内部主任)
(李骐,《工人日报》原总编辑)
(杨子才,《解放军报》原总编辑)
(范敬宜,《经济日报》原总编辑)
(周立方 中国新闻学院原副院长)
(胡甫臣,《工人日报》原新闻研究所所长)
(薛庆时,《中国纺织报》社原副总编)
(中国人民大学原新闻学院教授张隆栋赠言)
(黄冰,时任淮阴市委书记)
(李鸿民,时任淮阴市委副书记)
(尹明,时任淮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黄学楷 时任淮阴市政协副主席)
(黄善模,时任淮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淮阴日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
(作者参加全国企业报学术研讨会论文)




作者简介:
林启东,资深编辑、画家、摄影家。
早年军报美编、记者,先后在国内主流媒体发表文稿100多篇,摄影 、美术作品800余幅,1992年,个人简介被编入淮阴首部出版发行的《人才名录》。
2020年初,由百幅摄影作品组成的《淮安版清明上河图》线上展播,观看人数超过十万。
2021年初,《吴承恩故里 河下古镇》摄影图典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
2021年底,《千年古镇 运河明珠》个人影展由淮安区委宣传部在吴承恩艺术馆举办。
2022年初,为配合“百里画廊"的建设,题为《情系古运河 光影抒华章》的个人摄影艺术展,由市文联、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市图书馆举办。
(作者于1969年在原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组时的留影)
(作者与夫人在天安门广场留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