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致恩师张瑞法
(代序言)
作者/刘志敏
(原创 乡土文学白杨礼赞
2022-02-08)
老树开花,壮心不已。
这是我看完张瑞法老师的《春风桃李花开时---我的人生故事》一稿时心中所产生的巨大震动。
张老师今年已逾八十四岁高龄,退休在家也已有二十多年了。这些年里,他一直和老伴住在洛阳市内的女儿家,和他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去年见到他时,他说儿女们想让他把过去的人生经历写一写。我非常赞同,一者老人过去经历丰富,有啥可写;再者老人现在身心俱佳,体力和脑力尚可,完全能够胜任这一工作。
辛丑年腊月二十三,已是北方的小年了,下午两点左右我接到了张老师的电话,他告诉我他写了一点东西,想让我帮修改一下并写个序言。不待多想,我满口应承了下来。
随即他的女儿慧丽妹通过微信发来了此书的电子稿。我急急打开,粗略浏览,心中遂产生了敬佩之意:首先,文稿内容丰富,材料翔实,篇幅较长,将近三百页;其次,文稿涉及广泛,条理有序,分门别类,包含了十多个方面的人和事。
待我心绪平静下来,我又为刚才的贸然答应而后悔。文字上的个别修改当然可以,但写序言真不是我的能力所及。我不曾为别人写过这样的文字,况张老师众学生中居我右者多矣!
既然答应下了这件事,我就把过去和张老师的交往以及对此书的几点感受,用简单的文字呈现出来,不辜负老师的托咐。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就读于当时的白杨乡蝎子山初中,当时张老师在这里当民办教师,教语文课。他教我的时间也只有一年。因我和他的小儿子智渊是同班同学,再加上张老师和我的父辈是同龄人且关系要好,所以在初中三年时间里,他经常关心我的学习,对我的成长影响颇深。
在我的印象中,张老师一直是个乐观豁达,从不向困难低头的人。我们上初中时,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变革所发生的不适也势必会影响到每一个字庭。那时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给各家各户,张老师忙完学校忙家里,可以说是分身乏术,身心疲惫。文稿中张老师写种烟的一幕让人读来不觉潸然泪下,劳动的艰辛,求人的艰难,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不读这些文字,不知道张老师过去所遇到的诸多窘境。可张老师从来都是把自己的快乐示于人们面前的,我认为是一个真正的乐天派。
展阅文稿,不少章节让人读出的是过去生活的艰辛,但让我感受到的是张老师的一颗感恩之心。从先人的漂泊迁徙到如今的安稳定居,从对爷奶父母的追念到现在的四世同堂,从致谢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到修订编纂家谱等等,洋溢在张老师心头的唯有感恩感激之情。
我觉得张老师最大的成功是在对子女的教育上面。综览古今,不少有作为的人物都得益于早期的家庭教育,他们的父辈都在教子方面付出了汗水和心血。这样的父亲,譬如曾国藩、梁启超、傅雷等。张老师虽然和这些名人无法比,但他确实在这方面尽到了一位父亲的责任。当年张老师送大儿智慧到宜阳体校打乒乓球一事就相当惊世骇俗。作为当时贫寒的农村家庭,张老师的这一做法的确既前卫又有眼光。可供儿子到县城上学,张老师那时可是吃了不少的苦头,这件事他在文中都有详细的记述。当然,智慧兄真的没有辜负父亲的殷殷期盼,走出学校,先从军后从政,干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同样的,张老师对另两个孩子——小儿智渊、女儿慧丽,在教育方面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两个孩子后来也都学有所成。在子女教育上,张老师既有眼光又执着坚定,在当时特定条件下,实在令人钦佩!
纵览张老师所续张氏家谱,令我唏嘘不已。这谱系犹如一棵大树,树干粗壮,枝繁叶茂,生命力旺盛。这棵大树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源自于赓续传承的好家风。续写家谱,头绪繁多,考证困难,劳动量大,张老师不辞辛苦,对于张氏家族来说,可谓功德无量!
阅读张老师的手稿,写他们夫妻生活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张老师饱蘸笔墨,倾其全部情感,写了梁家老人的通情达理,写了苏粉大娘的贤惠能干。从开始的相识到后来的相知,从结婚成家到养儿育女,从稼穑耕种到孝敬老人,您们仿佛在演绎着另一个版本的《朝阳沟》。只不过这出戏里的银环比拴保更精通农事罢了。回望张老师和大娘携手走过的大半生,您们经历的苦和难其实更多,甚或可以把您们击垮的事情也多有发生,但您们用不屈的信念,乐观的心态,携手相扶,走出了阴霾,走进了阳光。如今两位老人都年事已高。大娘年轻时是村子里的妇女大队长,共产党员,因为那时劳累过度,而今身体落下疾病。张老师每天全副身心照顾老伴的起居,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二老的晚年生活真的令人艳羡!
张老师的晚年生活多姿 多彩,读书练字,旅游出行,皆为所好。可他最大的爱好是关注公益事业,关注家乡的发展。在文中他有专门的章节,记述了为蝎子山村新农村建设进行宣传制作了大型专栏。
此文稿又犹如一部地方志,一幅风俗画,展现了蝎子山村及周围村庄的民风民俗,人情世故。它让我们这些后生晚辈们知道了当年奋斗的艰辛,进一步了解我们生活着的脚下的这片热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张老师没有用纯粹的书面语来行文,而是大量使用方言口语,避免了叙事的生硬,反倒使文字鲜活起来,读来亲切温暖,如沐春风一般。这里不援引事例佐证,文中运用的方言口语可以说俯拾皆是。
我以“桃李芬芳”为题,来呼应“春风桃李花开时”这一书名;言张老师醉心于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喻张老师乐观的精神,美好的情操,高尚的人格。
祝愿二老晚年生活幸福美满,踏出一路芬芳!
晚生志敏敬呈
壬寅年正月初七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