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董素印简介:
江苏省射阳县政务办董素印,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某市级网站特约编辑,从事新闻宣传、党委秘书、新闻采编、党史研究、政务服务等工作三十多年,100多万字新闻、文学作品被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各级媒体采用,获评首届鹤乡文化英才,入选《中华文化人才库》。

“老抠所长”的打卡地
作者 / 董素印(江苏射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虽然改革开放全面推开,物质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社会总体还处于温饱型向小康生活过渡阶段,厉行节约蔚然成风,机关单位更是大力提倡过紧日子,从节约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抓起,坚决杜绝浪费现象发生。
那时我在乡镇政府工作。作为众人羡慕的乡镇机关,更是从严抓起,以身作则,带头节俭,崇尚节约。
节约首先得有人把关。记得当时的乡财政所长是位副团级转业军人,财务管理水平极高,原则性极强,是财务把关的一把好手,在日常批核中把关极其严格,可以说百密无一疏。据说有一次新到任的乡长为了检验他的财务管理能力,在填报旅差表时,有意识地多填了一元钱,被他毫不留情当场核销,并当面告诫下不为例。可想而知,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就这样针尖削铁, 全乡财政形势全县领先;因此,他年年成为先进工作者,“老抠所长”的雅号也随之成了他的代名词。
“老抠所长”并非徒有虚名。为了抓好节约管理,他每天都要在机关大院内查巡好多遍,哪里的水龙头没关好还在滴水,能被他及时扭上;哪个工作人员宿舍的灯长时间亮着,他要弄清原委加以干涉。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天天如此。大院内有几个水龙头,哪几个宿舍有长明灯;都十点了,老张老李应该还在下棋,老王老顾他们应该还在宿舍抽烟闲聊吧;都十点半了,小张、小王恐怕还在看小说写材料,等等,等等,他坐在家里都能说得清清楚楚,八九不离十。对于这些管理中的“老大难”,他决不放过,规定晚上九点半的熄灯时间一过,他立马开始巡查,不厌其烦,无特殊情况,直到看着你熄灯为止,他才肯到下一个点位巡查,常常查到十一点左右才能回家属区休息。
当时,作为党委通讯报道员的我,也成为“老抠所长”的重点关照对象之一。那时所谓的通讯报道员,名义上是专职的,实质上就是个文字“勤杂员”,除了搞好新闻宣传外,领导讲话、调研报告、会议发言、各种申请,等等的一应大小文字事务应接不睱,都有可能让你随时“接单”。为了按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各种工作任务,正常情况下白天随领导或部门人员一起下村采访取材,晚上回宿舍撰写稿件和材料;那时乡里没有电脑,只有一台铅字打字机,专门为领导打印材料的,给领导写材料还好,写好了交给打字人员打印;发给新闻单位的稿件是不让打印的, 稿件写好后,都要在“十格纸”下面垫上复写纸, 自己再用圆珠笔一笔一画地复印,那时允许一稿多投,如果要投寄十家新闻单位就复印十份稿件;为了确保自己辛辛苦苦写出的稿件尽可能被采用,就像刻钢板一样一笔一画书写十分认真,好让新闻编辑一眼就能看中自己的稿件。
撰写和复印稿件是很费时的,为了保证新闻的时效性,采访得到的新闻素材一刻也不能耽误,常常是挑灯夜战,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在机关工作人员中,我算得上是个“夜猫子”和“用电大户”;因此,我的宿舍(办公室与宿舍合在一起的)自然也成了“老抠所长”的打卡地,每晚十点左右准时到达巡查。记得刚开始的一天晚上,我正聚精会神地伏案写稿,大约十点钟多一点点,突然办公室玻璃窗响起了敲击声,抬头一看,是财政所老所长,我连忙起身开门,“老抠所长”一脚踏进门,便问:小董啊,都十点啦还不休息?说话间已走近了我的办公桌,看到我桌上正在写的材料,才没说什么,随身告退,临出门拽下一句话:早点休息吧,电费很贵的!怯怯的我很想上前向他解释一下报社与我约稿不容耽误等等理由,但他已为我关上门离开了。
虽然不容解释,但看得出“老抠所长”还是“抠”在了底子上。在以后的巡查中,尽管天天如约而至,有时伏在我办公室窗户玻璃上窥视一眼,便不动声色悄悄离开;有时我也请他到办公室小坐,聊聊相关事宜;但他从不再提及电费很贵的话题,只是对我源源不断取得的宣传成果大加赞赏,鼓励我再接再厉多写稿、写好稿。
“老抠所长”的如此大气,完全出乎我的想象。我想,这应该是他掂出了付出很贵电费后得到丰厚回报的分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