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源院”探究
李蒙惠
路入藤萝十里馀,
松窗潇洒竹房虚。
燕巢新旧金人殿,
虫网纵横贝叶书。
当昼风雷生洞穴,
欲斋猿鸟下庭除。
昔年曾此题诗句,
犹拂流尘认鲁鱼。
这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杨亿写的一首诗。诗的题目叫《留题南源院》。
许多人认为此诗是写于江西宜春的南源广利寺。其实,这应该是杨亿在任处州太守期间写丽水的一首诗。
杨亿于北宋咸平元年(998)九月“受召知括苍郡”①,但真正到达处州的时间是999年的正月。这一年杨亿刚满26岁。
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据说他7岁就会作诗,十一岁时,宋太宗闻其名,令地方官去试其文才,于是被甄送到朝廷,试诗赋,下笔立成。宋太宗大为赞赏,即授他为秘书省正字(负责掌管经籍图书、实录国史等)。淳化三年(992),年方十八的杨亿就被赐进士及第。后来又为宋真宗所看重,先是应其归乡请求,委任为处州(今浙江丽水,与浦城毗邻)知州,后在朝中任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参与《太宗实录》、《册府元龟》的编修,还曾主持天禧元年(1019)的科举考试。官至工部侍郎。
杨亿主要以文才称雄当时。《宋史.杨亿传》说他“天性颕悟,自幼及终,不离翰墨。文格雄徤,才思敏捷,略不凝滞,对客谈笑,挥翰不辍。精密有规裁,善细字起草,一幅数千言,不加点窜,当时学者,翕然宗之。”在诗歌创作上,师法唐代李商隐、唐彦谦等人“富于才调,兼及雅丽,包蕴密致,演绎平畅”的诗风,创立了影响一代文人的新体“西昆体”。著作有《括苍》、《武夷》等一百九十四卷(今仅存《武夷新集》二十卷,其他多佚)。
杨亿在处州任知州时,州治设在小括苍山(今万象山西边),杨亿在州治边建造了供休憩和会客用的“郡斋”,并在郡斋西边建造了“西亭”、“凝香阁”等建筑。公事之余,杨亿便在这些地方流连赋诗。在任处州知州的三年期间,杨亿写了许多诗歌,以记载自己的所历所感。《全宋诗》中有迹可寻的就有三十余首。我们认为《留题南源院》非写江西宜春而是写于丽水,理由有三:
其一、江西宜春的南源广利禅寺(简称 “广利寺”)原建在南源村的南华山上,因此亦叫南华寺。寺院当时规模宏大,环境相当优美。这些从佛教典籍和前人的诗句中得以体现。 如袁州南源行修慧观禅师形容:“几处峰峦猿鸟叫,一带平川游子迷。古洞有龙吟不出,岩前木马喊无形”(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六)。可见香火鼎盛。宜春南泉禅宗自马祖道一之后,衍生出五家七宗,拥有信徒几百万,遍布世界各地。历代主持南源广利寺的名僧有道明禅师、楚圆禅师等大师。可以说,南源广利寺不仅对宜春禅宗文化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而且对世界佛教文化的发展亦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样一个建造在“一带平川”上的规模宏大的寺庙,与诗中所描绘的深山野岭、凄冷败落的景象是完全不相符的。
史料中关于杨亿与宜春南源广利寺的由缘是,杨亿曾致书宜春太守黄宗旦,让他邀请楚圆禅师出世说法,于是太守便请楚圆禅师住持南源。楚圆禅师从1022年-1024年住持广利寺三年,这期间弟子方会不离左右。方会为江西宜春市彬江镇南源人氏,后来成为名扬天下的杨歧宗祖师方会禅师。这时的南源广利寺是最有可能吸引杨亿去游赏的,但与杨诗内容显然大相庭径。
其二,丽水莲都区境内的仙渡乡南源村,是位于梅田古道上的一个古村落,它北经滴水岩、吴岭,连冯公岭(木合岭),南通皂树、岭头梅田、太平至处州城(丽水县城)。杨亿守括三年,来回经过,在此留题,当在情理之中。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里山岭绵延,松竹叠翠,通京古道依山盘绕,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梵瑜伽蓝时见于山间道旁,香火盛衰常常随岁月而变迁……这样的环境方貌与杨亿诗中的描摹极为吻合。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解读杨亿的这首《留题南源院》:
“路入藤萝十里馀,松窗潇洒竹房虚。”作者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偏僻的深山,山路上长满了藤萝,说明已经许久鲜有人迹了。寺庙的四周满是松竹,而寺庙里却空无一人。我们再看下面:“燕巢新旧金人殿,虫网纵横贝叶书。当昼风雷生洞穴,欲斋猿鸟下庭除。” 寺庙败落荒无人烟,唯有燕子每年在此更替筑巢(金人殿即佛殿,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角落里布满了蜘蛛网,就像纵横散落的贝叶书一样;隐隐风雷声似乎从周围的山洞里传来,让人顿生凉意;厅堂与台阶上,常常有觅食的猴子和山鸟……这是一幅多么荒凉的画面啊!最后一联尤其值得我们注意:“昔年曾此题诗句,犹拂流尘认鲁鱼。”作者告诉我们,数年前他曾经在这里墙壁上题过诗句,时过境迁,而今断垣旧壁上拂拭去雨水流泥的漫漶,依稀还能辨认得出当时的字迹来。我们知道,三年前杨亿来处州就任太守的时候,应曾经过这里,作为一个诗才横溢而又热衷于佛学的新任地方官在辖地一个古道旁的寺院里即兴题诗,那是自然不过的事。如今卸任返程回京再次路过这里,却见人空寺残,诗墙尘罩,能不感慨万端,再次挥毫留题么?
在杨亿任处州太守期间写的诗中,有不少流露出作者思维与行为轨迹的句子:杨亿进入处州时起初走的是桃花岭:“征途沿木合,官舍类楼居”(《次韵和系郡斋书事之什》)。木合岭即冯公岭,又叫桃花岭。他过了桃花岭后,便向滴水岩、南源方向,沿梅田古道而行了。这是因为桃花岭古道丽水路段当时村舍稀少,甚为荒凉,故尚未成孔道。桃花岭古道正式辟为车马官道乃在明清以后。杨亿好佛教禅学,每留心释典禅观之学。他在长达数月之久的赴任途中,一路求仙问佛,从不错过山僧寺院:“迹寄浮屠教,心将汗漫游…秘决神仙授,灵苗洞壑求”(《送观道人归故》);“曹溪嫡嗣多参见,碧落仙乡遍往还”(《送僧归越》)。或许是他在吴岭“类楼居”的驿舍投宿时探听到了十里路外的南源有一座大寺院,便急于造访了。他在行程数月的上任路上,虽然是“一路雪寒多挟纩,几程山险欲摧轮”,但却依然“寻僧不厌携筇远”(《 次韵和十六兄先辈见寄》),为的是“僧舍问真如”(《初至郡斋书事》)。他平时总爱“久持梵行称居士”(《次韵和李光丞见惠长絛之什》),即便在处州掌政之时,去看望离职同僚,也自称是“须作文殊问疾行”(《 丽水甄殿丞移疾请告》)。“文殊问疾”的典出自《维摩诘所说经》之《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讲的是佛要文殊师利菩萨代表他去探视维摩居士的故事。由此可见,杨亿的佛教造诣是颇深的。
现在的问题是,在南源村到底有没有一座吸引杨亿前去探访的古寺院呢?
带着这个问题,前不久,笔者专程去仙渡南源村作了一次察访。
据村里老人讲,南源村早年确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大寺庙。离南源村约三里的皂树村后面有一座案头山,山上有一条通京古道。那里有一个叫“蛤蟆垟”的地方,从前曾经有过一座大寺庙。当年香火最旺的时候,和尚就有一百多人。丽水城里太保庙那口有名的大钟,原先就是挂在这庙里的。笔者纳闷,南源的古庙怎么会在皂树村呢?村人解释说,皂树村后面那片山,历来是归属南源村管辖的,故那寺院也叫南源寺院。
笔者来到皂树村,向村人打听“蛤蟆垟”的路径,村人们指点着不远处那座怪石嶙峋的高高山崖说,那里就是。听说笔者是来寻找古庙遗址的,村人们很自豪地告诉说,去年省里的一位大学教授都来过,电视台还跟随过来拍了电视。笔者问,这庙叫什么名称?一位老者说,早年先叫“金圣宫”。
在去“金圣宫”的山脚,笔者遇到一位挑着担子的老农,向他问询上山的道路,老人给笔者作了指点,并说:“那可是通京大道呢!”
到了山上,笔者果然发现有几处级级相连如梯田般的平地,地上长满了青草,成了一片片草甸。最高处一块坪地面积最大,足足有好几亩。掰开坪地边缘的竹木杂草,可以看到砌得非常精致的墙基。此外,还有一些平整的大石块砌成的残垣,孤零地亘立在静静的大山中。看来,这里就是南源古寺的遗址了。
笔者沿着这古庙遗址走了一圈,觉着这儿确实曾经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寺庙。只是随着岁月风雨的沧桑变迁,一切都沉寂在了空山老树中。唯有那些苍古的墙基与索寞的石级,默默地述说着当年古道的繁闹与寺庙的鼎盛。
听南源村的人们说,这个山坳原来是一块风水宝地,长有许多古树名木,还有几株石笋,风景非常优美。可惜长年失管,庙宇败落,后来一些村民建房,炸石砍木,把这些都破坏了。现在还能看到的,只是眼前山崖上的一排黑黝黝的怪石,远远看去,就像几只巨蛙,静静地趴在崖上,估计这就是“蛤蟆垟”名称的来历吧。
笔者怀着感慨的心情,沿着那条“通京古道”下山。古道路面当中砌着大块的石块,大石块两边铺以鹅卵石,这样结构的路,说明当年是一条官道。从被磨光滑了的石头来看,这古道经过的人当不会少,且已有些岁月了。只是修建了公路之后,这山道便少有人走,渐渐被荒草侵湮了。
通过这次实地考证,笔者更加坚定的相信,杨亿写的那首《留题南源院》的诗无疑就是这位北宋文人当年留在括苍古道上的一个历史印迹。
【注释】
①杨亿《武夷新集原序》。
②流尘:飞扬的尘土或岁月的尘土。 三国.魏的曹植在《仲雍哀辞》中有“流尘飘荡魂安归。”的句子;明.高明在《琵琶记·临妆感叹》中也有:“一旦远别离,镜匣掩青光,流尘暗绮疏,青苔生洞房。”的描述。此处似应具体的指墙壁上的雨泥流痕与积尘。
③挟纩:披着绵衣。亦以喻受人抚慰而感到温暖。此处取前义。
作者简介:
李蒙惠,浙江省丽水市人。当过知青,干过演员,误入小城文化圈,庸碌无成,直至从文联退休。雅爱山水,喜欢摄影,偶玩诗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