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神韵之风工作室
《白露》文本中的文化因素
文/李悦岭
现代诗除了要求有意境,却非常讲究技巧,有些句子不能为了精炼而失去了情感的真挚、文化的属性,这对于新诗探索或发展是一道要迈过去的坎。文化入诗,是个不错的选择,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相应地拓展了诗人的心境,避免单一的意象和纯粹的语言流露浅显直白。在新诗探索道路上,一些诗人已经走在了时代前沿。香港诗人秀实写的《白露》就不凡,着眼点不在白露节气这个意象,而是剖析事物的核心,真实再现诗人的内心世界。“真实的事物都很脆弱。明天白露降临/经霜后所有的都逐次暴露了它们的谎言与伪善”。点题准确,“白露”表面掩盖的灰色基调“谎言与为善”与传统意境中的美形成强烈的反差,启示性进入“觉醒”阶段,彰显文人气节,使读者不得不摘下有色眼镜,重新审视曾经经历过的历史。
诗人秀实对“白露”有深刻地哲学解读和体悟。“白露”是意识的呈现,也是诗人认识世界的切入点,“白拒绝色彩/露为呈现”。在诗人的解读中,“白露”没有了常识性节气意象的特征,却有人文精神的深邃。透过诗人的眼睛,读者看到了“时间瞒骗”过后,留给世界的诘问是那么的直接,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诗人的宴会熙熙攘攘,来者皆为名利”。透过现象看本质,诗人看到的世界是“愉快而充实”的表象下面充斥着“来者皆为名利”的世俗虚伪。
抛却直观的意象特征,不言而喻,“白露”是诗言志思想的体现,是精神映射到诗人身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诗人从虚华的“灯火阑珊处”抽身而退,“把时间的面具卸下”,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铮铮铁骨,高大挺拔的形象,瞬间脱颖而出。“让我看到回廊曲径后的那个背影,仍立在风中”。诗人自省的、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毅然矗立在苍茫的时空。
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意志,回归到诗人本身,完成了最具时代意义的文化象征。文化的润泽,赋予文本新的内涵,“信仰一个无人晓得的/传说。守候是一种魔力”,《白露》唤醒的不是意向,而是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广泛关注。
秀实,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诗学顧問,香港诗歌协会会长,《圆桌诗刊》主编。着有诗集《台北翅膀》《像猫一样孤寂》,散文集《九个城塔》,小说集《某个休斯敦女子》,评论集《散文诗的蛹与蝶》《为诗一辩》等。并编有《灯火隔河守望——深港诗选》《风过松涛与麦浪——台港爱情诗精粹》等诗歌选本。於詩生活網站poemlife.com開設有詩歌專欄〝空洞盒子〞。
李悦岭:山东日照人。诗人李、学者。主要从事《金瓶梅》作者及文本研究,曾应邀参加2015年第十一届徐州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
陳如琴(香港),筆名,綠意盎然,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國際當代華文詩歌研究會副秘書長,香港詩人聯盟永久會員,短詩原創聯盟副會長,《短詩縱橫》電子期刊總編, 馭風者詩社執行社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