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访古
文/侯万福
从石家庄市区出发,沿307国道西驰,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井陉了。
井陉地处太行山东麓,是一个很有历史年代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在原始社会末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了。
井陉,以地形得名。陉,即山口。太行山有八陉,井陉是“太行八陉之第五陉”。自古,井陉就是北方重要的交通要道。
走近井陉,方可见到一批名副其实的古迹。在这山里,张扬着一种雄壮而又古老的历史意义。有不少历史学者,对这个古老的地方,有着研究和遥望。
研究不仅仅限于历史学、考古学。近年来,文化旅游的学术研究也在不断的推进。
井陉有古村、古屋、古树,更有让世人惊叹的“秦皇古驿道”。
这条古驿道,横贯井陉中部,东接鹿泉土门关,西与山西平定固关连接。
我们进入井陉古驿道,便可见到,这里的路是古老的,村落、石屋、驿站是古老的。这里的历史很悠久,只能用古老来说明了。
翻开典籍,公元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统一大业,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政令。命齐、楚、燕、韩、赵、魏、秦,在原有车道的基础上,开辟以咸阳为中心的标准化驿道,实行同轨制。用现在的话,就是统一的标准化轨道。由此可见,标准化在很古老的时候就存在了。
现在留存下来的古驿道车辙遗迹,就是那个年代“车同轨”的实物见证。
井陉现存的历史遗迹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古老,就是白石岭驿站—古关隘东天门、“背水一战”古战场、“立鄙守路”的石屋和散落在崇山之中的古村落。
现存的这条古驿道遗迹,看上去并不宽,有二里多长的样子。山石历经千年的车马踩踏,磨的光滑。石头上一道一道的车辙印痕,清晰可见。
在东天门门洞的路面上,有条车轮间距同一,深有近尺的车辙印迹。看了真让人感慨万分。
《史记》所载:“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这深深的车辙印记,就是著名的井陉之道。
走进城门门洞,望着这条深深的车辙印迹,更让人浮想联翩。
两千多年前,在这大山深处,还有着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扬鞭催马的景象。一天一日,年复一年,路面上碾压出了这样的沟槽来。
那时的社会是什么模样?面前的这条深深的车辙记录着……
站在这里,我不由得又联想到了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泰山顶上丞相李斯书写的“秦始皇功德碑”小篆石刻,还有秦皇岛上的山海关和老龙头。深幽古道依然在,只是不见秦始皇。秦始皇在历史上统一了中国,这个重要的历史贡献是彪炳史册的。
我们又向上走去,北侧有一座石劵窑洞,门楣上刻有“立鄙守路”。此语出自《国语•周语》:“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鄙,距国都五百里”,就是偏远驿站的意思。
这座石屋驿站,历经沧桑,为古代官员过往休息,邮差转送信件,护路工补充给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历史性的文化现象,只能从古老中去找寻答案。
从古老中走来的历史,总有古老的可贵,值得后人珍惜。
古老的地方就有着古老。质朴的地方就有着质朴。古老与质朴都存在着历史的原色。
写在壬寅年正月初八日

作者简介:侯万福,笔名夏厦,沙丁,1953年10月生,河北怀来县人。教授,教学名师。曾任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人文法律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引》《哲学新视野》《分析与综合探微》《毛泽东的认识论》《大学生书法教程》等多部(篇)著作,文章。退休后,任河北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河北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火巷口印记》《老龙潭情怀》《回望古城宣化》《微山湖上》等80余篇散文。并著有《抱朴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