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生命里的三首歌 第二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
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
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
打败美帝(国)野心狼!
自小,爷爷家的窗台上就摆放着一个白色搪瓷茶杯,这个白色搪瓷茶杯是爷爷给我留下为数不多的记忆之一,茶杯上那斑驳交错的铁锈中依稀可见几个红色大字——“赠给最可爱的人”,又给这件老物件平添了几分英雄之气。

1951年4月,在湘潭集结整训后的爷爷随部队经安东长甸河口开赴朝鲜战场。爷爷刚去朝鲜时,部队主要负责修建顺川机场,当时的条件很艰苦,住的是自己搭的茅草棚,吃的是高粱饭、萝卜条,有一段时间为补充维生素,治疗夜盲症,他们还摘松针煮汤喝,在修建机场时,美军常常来轰炸,他的团政委因美军丢下来的延时炸弹爆炸而牺牲,修建机场的人当中,有上海交通大学的技术人员,战士当中有部分人是“解放战士”,这部分中有极少数人,思想觉悟不高,工作时还存在着一定懒惰思想。爷爷的连长叫赵洪财(注:1929年--1951年7月,辽宁阜新太平区人,牺牲时年仅22岁)。爷爷的营长叫周茹生(注:1925年--1951年10月,山西定襄人,牺牲时年仅26岁,牺牲后安葬于辽宁丹东市振兴区烈士陵园,后网上查证为:3区A段4排11号),1951年10月牺牲后,接任的营长为瞿金波(注:1926年--1951年,湖南汨罗人,牺牲时年仅25岁,后网上查证为:汨罗市高家坊松阳村大屋冲人)也在随后的战斗中牺牲,周茹生营长牺牲后,爷爷他们曾到丹东振兴烈士陵园祭拜过周营长,接任的瞿金波营长读过书,是个有文化的人,好像是一个连的指导员,因战斗激烈,营连干部伤亡较大,火线接任营长,随后也牺牲在战场,当初战况之惨、牺牲之大可见一斑。赵连长、周营长、瞿营长,那些无数牺牲在朝鲜战场的英雄们,他们满怀对祖国和家人深深的爱,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的留在了朝鲜的三千里锦绣江山。
爷爷最初在420团三营九连当通讯员,主要负责架放电话线任务,后因机警负责,调到团部在孙绍荣团长(注:1920年--2004年,山东聊城茌平城关沈庄人,后任乌鲁木齐警备区司令。)身边当通讯员,爷爷曾告诉父亲,团长的儿子叫孙赤兵、女儿叫孙娃妮,团长有个内弟(注:何孔德,1925年--2003年,四川西充人,著名军旅画家。)在部队是个从事绘画宣传工作,有一次,团长还叫我爷爷去一个地方接过他的内弟。爷爷去世后,父亲和我谈及此事,有个情节我记忆尤为深刻:我问父亲,“赤兵是什么意思,”父亲说:“赤兵就是红色的兵,毛主席的兵、共产党的兵”。我又问,那娃妮呢?父亲想了一会告诉我,这个“娃妮”带有朝鲜特色,大意就是湖南话里“妹陀、妹儿的意思”。爷爷的团政委叫孙长明(注:1926年--1996年,山东莱州过西镇崔家村人,后任广东军区参谋长。)爷爷说孙政委“高大帅气、能文能武”,在一次部队突击的动员大会上,给担任突击任务的每个战士赠送有领导题词的光荣弹(用红纸包起来的手榴弹))时,有的战士没有拿到光荣弹,孙政委当场题词,亲手送给战士们。这个突击动员大会的细节让爷爷记忆非常深刻。69年后的雪夜,我在《黎原回忆录》中读到此情节(注:书中记载此次突击行动动员会具体时间为1951年12月10日下午),如烟般即将飘散的往事又鲜活的呈现在眼前,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听父亲说,爷爷在战场上荣获两次三等功一次四等功,有一次爷爷冒着敌人炮火封锁去执行通讯任务,发现在他前面有一个人影,估计也是我方通讯人员,于是他们一前一后,保持百来米间距,忽然敌人打来几发炮弹,爷爷抬头再看时,已不见前面的那个战友,走近搜寻也没有发现影踪,只看见树上依稀挂着断臂残骸及衣裤残片,刚上战场的爷爷几天晚上因此都没有睡好。1992年爷爷去世后,按照湖南的风俗,他的遗物都要烧掉,奶奶当初在清理爷爷的遗物时,我刚好在旁边,翻看了一些东西,只记得立功证书里的一些字眼:“***高地,英勇顽强阻击敌人等等”。在一个请功表里,写着“部别:三大队,八区队。”立功事迹里记着的大意是:在临津江支流的战斗中,冒着敌人的炮火完成了通讯任务,回来的时候发现有战友负伤不能过河,冒着炮火又将几个负伤的战友背过了河。

异国他乡的朝鲜,不仅只有硝烟弥漫、生离死别,也有来自家乡的亲情与爱情慰藉。我曾问起奶奶是如何和爷爷认识的,奶奶说,那时候爷爷还在朝鲜,是姑奶奶托人介绍认识的,两人时常通信,有一次,爷爷回信时还将奶奶寄给他的信中的错别字指出并进行了修改,这让在旁围观看信的人赞叹不已,称赞这个小伙子不错,拿的起枪,动的了笔。以前曾在家里看到过一本《毛主席语录》,上面有爷爷的签名,字迹虽端正,但笔力中多少透着一种滞涩,爷爷没有上过什么学,有点文化也是在部队中学习的。
1954年9月,47军将防线移交给68军(注:冥冥当中,似有天意,当时的爷爷不会知道,22年后,他的长子成为68军的一员),凯旋归国,爷爷带着胜利的喜悦,怀着对牺牲战友的思念心情,离开了这血与火的阵地,回国后,部队驻衡阳灶市。
(小记:1、1954年9月爷爷离朝回国,当时的爷爷不会知道,22年后,他的长子成为68军的一员,1976年,父亲参军,为68军202师606团迫击炮连战士,驻吉林永吉县西阳镇。

2、问起叔叔爷爷相关事情,叔叔却所知不多,我想,这是爷爷和父亲有很多的共同话题所致,一是都参军过,二是参军后驻地都是朝鲜族。 3、爷爷将他在部队里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小木盒里,记得里面有他的印章、一个志愿军胸章,一条毛巾手帕,还有很多爷爷战友的照片,照片后面都写有名字,我记得有一个叫佘邦治(会同水利局退休),一个叫欧阳凯弥(新化人,后在绥宁工作定居,)现在在网上都能查到他们的相关新闻信息。4、还有一本《青年学习手册》,类似于笔记本,上面爷爷写了笔记,但当中篇幅都较短。但爷爷的相关遗物后来都被奶奶按风俗烧掉了,实属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