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散文•
侗 乡 寻 年 味
•赵万新•
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中住的时间长了,年味也越来越淡了,每逢年关,心里总 觉得缺点什么。记得二十多年前,也就是八十年代的湖南小城,那时年味好“浓”,过年的气氛会一直延续到十五。各街道各单位各社区舞龙灯、耍狮子、放焰火、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特别是大年三十的爆竹一直响到天明。这种场面现已少见了,有些地方的年会多是大排档和小吃摊,少了活动,多了饮食,多了商业气息。
这不,虎年又近在眼前。说来也巧,我一个吕姓的律师朋友发来请柬,邀请我们赴贵州田坪侗乡风情园过大年。驱车进入田坪侗乡已是天黑,从黑漆漆的高速路下来看到风情园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透过街边的建筑,可以看见一座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的侗族塔楼高高耸立在广场中央,心里不免泛出过年的激动……没想到在千里之外的侗乡能重温这种失而复得的邂逅,除了意外,也倍感亲切。

除夕清晨,行走在静谧的街头,你可以从容地看到不少传统的塔式屋檐木结构的侗家楼房,在冬日朝阳的照射下,散发着暖洋洋的气息,似乎在轻声慢语地叙述着它们鲜为人知的故事。满眼是彩旗、大红福字、窗花、春联,就连我们入住宾馆的门上都贴有精致的福字,让你不得不感叹侗乡风情园的细腻与精美。
侗乡风情园不是很大,乡愁馆、侗绣馆、箫笛馆、湿地公园、山体公园等景观吸引着南来北往游客的眼球。侗族的建筑风格来自风雨桥的建筑灵感,桥是建在河流之上,而田坪侗乡风情园是把风雨楼建在广场上,古色古香的侗族塔式鼓楼,是园内的标志建筑。鼓楼造型美观,结构独特,不用一钉一铆,利用杠杆力学原理,凿榫衔接而成。因为上面都挂着一面鼓,古时候是传信报警的工具,所以叫鼓楼。它既是聚众议事的活动中心,也是群众休息娱乐的公共场所。四根主要支柱,和边上十二根柱子有着“四季发财,岁岁平安”的美好寓意。

街头巷尾一些醒目的地方,我们都看到2019年“美丽风情园·田坪过大年”的广告,从大年初一至初八春节文化系列活动安排的有条不紊,有极具侗乡特色的表演和传统民俗活动,让人有点小期待。当这一天到来,来自广东、重庆、江苏等地的游客们,与回乡游子、本地居民都往广场聚集,春节期间众多精彩活动陆续登场,歌舞、小戏、茶灯、踩铜鼓、耍狮舞龙,还有那天籁之音的"箫笛演奏"……表演场地已是水泄不通,二十几排凳子都坐满了人,许多人坐不上凳子就密密麻麻站在凳子后面,带孩子的家长们,只有全力以赴,把孩子举在头顶上。
天色渐晚,热闹仍在继续。广场中央几十张条桌拼成一个大大的四方形,各色侗族美食一一摆满长桌:腌鱼腌肉、土鸡土鸭、自制豆腐、新鲜蔬菜,或炒猪、羊、牛肉,或炒鸡、鸭、鹅蛋,或炒雀子肉和野麂子肉,以及甜米酒、糯米饭、糍粑、小米粑等。认识的、不认识的、或刚认识的人,大家如同一家人一般坐在一起。主人们端起盛满米酒的酒杯站起来,边唱侗歌边移动脚步围着长桌转,敬着每位游客。热情友好的气氛一下子被渲染开来,大家吃着喝着唱着笑着,享受侗餐的美味和侗乡人的热情!

长桌宴一结束,训练有素的园区工作人员将现场收拾干净。熊熊大火烧起来了,几百名演员和游客蜂拥而上,围着大火跳起舞来。也许我还没有感觉自己老了,居然有勇气挤了进去,与年轻人一起手拉着手围着火堆跳着舞步,一圈圈地跑,吼着叫着,唱着笑着。此刻,篝火点燃了我们的激情,欢声笑语伴随火苗一起跳动,我们沉浸在这欢乐的海洋中。
“哇—哇—太漂亮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抬起了头。随着一声声长啸,无数条斜斜的“长龙”飞上天空,又是一阵巨响,绽开的焰火像天女撒下的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嘭嘭嘭嘭” 一群烟花接二连三地往天上飞去,打破了往日宁静的夜空。望着五彩缤纷的烟花,感觉好像春天盛开的花儿在争奇斗艳。
我正傻呆呆地看着空中的烟花,恍惚间穿越到了数十年前:除夕夜,爸爸牵着我的小手,来到屋前的坪地,拿起一个小烟花,用火柴轻轻一划,“ 哧哧哧……”只见小烟花冒出了绿色的、红色的花,把它用力的甩起来,它竟像一个圆圆的大火球,围着你转。爸爸递给我一个“火箭炮”,把它点燃,“ 啪”的一声,只见那“火箭炮”像离弦的箭一样快速的冲向天空……
嘿,来田坪过大年,还真让我拾起儿时的那份记忆!
——原创作者:赵万新
作于:2022年新春

作 者 简 介
赵万新,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居住深圳市福田区益田村。
出版有《情怀与事业》、《丹霞峰的日出》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