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除夕在人们的殷殷期盼中,款款而来。
除夕,是华夏庄子年俗文化的重头戏。除夕守岁,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
皖北庄子老家漆园的守岁,与我国大多数地方的风俗基本相同,同时又有着鲜明、浓郁的庄子地区特色和乡村文化色彩。
除夕,是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副春联说的就是除夕。在除夕夜,很多人会通宵等待新一年的到来。

记得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农村除夕,家里的年夜饭也就三四个菜,父母精打细算,保证年夜饭有两个硬菜、一个海鲜。小草鸡炖宽粉条、酱油小葱拌豆腐、五花肉炒竹笋、红烧鱼等,是我家除夕夜的主打,每一道菜都被赋予一定的含义:竹笋代表幸福日子节节高;豆腐“兜福”;红烧鱼寓意年年有余,吃鱼还有一层“醒醒”的意思,寓意健康不得病;粉条寓意顺顺溜溜;年夜饭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饺子形状像元宝,一盘盘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
水果是奢侈品。除了小国光苹果,在村里几乎看不到别的水果。进入腊月,再穷的人家也要到集市上买几个小国光,除夕夜摆供后,年夜饭桌上切块分享。小国光个头本来就小,大队果园把标准尺寸的果送到县果品公司,剩下牛眼大的苹果到集市上卖。有一年,我母亲买了一斤苹果,个个像乒乓球大小,为的就是过年有个彩头,平平安安。

年夜饭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了饺子,急着到大街小巷燃放爆竹,比试比试谁的爆竹响。我和弟弟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零碎鞭炮,去大门口逐枚燃放。
爆竹放完,等待我们的是一个通宵的不眠,也叫“熬年”。那时,小孩扛不住困,一会儿就打起瞌睡。大人们赶紧提醒,别睡觉,一会儿发压岁钱。
有时候实在熬不住了,就用凉水洗把脸提提神。有一次,我看妹弟坚持不住了,我拿一块冰凌顺着他脖颈放进去,他打了一个颤栗,立马精神起来。但一会儿又开始犯迷糊。这时,父母终于拿出“杀手锏”——压岁钱。看到币面印着拖拉机手图案的纸币,大家顿时来了精神,兴奋劲儿不亚于现在看到股票飘红。
守岁到十二点整的时候,家家户户开始放鞭炮庆祝。“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彻天空,夜晚的村子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长大后我才得知,除夕夜守岁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县志》中有明确记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守岁的习俗,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年的美好希冀。
年年除夕,又到除夕,愿人们岁岁平安,生活蒸蒸日上。编辑/文字(王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