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洒热泪敬英雄
作者:陶华
自从看了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
知道了炸水门桥的郭荣熙老英雄
郭老英雄已经是98岁的高龄老人
试问98岁的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这就是说再加两岁就是100岁了
郭荣熙老英雄真的很了不起呀
身经百战身体依然如此健康
恐怕连养生专家都无法做到的事情
郭荣熙老英雄却实实在在出现在眼前
这是一个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
同时也参加过解放战争
然后又雄纠纠地跨过鸭绿江
参加了闻名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
他是爆破技术闻名的战斗英雄
可以说是一名战功赫赫的英雄
他是浙江绍兴诸暨枫桥阳春村人
其当时的职务是师作战科参谋
为了切断美军南撒的必经之路
志愿军部决定炸毁长津湖水门桥
说是桥其实是一座发电站
坝体的落差呢又非常的高
所以爆破的难度非常之大
爆破能手郭荣熙受名去执行炸桥任务
郭荣熙带了一个排的战士
扎了3个二三十斤重的炸药包就出发了
当时长津湖的气温已达零下四十度
他们将炸药放在公路与桥接合的地方
然后郭荣熙命令战士们后撒
自己断后拉响了炸药包发火管
由于又冷又饿行动迟缓撒退不及
爆炸飞行物击中左小腿严重受伤
左脚被扭转了一百八十度
只得被战士们抬着撒出了阵地
首次炸桥虽然成功了
但美军有很多架桥的先进装备
很快把炸毁的水门桥修好了
为了阻止美军撤退
志愿军不惜一切代价
又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炸桥
只要桥在
任务就还在
最让人泪崩的是
有的整排战士牺牲了
而死里逃生的郭荣熙
由于腿伤严重不得不送到国内治疗
在国内治疗了几个月后
毅然选择了第二次入朝参战
他说我死也要死在这个地方
为国而死不怕一切牺牲
有同样经历过长津湖战役
台州藉96岁志愿军老兵陈龙岗说
敌人不明白我们为啥不要命了
我们心里明白为的就是保家卫国
真实的战争远比电影更加残酷
是先辈们的誓死不退
换来了我们现在的一切
也让我们知道和平与幸福
这几个字重有千万斤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一晃眼几十年过去了
当年参战的老兵英雄不多了
作为新中国一代代的年轻人
应该以老英雄为学习的榜样
以强国强军为奋斗目标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书写人生
甘洒热泪敬英雄




































作者后记:
《英雄不会远去》作品在文学平台上发表后,立即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下面作者摘录几位读者的点评。
"陶华战友:我怀着祟敬的心情拜读了巜英雄不会远去》,文中的郭荣𤋮是抗美援朝的英雄;杨伯彦是国防施工中舍身救战友的英雄;章新月是军事训练中舍身取义,奋不顾身赴向𣊬间将要爆炸的手榴弹而光荣牺牲的英雄;他们是共和国不同时期的英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为国家的安全,为战友的安危,为人民的利益无私的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而光荣牺牲。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有他们我们的国家才强大,我们的军队才战无不胜,我们老百姓才放心安宁的过日子。"这是一位山东平度籍的老兵马福堂写的留言。
"陶华,《英雄没有远去》这篇文章,我连续读了三遍,心里有一种很久没有过的激动。感谢你把身边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展现在大家面前。中华民族英雄辈出,尤其是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国家需要英雄,人民需要英雄,英雄不会远去,英雄也不能远去。"这是浙江浦江籍老兵潘怡明写的留言,是一个曾经参加过自卫反击战,在前线又坚守了十年,从战士提升到副连长,可谓是身边真正的英雄。
"陶华老师的《英雄没有远去》,祭奠了彼时舟嵊要塞三位战友的英勇事迹,阅后心情无比沉重。他们的名字如同历史天空闪烁的星辰,无言而震撼,诉说着当年气壮山河的英勇史诗。奋不顾身,英勇顽强,慷慨奉献,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和惊人壮举诠释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时代之问。 为文章点赞!"这是原舟嵊新闻老兵网名壹品天堂的留言。
"传诵英雄,赞美英雄,学习英雄,这是新时期强军强国之需要。点赞佳作!"这是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杨保权副主任阅读文章后的点评。
"陶华 好!拜读了你的大作,文中诸暨几位英雄的事迹感人至深,令我敬佩不已!诸暨人硬气,杭州革命烈士陵园中诸暨籍的烈士数量应是数一数二的。你为诸暨宣传烈士,歌咏烈士,我们每个诸暨人都为你点赞,谢谢你![抱拳][抱拳][握手]"这是一个诸暨藉网名叫"天行健"读者写的留言。
《英雄不会远去》文章留言的读者点评很多,限于篇幅不一一介绍了,谢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
作者:陶华写于2022年2月8日深夜3点,继《英雄不会远去》文章后,新近又创作了《甘洒热泪敬英雄》一文,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关爱我们身边的英雄,用我们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热泪敬仰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还是那句话,国家强大需要英雄,国防强盛同样重要英雄,国家和平也需要英雄。一句话,英雄永远不会远去!

作者风采:陶华,浙江杭州人,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后进入宁波市中医院骨科进修。七十年代初携笔从戎,走进海岛军营,先后多次参加了师宣传科报道业务学习,开始爱上了写作,先后在《人民前线报》、《浙江日报》、《浙江广播电台》、《中国农村信息报》、《宁波日报》、《舟山日报》、《舟山人民广播电台》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百余篇。《碧海金沙掏蛤记》获全省十七报一刊散文大赛优秀奖。《哑弹发生以后》获中国人民解放军37502部队首届"八一杯"文学作品征文大赛二等奖。《海岛军营的故事》获中共舟山市委宣传部、中国人民解放军舟山警备区政治部、舟山日报社联合举办的纪念舟山群岛解放60周年征文大赛三等奖,多篇文章入选巜文化地图看浙江》,《故乡的稻香节》一文被《浙江日报》转载,个人先后被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2016年被小岛上的镇政府授予特殊贡献奖称号,颁发了证书和奖杯。
1999年5月加入舟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著有《桃花岛传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走进桃花岛》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参与策划邀请部分作家协同完成了《桃花墨痕觅安期》编写出版。先后在《中国旅游文学》、《东海文学》、《海阔天空》、《品读春秋》、《文学百花苑》、巜行苇春秋》、《今日作家》、《作家世界》、《军旅红色文学》、《媒体联盟特别报道》、《上海诗刊》、《深圳诗选》、《散文》、巜诗歌》等文学平台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军旅纪实文学作品数百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