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观千秋岁赏析
李蒙惠
柳边沙外,城郭轻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鸳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
这是秦观在处州写的一首名词——《千秋岁》,数百年来为人称道。
秦观(1049—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是北宋晚期一位才华横溢却又毕生坎坷的著名词人。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有着深厚的师友之谊。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党争激烈,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哲宗后期新党重新掌权,秦观因为苏轼的关系。也受到排斥,一再贬官。终生郁郁不得志。据史载:“绍圣初,坐党籍……贬监处州酒税。使者承风望旨,候伺过失,既而无所得,则以谒告写佛书为罪削秩徙郴州……又徙雷州,徽宗立,放还,至藤州卒,终年52岁。”由此可见,秦观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险恶的社会环境里沦落漂离,直至谪死南荒。
秦观在处州生活了近三年,这首《千秋岁》就是在这个时期所写的。
这是一首伤感身世之作:丽春时节,词人独自徜徉瓯江之滨, 柳下观花,沙边听鸟,仰望碧穹遥天,勾起了无限的羁旅愁思。对丽景,思往事,忆旧友,怜己身,愁肠百转,感慨万千!此词写得哀怨委婉,情景交融,正可谓“辞情相称”,读来真切感人。
上片以景入情:丽阳春暖,漫步在城郭外的瓯江边,平沙细柳,花影莺声,一派撩人的春光。“柳边沙外,城郭轻寒退”,“轻寒”者,春寒也,料峭的春寒已经消退,正是鸟语花香的踏青良辰,可是词人所感受到的却是“花影乱,莺声碎”。用“乱”与“碎”来形容花鸟,从中可见词人心境之凄凉与落寞。

秦观是北宋词坛的婉约派代表,曾写过不少“莺花”词:“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气如长虹”(《望海潮.星分牛斗》):“乱花丛里曾携手,穷艳景,迷欢赏”(《鼓笛慢》)。然而,往昔艳丽可人的花影莺声,如今却引起了他无限的惆怅与感慨:“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由于羁旅漂泊,已经很久没有与友人们举杯引盏了,离愁别恨伤心骨,人也因此日渐消瘦。往日的诗朋酒友在哪里呢?暮色苍茫中的碧云遥天,更牵动了词人迢迢的思念。“碧云”是宋代词人常用来寄托离情别绪的象征,如:“去年双燕时,还是碧云千里,锦书迟”(晏几道《虞美人.湿线笺纸回纹字》);“锦书断,暮云凝碧,想别来,好景良时,也应相忆”(柳永《两同心.竦竦东风》)。“碧云暮合空相对”,一个“空”字,道尽了词人怅惘若失的心绪。
转片以事述怀:词人先回忆了昔日的京华盛事,一唱三叹,哀怨自怜。然后由远及近,把视觉焦点拉回到眼前的春景中来,借伤春而抒发出对身世命运的无比愁怨。
作者曾是太博士(国立大学教官)兼国史院编修官,身居馆阁,冠盖云集,而且由于他的才气颇受到宋哲宗的器重,“上日有砚墨器币之赐”。那时侯他“驱风雨于挥毫,落珠玑于满纸”,青眼高歌,春风得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挥毫万字,一饮拼千盅”,何等地逸情豪兴!“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指的就是这一段史实。“西池”即金明池,在京都开封,是“准海当年,英豪满坐,词翻鲍谢,字压钟王”(秦观《沁园春,暖日商城》)的兴会之场所,词人曾写有《金明池.琼苑金池》一词记此盛况。“鹓鹭”指代朝庭里的文官们上朝时排立之状,如柳永《玉堂春》中“几行鹓鹭望尧云,齐共南山呼万岁”,“风楼十二神仙宅,琼履三千鹓鹭客”等句皆然。词人对这—个时期的锦绶生涯还是非常留恋的,因而不免耿耿于怀地念及到:当年携手登临的地方,如今又是哪些人在那里呢?“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看来,自己回到朝庭的梦想是再也不能实现了。流年似水,昭华不再,明镜花发,人生何奈!
一阵凉风吹起落花万点,词人不觉悚然一惊:啊,春天过去了,眼前的春光岂不正如人生一般的飘渺短暂么?望着那飞红万点的花瓣,不禁勾起了词人如海的愁怀!
秦少游是封建时代的一个文人,正值他年富力强施展抱负的时候,却由于政治风波,由“挥毫万字”的翰苑高才一落而为“地僻官闲”的风尘小吏。《千秋岁》一词真实地显露了他的这种失落感。词人通过体物入微的细腻描写和缜密的结构安排,充分地表达了他幽怨孤愁的伤感情绪,全词着意写一个“愁”字,但作者却不急于和盘端出,以免给人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在上片他只用了“花影乱,莺声碎”这六个字,来一个“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然而却又点到为止,欲说还休。直到通过“轻拢慢捻抹复挑”的层层铺垫,把感情波澜推向高潮之后,才如释重负般地吐出一个“愁”字,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足见作者艺术构思之巧妙。
秦观词雅丽轻柔,音律和美,尤以善于写景抒情而著称。纵观全词,虽景语不多,但却句句景语皆情语,如“花影乱,莺声碎”二句,承景启情,淡淡数笔,便勾勒出词人那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心理动态,把读者带入到作者所设定的感情环境之中,为全词的铺展定下了基调。而结尾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则是全词的高潮。在这里,词人挽惜的不仅仅是大自然的春天,更是对自己身世的一声长叹。那力透纸背的“春去也”三个字,犹似“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以快刀斩乱麻之势,一纲而收全目,不容人有置疑的余地。其实,试想轻寒初退,柳绿花红,莺啼弱语,不正是春光明媚之时么?何以一阵轻风,几片飞红,便谓“春去也”了呢?这里正是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沉感叹。“春去也”三字之后,有一个节奏上的短暂停顿,在这里,产生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几欲教人屏息敛气。然后词人徐徐道出“飞红万点愁如海”这一直抒胸臆的点题之句。“愁如海”三字,在“飞红万点”的衬托下,有如江海横流,陡添莽苍之气,令人在一片凄迷的氛围之中,强烈地感受到词人那回肠荡气的如海愁怀。

秦观的这首《千秋岁》词不但为历史留下了他在处州生活时的感情轨迹,而且对后来处州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十年后,诗人范成大来处州任太守时,为了缅怀先贤,在秦观吟咏《千秋岁》之处,“取词中之语”,建了一座“莺花亭”,并“赋诗六绝”,以“记少游旧事”。其一为:
山碧丛丛四打围,
烦将旧恨访黄鹂。
缬林霜后黄鹂少,
须是愁红万点时。
同一时期的大诗人陆游,在路过处州的时候,也慕名参谒了“莺花亭”,并吟有《莺花亭》诗一首:
沙外春风柳十围,
绿阴依旧著黄鹂。
故应留于行人恨,
不见秦郎半醉时。
数百年后,又有一位“文采风流”的处州太守刘廷玑在拜谒秦观谪监处州酒税时居住过的宋酒税署故址时,不胜感慨地写下了一首《七绝》:
地僻官闲亦可休,
更承风旨苦吹求。
儿曹积毁能销骨,
误了东坡又少游!
秦观所处的时代距今相去已有九个世纪了。当年秦观谪监处州酒税时居住过的宋“酒税署”以及范成大、陆游等人追访感怀过的“莺花亭”也都早已荡然无存。唯有这一首《千秋岁》,使我们清晰地感知到这位失意词人的心灵气质、审美情趣以及这块生活土壤对他的艺术思维所产生的影响。我们今天还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对我们的文学创作有益的东西。
作者简介:
李蒙惠,浙江省丽水市人。当过知青,干过演员,误入小城文化圈,庸碌无成,直至从文联退休。雅爱山水,喜欢摄影,偶玩诗联。


