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是依法治教的基础,是教育思想的引领,是公平教育的保障,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教育法规。学习教育法则是教师丰富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了解教育体系的前提,是遵守教育法规、立德树人、为人师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制度规范。
2021年4月29日新修订的教育法是一剂振奋剂,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增添了新鲜血液;是明亮的灯塔,为新时代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通过学习,我深入明白了新修订的教育法贯彻落实了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育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了教育基本法律制度,丰富了教育指导思想,新增了相关发展教育重要意义的内容。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增德智体美劳中“劳”的发展要求。在继承和弘扬文化上新增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维护教育公平公正上,坚决依法打击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冒名顶替入学行为,依法完善考试招生制度,加大对违法违纪的处理力度,对保障教育公平、人民群众教育合法权益进行了维护。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系民生,是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做好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学校一直以来不懈努力的动力,是教育工作者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在学校迅速掀起了弘扬师德之美,争做仁爱之师的热潮,营造了爱岗敬业、敢为人先、廉洁自律的良好师德氛围,涌现出了一大批平凡工作中动人的师德事迹,让我们看到了无私奉献的坚守、春风化雨的师爱,“只愿一生育桃李,不问辛苦为谁忙”的红烛精神。
学习新教育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教育发展的行动指南,是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保证。新教育法修订强调“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作为学校,要加快构建党的领导,坚持为党育人;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学习党史,学习在党的领导下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从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取思想之光、精神之源、力量之泉,带领学生重温党的光辉历史,铭记革命先烈用生命与鲜血谱写的壮丽凯歌,铭记中国共产党用奋斗与拼搏书写的宏伟篇章,让学生从小知党恩,永远跟党走,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坚持党的领导,是思想之觉悟、核心之意识、决策之导向。有了方向,教育就有了乘风破浪的舵把、搏击长空的羽翼。要想实现教育的进步,还需要文化的传承。文化是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进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了民族文明、民族风俗、民族精神,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可以把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主题班会、家庭教育中,利用传统节日举行活动,建立家校的纽带,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传统文化,传承节日习俗,传承中华美德。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推动和发展。新增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是拓宽了文化传承的范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部鲜活的教材,生动地为我们讲诉了伟大的历史故事、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平凡坚守的理想故事、英雄模范的奋斗故事,这些故事有的万马奔腾气势雄浑,有的硝烟弥漫前仆后继,有的为国为民无私奉献,有的榜样引领感人肺腑。新增继承和弘扬的这些文化无疑为教育补充了新的能量,让学生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英雄人物,吸收宝贵经验,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存高远、努力进取,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抱负、奋发向上的阳光少年。
建党一百周年,全国上下掀起了“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热潮。在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我们学校以党的一百华诞为契机,通过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班会、手抄报展示、观看红色影片,党的故事我来讲、传承百年精神、争做时代新人演讲”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延续红色文化。通过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让学生聆听先烈们为革命为民族解放献身的感人事迹,牢记革命先烈不怕牺牲、英雄无畏的革命气概,重温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通过观看红色影片,师生同温革命峥嵘岁月,让学生真实感受炮火的洗礼、大义凛然的就义、热血沸腾的胜利,被跌宕起伏的故事所感染,被钢铁般的意志所折服,让革命文化、爱国心、强国志在校园涌动。学生们争做革命文化的传承者,用墨润英雄,用笔写英雄,用情赞英雄,用声讲英雄,表达了对党的敬意,抒发了对党的热爱,展现了新时代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让革命文化薪火相传,为学生成长为自立自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想深入学生心中,不仅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还需要让这些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
优秀的文化具有优良性、成果性、可继承性,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去学习去继承。然而教育所做的不只是弘扬和传承,还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才能永葆教育的青春。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而新时代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只有不断革新,才能全面提升素质教育,让教育更有活力,更欣欣向荣。新修订的教育法把教育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师通过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创新课堂,让学生体验崭新的育人模式,从而在学习中不断改变自己,创新自己,让自己适应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是体现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新修订的教育法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为新时代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劳动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卢梭曾经说“劳动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高尔基曾说“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马克思也曾说“劳动创造世界。”古人认为民以食为天,民生在勤,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耕读传家成为劳动人民的美德,成为教育子女的规范,成为世代相传的良好家风。
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离人们渐行渐远,物质的富足让部分孩子过着小皇帝小公主的安逸生活,动手能力变得越来越差,甚至在饭桌上出现了浪费,不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让劳动偏离了人们的视线,让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不再成为风尚。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劳动教育显得尤为的重要。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如果说德育是良好的修养,智育是知识的智慧,美育是艺术的追求,体育是强健的体魄,劳育则是磨炼的意志,勤奋的创造。用汗水浇灌梦想,用双手创造美好,把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相融合是培养学生品格,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精神的有效途径,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样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作为教师,要想让劳动教育走进学生心中,就要让劳动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实践活动,大到拼搏铸就辉煌,奋斗成就理想,小到吃饭穿衣。我们可以通过远足研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光盘行动、伸伸手弯弯腰志愿者等活动来培养学生劳动的热情、坚韧的性格,让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让劳动教育真正渗透到每一个家庭。
要想让社会进步,就需要保障人才的输入。维护教育公平是培养人才的根本保障。前些年,我们在电视上、手机上看到有些考上大学的孩子因为被冒名顶替而失去了深造学习的机会,让真正的人才资源流失,让群众为受害者愤愤不平。之所以这样的事情会发生,是因为处罚力度不够,让有些人抱有侥幸心理,滥用职权,造成接受教育的不公平。今年新修订的教育法加大了对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冒名顶替行为的打击,对妨碍教育公平的行为一查到底,依法处理,追究法律责任。这样的修订是民心所向,维护了教育的公平,保障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营造了公平和谐教育的环境。
这次新修订的教育法对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作为一名基层小学教师,我要继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悟新教育法的内涵,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公平正义,将发展教育、文化教育、劳动教育与教学实践、学校活动相结合,力争让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让新教育法能在校园落地生花。让我们一起学习新教育法,谱写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